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无奈: “理论型”大学生太多, 实用人才太少!

高等教育普及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经之路,但是普及高等教育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却是“有苦难言”。大学生扩招,上大写更容易了,可是在学到的东西缺却少了。并且有很多学生甚至形成了“唯学历”理论,认为只要是高学历出身就能找到好工作。

用人单位无奈: “理论型”大学生太多, 实用人才太少!

但是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经验比证书更实在。

随着大学生毕业数量逐年增加,每到毕业季就会引发一轮“大学就业风潮”,大学生就业难每年都会被提及,而面对每年都是上升的毕业人数,我们可以清楚的感知大学生就业只有“更难”。

2018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20万人,这样庞大的数字背后更多的是大学生们面对就业的困惑和迷茫以及艰难。

现代大学生的含金量已经远不及曾经的精英时代,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就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含金量极高所以精英时代下的大学生身份是一种荣耀,大学生文凭也是就业中的绝对优势。

但是现代大学扩招,大学生的身份已远不如从前,而且从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方面也和曾经的大学生有着很大差距。

用人单位无奈: “理论型”大学生太多, 实用人才太少!

现代大学生们在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以后就开启了放松模式,全然没有考虑到四年以后的就业问题和生活出路。

现代的大学是花前月下是浪漫无涯,图书馆门可罗雀校园的小湖边却一座难寻。这就是现代大学生的现状,他们忽视了知识、忽视了学业追求,却在毕业求职时依仗着自己的大学生身份。

“眼高手低”其实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其实每年就业热潮中我们都能听到这样矛盾的声音。大学生说“就业难,没有好岗位,工资还低”,企业招聘者说“招人难,很多人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实操技能,这样的工资已经是最大的限度”。

所以现代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择业浪潮中站稳脚跟?

1.提升专业技能。

大学生虽然没有了高中的集中式教学模式,也没有了老师全天候的陪伴敦促。这是因为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已经具备成年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主动学习性。大一时就要为自己立下清晰的规划目标,毕业之后的择业方向也要在大学之初就要考虑清楚,踏实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用人单位无奈: “理论型”大学生太多, 实用人才太少!

2.扩大知识面,培养一技之长。

一技之长在职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青年从业者的职业焦虑不断加深,这是因为互联网将所有的东西都拢聚在了一起让信息变得透明,学习的方式途径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优势正在被减化。所以只有培养了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为行业领域中的核心技能人才,才能立于不可取代之地。大学期间就应该多多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一个特长爱好和技能,保证自己将来在就业中能发挥出竞争优势。

3.重视实践积累实操经验。

大学阶段每个假期都是学校规定的假期实践活动,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将假期实践重视起来。很多学生为了应付学校就跑去一个作坊单位盖上一枚公章交差完事。但是在企业招聘中,那些真正积累了实践经验的人明显更具优势,因为在假期实践中能学习到很多职场知识已经工作技巧,几个假期的积累别人的经验和优势在就业中早已突显出来。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难是事实,但是只要目标明确专业知识扎实,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是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