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效應」與中國教育

“劇場效應”與中國教育

中國的教育給全社會的憂慮越來越多,大家為孩子的補課等也搞得越來越多,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個是劇場效應,大家都學不好了。有一個熱文說《無法回頭的教育末路: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劇場效應”下的教育有沒有未來?》。這也成為了一些人要減負的依據,但真實的情況如何?這裡我認為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中華民族是崇尚頭懸梁錐刺股的笨鳥先飛的民族,不能拿劇場效應來妖魔化全民努力學習改變命運的決心和幹勁,基層每一個人的努力,宏觀上就是中國崛起的實力所在。

該文章中將的劇場效應,就是“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求助劇場管理員,管理員卻不在崗位。於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有什麼區別嗎?先站起來看戲的人在短時間內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著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所有人,比原來付出了更多的體力成本,得到了和原來一樣的(甚至更差)觀劇效果。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因為,誰選擇坐下來,誰就啥也看不到。相反,還會有人開始站在椅子上看戲,引發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戲。於是,一種空前的奇觀出現了,某處的椅子不是用來坐的,而是用來站的。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

現在孩子的競爭,是不斷延長的教育時間,愈演愈烈的補課,瘋狂的作業,超級中學和天價的老師、殘酷的題海等等,把這些都歸結為了劇場效應的影響。而這個區別卻沒有被注意到。這個有一窩蜂的,但也有是真的符合因材施教的,完全一刀切,徹底否定笨鳥先飛、聞雞起舞的優良傳統,把這個叫做負擔,則更有問題。很多事情是需要一分為二的區別對待的。

用這個比喻中國的教育一刀切,就是帶有似是而非的。因為受教育與看戲不同,站起來看戲是無用功,而拼命學習則是全民素質的提高。全社會為教育付出的越多,實際上是國家民族整體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需要避免的是不要做無用功。

這裡劇場效應的站著看戲,後來站到椅子上看戲,都是無用功,而你多學習多讀書,則是開卷有益的事情。全民都加強這樣的競爭,就是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所以這個比喻是不恰當的!只有一些地方教育變成題海,試題不斷簡單沒有區分度,讓你孩子的受教育變成了無用功,才是問題的關鍵。這個劇場效應,是教育領域的XX黨的邪路。

中國是工程能力全球第一,實際上就是基礎的教育培養了你的工程師素質!就連我們的農民工也能夠看工程圖,背後就是我們中學時大家把幾何學好了。而很多人從事一個職業一輩子還庸庸碌碌,有些人卻可以一兩年成為頂級專家,這背後就是學習的強度!我們讓孩子高強度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孩子的努力,不是與劇場當中的同一代的人競爭,而是要超越先賢,在先賢面前,我們的孩子就是笨鳥,怎麼能夠不先飛呢?!

現在進入知識爆炸的時代,每七年全人類的知識就可以翻番。這個高速的知識增長本身,就是要求我們的孩子比我們當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面臨更多的競爭,要更拼搏的時候,我們卻忘記這個是時代的要求,就是需要一代更比一代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能以我們小時候的情況刻舟求劍。把全民的積極努力、學習拼搏向上,變成所謂的劇場效應無用功,如此的比喻就有問題了。

我們還應當看到中國已經在崛起為世界第二,過了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社會的發展也是一樣的,個人機會的概率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有關。增長放緩後大家的機會肯定是變少的,競爭肯定是更加激烈的。這個在西方古希臘神話都總結了,從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孩子面臨的競爭壓力就是加大,這個是發展的必然,沒有那麼快的增長,必然有更激烈的競爭選擇。中國社會的公平,在於你都可以笨鳥先飛,都可以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我們說一劇場效應一刀切,否定全民努力學習不對,但我們的教育產業是否存在劇場效應呢?這個情況是有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英才教育,同時又罔顧高端教育資源稀缺這個事實,在高端教育這個劇場裡面,擠入了太多的人。是否發生劇場效應,其實與劇場的擁擠度是相關的。在教育領域搞絕對平均主義,沒有足夠的選拔和淘汰,要搞什麼派位,結果就是劇場裡面湧進了太多的人,稀缺資源是搞不了普及的!就如人人要站起來看的熱門劇目,永遠是門票供不應求。

避免這個劇場效應,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劇場內有多少人!大家觀劇都有一個經驗,就是劇場人不多的情況下,秩序就是良好的,劇場人很擠的情況下才會讓劇場失序,大家都失去了觀劇的美好體驗。這說明劇場的資源是稀缺的!很多人說這個問題的時候,都回避了資源稀缺性的問題。在中國,教育資源就是稀缺的!你再搞普及教育,再搞教育補貼,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都改變不了!普通的可以過剩,優質的永遠稀缺!因為優質和普通是相對的概念,普通的水平提高了,會重新產生優質的差別。現在我們迴避這個問題搞普及教育,讓原來的頂尖人才能夠接受最好教育的機會也徹底喪失了,人才被埋沒,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對劇場效應,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是他,首先破壞了秩序。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場的管理員,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而中國的教育種種問題,就是制定政策的天真,把教育這個劇場沒有管理好。把高雅有門檻稀缺的東西,想搞下里巴人的普及,結果就是裡外不是人。而且在下里巴人的劇場,是產生不了陽春白雪的天才的,國家和民族的英才被大量埋沒。

對稀缺資源,是不能管理成一個失去秩序的劇場的!對熱門的門票,怎麼處理,也是可以借鑑,要不是高價票,要不的派送給有水平的欣賞著,同時也必須為各種權貴留好位置,一個成功的演出,這三個方面都要有。有高價票賺錢,有高水平的欣賞著拔高藝術水平和主導方向,也有權貴的欣賞和支持。我們的教育也一樣!能夠進入英才這個劇場的,要有天才的孩子,也要有高價給產業賺錢的孩子,還要有一些權貴的孩子。這三者需要平衡,你想一張考卷不讓權貴的孩子進來,他們就要妖魔化你的考卷,甚至禁止你選拔。結果就要把你劇場的秩序破壞,最後就是劇場裡面誰都看不好,他們卻可以去國外找到新機會另覓劇場。

因此我們既要看到教育裡面逐步增加強度的事實,這與劇場站起來看戲的效應是不同的。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也鍛鍊了千軍萬馬,是全民素質的提高不是站起來看戲的無用功,他們是中國建設的大軍。但教育資源的稀缺,我們教育政策部門刻意失明,把稀缺的英才教育也變成了普及教育,這就等於是把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劇院,變成了下里巴人的圍觀劇場,埋沒了人才。這裡劇場效應的死結就在於當政者的無知和既得利益的夾帶私貨!因此教育怎樣改革,不能走上非合作博弈的劇場。

“劇場效應”與中國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