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銀行不再開在銀行里……|愉見財經

在“存款立行”的時代,銀行業,得賬戶者得天下;

在“大雲平移”的時代,銀行業,得場景者得天下。

開篇,“愉見財經”想請問各位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您有多久沒有去銀行了?有可能少則幾日、幾星期,多則好幾個月了吧。以我自己為例,似乎除了必須要新開一類賬戶或出國簽證要辦存款證明,我已經想不出什麼非要去銀行領號排隊不可的需求了。

第二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對照:您有多久沒有發生過金融行為、資金交易了?我猜最多也就幾個小時、一兩天吧。還是以我自己為例,今天從起床到現在,我用O2O送餐軟件叫過餐,進微信群搶過紅包,贖回了點T+0貨幣基金轉手還了兩張信用卡的賬;出差了大半個月才回家,電費和物業費催款單都寄到了信箱,於是我又通過某第三方支付APP繳款水電煤,通過社區服務APP支付物業費,順便還預約了個保潔服務……

在這個路邊烤紅薯桶上都貼著二維碼的新金融時代,存貸匯、收付款,我們的金融行為其實無處不在、無時不需,只不過,它們變得越來越“無感”了,無感到我們以為都不需要銀行的底層賬戶和產品服務了。

第三個問題,是在這樣金融“無感”的背景下,各位覺得,銀行是什麼?銀行的形態應該如何?銀行還僅僅是那個網點、那個櫃面、那個ATM嗎?還僅僅是那條客服熱線、那個網頁、那個他自己的APP嗎?

降維打擊了!

如果有一種銀行形態,一種銀行模式,帶動著一個個銀行產品和一系列銀行服務,開始變得“無界”,蔓延進我們日常本無處不在的金融需求裡——銀行開在各種企業的ERP裡、開在大家的網站裡、開在大家的APP裡、開在大家的微信小程序裡;有可能開在我的點餐裡、我的出行裡、我支付物業費和預約保潔的社區服務APP裡……

到那一天,我們可能全過程沒有踏進過銀行的網點、沒有點開過銀行的網頁,甚至全過程沒有見到過銀行的LOGO,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銀行業務,但我們卻實際享用了銀行鋪在底層的產品與服務。

在互聯網的語境下,我們需求所在的地方叫場景,銀行構築的底層叫賦能,他們的觸點無界延伸,就可能形成無限新的組合。

而這一種延伸,是一種開放,以數字生態銀行的形式向所有擁有場景的合作伙伴開放,共同要打造一個共贏的平臺。

到那時,銀行的服務的形態,就會“無處不在、無微不至”。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世界即吾劍,吾劍即無限。

未來已來。

先知先覺的銀行已經開始行動了。他們抑或在這條思路上推出了幾樣產品、幾條業務線,抑或,已經在數年的思考迭代、技術架構、和同盟構建之下,推出了體系完整的模式和品牌。

就我採訪過的案例而言。比如,招商銀行在若干垂直場景領域都嵌入了其銀行產品,比如有“對公掃碼支付”之稱的“U-Bank X”等,就是完成了銀行產品的從封閉到開放、從工具到平臺。

再比如,上海華瑞銀行有一套以技術術語命名的“SDK”綜合金融產品(Software Development Kit的縮寫,即“軟件開發工具包”),其中精髓,就是把銀行開到別人的APP裡頭去,把自有的標準化、模塊化的金融產品(賬戶、支付、投、融)上到平臺上,供合作伙伴調用、置於合作伙伴APP之中,甚至貼牌成別人APP上的產品名。

這套模式背後的技術支撐,是通過集成多個功能接口,並串聯接口之間的業務邏輯(同時包含邏輯間頁面設計),提供一套多功能、即插即用、菜單選擇的對外服務軟件包/插件。這使其可以被快速植入各個企業的應用APP中。

我剛跟華瑞方面更新了最新數據,“SDK”推出一年多,在這個模式跑得最順的“租房貸”場景裡頭(即在多個長租公寓APP上嵌入華瑞底層銀行業務功能、貸款功能),華瑞已經獲得優質租房貸款規模近6億元,覆蓋3.5萬名個人客戶。

