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当道,拼多多能否“去腾讯化”?

小编导读:腾讯与拼多多等电商之间的问题一直都存在。现在,拼多多等都想通过上市离开腾讯,它们能够成功吗?
流量当道,拼多多能否“去腾讯化”?

这几个月可谓是上市的高峰期了。前有筹备已久小米,后有外卖起家的美团,现在是备受争议的拼多多,之后还有滴滴出行等等。互联网上市如同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的冒出来。

但是,小米等一些公司的上市对于我们来说能过够理解,而处于巨额亏损中的美团,还有刚刚才走出舆论风暴的拼多多为什么也要迫不及待地上市呢?

一、中国电商发展

总体从数据来说,我国的电商现状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交易规模不断增长,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在持续上升。

不过撇开电商本身的规模效益不谈,在其行业中,仍然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琢磨:

1、阵营划分:从2014年初开始,电商间合作、并购案例密集增多,电商B2C市场几大阵营形成。

全品类平台只剩淘宝、天猫、京东、苏宁、亚马逊中国,还有一些相对比较小的唯品会、一号店、当当网等等。

流量当道,拼多多能否“去腾讯化”?

在电商的第一阵营中,阿里占领了最大的电商生态圈,并且现在仍然不断扩张。并且这种扩张不局限于自身的淘宝、天猫、支付宝;还投资饿了么等,进一步扩大覆盖的领域。

电商第一阵营中的另一位是腾讯。对于腾讯来说,尽管自己的电商做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其超大的流量为它孵化出了另一种形式的“电商生态圈”。

搜狗、大众点评、京东、拼多多等等,在细分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很多个细分领域都有覆盖,这些电商共同形成了腾讯的“电商生态圈”。

这也让腾讯有了实力与阿里展开竞争,从C2C、B2C、团购、生活服务、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移动电商、O2O等都有能拿出手的电商。

2、垂直电商地位尴尬:所谓垂直电商,是指在某一个行业或细分市场深化运营的电子商务模式。它们的尴尬地位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垂直电商具有客户群定位准确、商品集中度高和服务专业性更强等优势;另一方面又受到大电商平台的品类扩张的影响,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并且因为专业性更进一步压缩了流量。

比如说1号店、生鲜网等等,这些网站有的已经不在运营,有的只占据市场很少的份额,然后它们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来延长和扩大自己生存的时间和空间。

不论是因为垂直领域生存空间的窄小,还是因为自己本身的定位不清楚,比如当当网,从图书一路折腾到服装,现在以及疲惫不堪,造成了难以为继的情况。

说这些是为了说明,所有的电商都希望能够带来流量,不管是别人为自己带来的还是自己为别人带来的。尤其是在现在的电商行业中,很多公司“迷信“流量几乎是评判电商的“唯一标准”。

而这个标准似乎也是“拼多多”等上市的最好的理由。但是果真如此吗?

二、流量的获得

流量当道,拼多多能否“去腾讯化”?

如果说支付宝有4亿流量的话,那么这4亿流量很可能会全部转化成淘宝的用户,因为支付宝与淘宝可以共用一个账号。

如果说淘宝有4亿流量的话,那么这4亿流量也很肯能会全部转化成支付宝用户,因为淘宝只能用支付宝来支付。

这说明了什么?淘宝与支付宝之间的紧密联系意味着不论是淘宝用户还是支付宝用户,最终都会成为阿里的用户。只要你注册一个账号,那么你就会成为阿里的流量。

但是腾讯则不然。腾讯的流量是自己的,不是京东的,也不是拼多多的。而京东、拼多多的流量却有可能成为微信的,京东可能还好一点。

既然如此,为什么腾讯还要扶持拼多多等一系列电商?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腾讯想在电商中与阿里有竞争之力;第二是布局自己的生态圈,不希望有薄弱之处,这一点与阿里一直投资文娱板块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阿里需要向文娱砸钱,而腾讯更像是把电商外包出去,并且希望能够获得收益。

事实证明,腾讯的做法达到了它预期的目的。拼多多做到了所有电商想做的事,也就是完成社交流量的低成本获取用户和用户流量的销售转化。

当2015年,社交电商刚起步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熟人的“微商”、“代购”等等。但是这种人际关系让人厌烦,比如说朋友圈的刷屏,让很多人厌恶。

而与之相对的是微博上的网红电商。她们推荐的口红、包包、衣服等,是收到了很多女性用户的欢迎。这个时候,大家普遍认为,熟人之间没有特别大的商业影响。

但是拼多多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认知。而出现这一变故的最大原因在于对不同的目标商品,目标人群存在差异。

