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鄉親們的幸福,這位三江布代村第一書記做了這些事……

為了鄉親們的幸福,這位三江布代村第一書記做了這些事……

“不忘初心,艱苦奮鬥,舍小家為大家。”對徐海雄而言,這些並不僅僅是口號,而是切實的行動。駐村期間,他經歷了孩子早產重症搶救2個多月、老人病重等家庭重大困難,依然堅持奮戰在扶貧一線,先後為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布代村爭取到各項幫扶資金990萬元,引入項目38個,讓群眾增收致富,讓農村產業發展,被評為“柳州市最美第一書記”、2016-2018年區級“優秀第一書記”。

為了鄉親們的幸福,這位三江布代村第一書記做了這些事……

徐海雄是自治區農業廳畜牧研究所幹部。2015年10月,他被派駐布代村第一書記、八江鎮黨委副書記、鎮扶貧工作隊隊長。踏上布代土地的第一天,“鄉親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成為他的座右銘。

布代村地處山區,偏遠封閉,道路不通、通訊不暢,集體經濟“一窮二白”。如何打開工作局面?徐海雄挨家挨戶瞭解情況。從落實“精準”著手,他嚴格按照“四清”“五評”“六看”要求與程序,經過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338戶1513人,切實做到貧困戶識別不錯一戶、不少一人,取得了村民的初步信任。

之後,他團結幹群,集思廣益分析致貧原因,提出了“重教育、強黨建、抓產業、促脫貧”的發展思路。

為了鄉親們的幸福,這位三江布代村第一書記做了這些事……

他發現村裡沒有幼兒園,就四處奔走,協調縣教育局撥款100萬元建設幼兒園一所。他擔心困難學生的生活,就協調後盾單位共青團赴村內開展“小牧漁暖心繫列行動”,籌集社會公益捐贈款40萬元。他關注布代的就業創業新出路,協調63名三江籍貧困中學生到廣西水產畜牧學校就讀,並給予每人每年幫扶4500元。對於返鄉農民工、致富帶頭人、黨員、貧困戶等人,他通過舉辦技術培訓,提高養殖技術,兩年來,在村內開展養殖技能培訓班16期,培訓學員918人次。

徐海雄還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指導村民成立以經營本村特色農產品為主的“三江貴民養殖專業合作社”,率先在全縣創建貧困村農產品品牌“布代熊”。通過電商平臺,多渠道解決農產品銷路難問題,受益群眾覆蓋全村740戶農戶(含貧困戶338戶)。

為了鄉親們的幸福,這位三江布代村第一書記做了這些事……

要脫貧,產業是重點。通過發展“田裡養魚、林下養雞、山上養牛”的路線,按照“規模養殖和小農生產”相結合的模式,以建設示範基地和科技創新團隊為載體,徐海雄籌集產業發展資金220萬元,成立合作社2個,大力發展稻田養魚、種草養畜、林下養殖、生態養豬等“短平快”項目,養殖戶每戶每年可增收1800元。目前,全村養雞1.5萬羽、鴨2萬羽、牛150頭,建立稻田生態種養示範基地80畝,優質牧草示範基地12畝,村級魚苗繁育場1個,肉豬生態養殖示範場1個。全村種植茶葉3400畝,覆蓋貧困戶100%;稻田養魚500畝,覆蓋貧困戶80%。

為了鄉親們的幸福,這位三江布代村第一書記做了這些事……

為改善村裡的基礎建設,徐海雄先後協調各級資金500萬元,修繕和新建村委辦公樓2座;硬化村屯道路8公里、產業路11公里,結束了布代村屯屯通路難的歷史。新建戲臺2座,人飲工程修繕2處,巷道、汙水溝整改及水利維修22處。2016年,布代村榮獲市級“生態鄉村”稱號,徹底甩掉了多年的“髒亂差”帽子。他還注重開發民族特色文化,構建布代村草苗文化藝術品牌,每年組織開展1次草苗文化藝術傳承節大型活動,並幫助註冊市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2名。(文/廣西日報記者 陳 靜 通訊員 梁 正 圖/網絡綜合)

為了鄉親們的幸福,這位三江布代村第一書記做了這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