在“愉見財經”的觀察中,目前在這條道路上創新得最徹底的、最具完整體系的,是浦發銀行。其日前已率先在國內首家推出的“API BANK”(中文被成為“無界開放銀行”),正是要將“服務觸點的無界延伸,形成無限創新組合”。

對於“創新組合”,浦發銀行副行長潘衛東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API裡可以有青菜、蘿蔔、西紅柿等等,客戶按照自己需要,可以單點,也可以搭配,而未來的銀行們,就會像一個大廚,創造無限組合,匹配無窮需求。

數字經濟時代,銀行業態是時候乘著科技的翅膀進行迭代了。君不見,互聯網最顯著的價值就是“互通互聯”?君不見,數字化的天然基因就是“開放共享”?

API BANK的精髓,就是:

- 金融與場景的“互通互聯”;

- 銀行與合作伙伴的“開放共享”。

和SDK一樣,API本也是技術用詞,是指計算機語境下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即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但如今的模式外延,已經從單純的技術思考,融匯了互聯網,並鏈接了場景。

其邏輯線索是:技術啟動了場景(API就像“連接器”把金融與各行業連接起來),場景催生了生態(構成一個開放共享、共建共贏的生態圈)。

在操作層面,目前初期階段,浦發銀行已與中國銀聯、中移動、京東金融、華為、百度、科大訊飛、IBM、萬科等46家企業建立緊密合作,API BANK已為超過500萬B端和C端用戶提供服務。

舉幾個例子,以便各位更直觀地感受API BANK。

例子一,A先生要出國旅行。

從我們的日常經驗可知,A先生很可能要操作三個步驟:他需要到旅行網站訂購旅行產品;他需要去簽證代辦機構(網站)預約辦理簽證;他需要換匯(國人往往習慣在境內先換好外幣,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以上三點,過往的情況是,不同的場景,受到不同的系統支持。然而對客戶而言,更好的體驗是“一站式服務”,在一個系統辦完三件事,而不是在不同系統辦三次事。

而API銀行的做法,是一種“嵌入式”模式,即把銀行的服務“切片分解”,植入於合作伙伴方的系統,以便客戶能夠儘可能“一站式”辦完多件事。以浦發初期的進展來看,比如,其已經與攜程等展開合作,把客戶出境所需的金融服務,植入到旅遊產品服務系統裡面。

例子二,B跨境電商要開展業務。

可想而知,B的業務要順利開展,其免不了需要和商檢、稅務、海關、物流、以及銀行打交道。相應的,浦發API BANK也已經與上海口岸辦等一系列這些流程中的所設機構達成合作,提出“一口通關”的工作模式——把企業銀行與政府部門、服務機構整合在一起,同時也與企業自身ERP整合,這樣在企業有融資需求時,API BANK也依託後臺清晰的企業經營及進出口數據作為風控參考,及時響應。

此外,浦發銀行API Bank還可嵌入到社區APP中,業主可以直接使用社區APP支付物業費、在社區商戶消費獲得優惠、預約保潔服務等,銀行在背後提供了支付、權益優惠、積分等各項金融服務;客戶在旅遊網站上訂購機票或酒店,在支付時,不需要切換到銀行的APP應用或網站,通過API可以直接獲得銀行的支付、分期付款、保險權益等服務。

當銀行不再僅僅開在銀行裡……

這句繞口的短語,是“愉見財經”觀察到的一個大趨勢。無界的、開放的銀行,未來會無縫融入客戶的社會生活、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只要客戶有需求,即可通過企業門戶網站、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微信小程序、合作伙伴APP等各種渠道調用銀行的底層產品和服務。

這才是銀行業在“大雲平移”(大數據、雲計算、平臺化、移動化)時代正確的生存發展方式。

放眼全球,花旗、BBVA、巴克萊、capital one等國際領先銀行都通過API構建開放銀行,廣泛連接金融科技公司、各行業平臺融合創新,追求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極致體驗服務。

國內外監管也紛紛鼓勵銀行“開放金融服務能力”,以促進金融創新和市場繁榮發展。

在過往的“存款立行”時代,銀行人常說,得賬戶者得天下”;在未來的“大雲平移”時代,銀行人或許該轉變思維為——

得場景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