对于明星或网红展示的衣服、化妆品,尤其是彩妆等等属于比较“不接地气”的商品,会带动一群人去模仿,这种做法更类似于请明星或网红做广告,而流量就是这些明星网红资本。

对于生活性用品,比如生鲜、日用杂货等等,性价比远重于品牌,这个时候,熟人之间的影响会远胜于明星网红的影响。

它更类似于亲朋好友之间的口耳相传,尤其是对年纪较大,并且相对清闲的小城市的妇女,就连超市每天有哪些商品做活动她们都了如指掌。

拼多多瞄准的就是这些人群,提供的也多是这一类产品。并且在这个维度上做到了相对其他电商的极致。

从水果的拼单开始,拼多多在微信上实现了裂变增长。事实上,在拼多多中任意选取一个时段观察,你会发现拼单最多的品类仍然在于我们所讨论的生鲜和日用品的范畴中。

那么拼多多的流量又是怎么来的?坦白来说,很大的原因是微信的用户比淘宝用户更多,毕竟是一款社交软件。在微信中存在很多对价格敏感的用户。

根据2016年数据,40%的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低于1万元,折成绝对数人口是2.36亿人;而如若将2万元/年作为临界值,这个人群的数量超过6.3亿人。

这意味着对近一半的中国人来说,“便宜”仍然是购买一件物品的标准。而这两年,阿里一直在强调消费升级,无法满足将近一半人的需求。而这些人的需求就会通过微信转化成为拼多多的流量。

三、上市“去腾讯化”

既然微信对于拼多多的流量来源如此重要,为什么它还是想上市,进行“去腾讯化”呢?

1、腾讯业务不能给拼多多除“流量“之外的更多支持。

在之前,像电商、O2O这些领域,腾讯曾反复试水,但是都没有做好,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它只聚焦在“流量“之上。

它之所以招揽拼多多、京东、美团等等,希望能够将它们纳入自己的腾讯计划体系,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电商,或者是和拼多多形成协同效应,而是为了让腾讯自己有电商这一块的业务。

因此,要说腾讯帮助拼多多做大做强、创新商业模式是不可能的事情,对腾讯来说,它只希望能够扩大自身的流量和使用场景。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腾讯与拼多多双方的业务背道而驰,比如说拼多多的社交传播手段,在微信中应该是“诱导分享”,需要封禁的。

2、拼多多试图摆脱对腾讯的依赖。

如果说腾讯能够一直为拼多多带来流量,并且这些流量对品读多仍然有很大的影响的话,拼多多不会这么着急“去腾讯化”,摆脱腾讯。

事实上,对于拼多多而言,它们得到的不是腾讯的真正的流量,仅仅是腾讯的“流量游戏”的准入资格。简单理解就是腾讯只是给拼多多提供一个准入平台,甚至这个平台还要收费。

根据拼多多招股书披露,单单今年一季度,其支付给腾讯的支付处理、广告及云端服务总费用就达到了 2 亿多,如果没有这笔支出,拼多多几乎就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与拼多多处境似的还有美团。当年美团没有提前拿到腾讯的准入资格,就推广美团支付,到了入驻微信服务窗口的时候,美团支付果不其然被“阉割”:微信点美团外卖只能用微信支付。

这些做法看起来是微信给拼多多、美团导流,但事实上,还是为了推广微信支付。这种倒流做法,让你难以分辨到底是腾讯给了拼多多它们核心资源,还是拼多多成为了长期依赖腾讯的客户。

想想确实如此,比如说抖音、头条等等,根本不会出现在微信中。而当拼多多、美团等都入住微信后,一个小程序就能解决的事情,谁会愿意去下APP呢?

这种对于腾讯的过度依赖,绝对不是拼多多、美团它们想要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不如早点断尾,或许能有更多的生机。

3、“流量”对拼多多的影响逐渐削弱。

拼多多在入驻腾讯的同时,自身也有很多广告的投入。有这么一段时期,你会在地铁上、公交上、站牌旁边、宣传栏等等,各种能够进入你视野的地方都能看到拼多多广告。甚至打开视频都逃不开它的魔音。

而这些广告推广的是拼多多的APP。可以说,这些广告本身也为拼多多争取到了一部分市场。而且随着拼多多等的发展,微信“流量”对这两家企业的意义越来越小。

此外,在拼多多招股说明书中,拼多多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三年来水涨船高,到今年一季度已占到同期总收入的 92.3%。

这意味着拼多多的流量已经不会再像之前一样疯狂增长了,获取用户的难度急剧增加。这正是腾讯“流量红利”耗尽的标志。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段红利期仅仅维持了一年多。

4、通过上市,摆脱对腾讯的依赖

通过签署所言,可以看到对拼多多来说,既然腾讯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且每年还需要支付高额的入驻费用,那么早点离开自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是,从“流量”的舒适区跨出去已经是艰难的第一步了。此外还要面对腾讯的阻拦,从这座大山面前开出一条隧道,更是一件看起来几乎难以完成的事情。

在这种艰难处境中,上市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起码能够让自己保持独立性,总好过将主动权完全给另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