用人單位無奈: 「理論型」大學生太多, 實用人才太少!

高等教育普及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必經之路,但是普及高等教育對於用人單位而言卻是“有苦難言”。大學生擴招,上大寫更容易了,可是在學到的東西缺卻少了。並且有很多學生甚至形成了“唯學歷”理論,認為只要是高學歷出身就能找到好工作。

用人單位無奈: “理論型”大學生太多, 實用人才太少!

但是對於用人單位而言,能力比學歷更重要,經驗比證書更實在。

隨著大學生畢業數量逐年增加,每到畢業季就會引發一輪“大學就業風潮”,大學生就業難每年都會被提及,而面對每年都是上升的畢業人數,我們可以清楚的感知大學生就業只有“更難”。

2018年應屆畢業生人數將達到820萬人,這樣龐大的數字背後更多的是大學生們面對就業的困惑和迷茫以及艱難。

現代大學生的含金量已經遠不及曾經的精英時代,那個時代的大學生就是一本行走的“教科書”,含金量極高所以精英時代下的大學生身份是一種榮耀,大學生文憑也是就業中的絕對優勢。

但是現代大學擴招,大學生的身份已遠不如從前,而且從大學生自身的專業知識素養方面也和曾經的大學生有著很大差距。

用人單位無奈: “理論型”大學生太多, 實用人才太少!

現代大學生們在經歷了高考進入大學以後就開啟了放鬆模式,全然沒有考慮到四年以後的就業問題和生活出路。

現代的大學是花前月下是浪漫無涯,圖書館門可羅雀校園的小湖邊卻一座難尋。這就是現代大學生的現狀,他們忽視了知識、忽視了學業追求,卻在畢業求職時依仗著自己的大學生身份。

“眼高手低”其實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本質原因。其實每年就業熱潮中我們都能聽到這樣矛盾的聲音。大學生說“就業難,沒有好崗位,工資還低”,企業招聘者說“招人難,很多人沒有實踐經驗沒有實操技能,這樣的工資已經是最大的限度”。

所以現代大學生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在激烈的擇業浪潮中站穩腳跟?

1.提升專業技能。

大學生雖然沒有了高中的集中式教學模式,也沒有了老師全天候的陪伴敦促。這是因為大學生已經步入成年人行列,已經具備成年人的獨立思考能力,所以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主動學習性。大一時就要為自己立下清晰的規劃目標,畢業之後的擇業方向也要在大學之初就要考慮清楚,踏實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用人單位無奈: “理論型”大學生太多, 實用人才太少!

2.擴大知識面,培養一技之長。

一技之長在職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青年從業者的職業焦慮不斷加深,這是因為互聯網將所有的東西都攏聚在了一起讓信息變得透明,學習的方式途徑增多,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優勢正在被減化。所以只有培養了自己的一技之長成為行業領域中的核心技能人才,才能立於不可取代之地。大學期間就應該多多學習,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培養一個特長愛好和技能,保證自己將來在就業中能發揮出競爭優勢。

3.重視實踐積累實操經驗。

大學階段每個假期都是學校規定的假期實踐活動,但是卻很少有人真正將假期實踐重視起來。很多學生為了應付學校就跑去一個作坊單位蓋上一枚公章交差完事。但是在企業招聘中,那些真正積累了實踐經驗的人明顯更具優勢,因為在假期實踐中能學習到很多職場知識已經工作技巧,幾個假期的積累別人的經驗和優勢在就業中早已突顯出來。

總而言之,大學生就業難是事實,但是隻要目標明確專業知識紮實,擁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並不是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