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硬氣實心裡,敢把南牆撞北山——濰坊槓子頭火燒

常備風塵掛遠鞍,

兩分火色一分圓。

七分硬氣實心裡,

看把南牆撞北山。

七分硬氣實心裡,敢把南牆撞北山——濰坊槓子頭火燒

郭順敏女士用一首詩寫出了一個“剛把硬”的火燒四五百年的歷史。槓子頭,是一種白麵火燒,俗稱"小山東鍋餅"。是一種起源於山東省壽光地區的一種特色傳統麵食。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層金黃色的脆皮。槓子頭火燒,最大的特色就是,硬,香。不喜歡的人怕咯掉牙,一口沒要下來就不吃了,喜歡的人,愛之瘋狂,越嚼越香。

七分硬氣實心裡,敢把南牆撞北山——濰坊槓子頭火燒

魏時期,濰坊出了一個非常偉大的農學家、美食評論家賈思勰,他在《齊民要術》中把山東的燒餅寫的十分詳細,把其分為酵法、白餅法、燒餅法、髓餅法,以及饊子、環餅、截餅等,這裡說的燒餅法就是現在所用的方法。《資治通鑑》中記載東漢人趙歧流落北海(即濰坊)以賣餅為生。這是文字記載以來較早經營燒餅的例子。可見那時濰坊的燒餅已經作為商品流通於社會。

七分硬氣實心裡,敢把南牆撞北山——濰坊槓子頭火燒

歷史上濰坊有大批的農民利用農閒的時候來做燒餅,也就是今天的槓子頭,藉以增加一點微薄的收入。正宗的槓子頭火燒和麵時用水很少,有資料記載,1斤面,3兩水。面多水少,麵糰特硬,用手揉很費勁,所以,加工這種火燒的作坊就在牆上掏個洞,然後將胳膊粗的槓子一頭插進牆洞,一頭用手摁住,利用槓桿原理在案板上揉麵。久而久之,這種用槓子揉麵的火燒便得名槓子頭。傳統的槓子多用棗木槓,胳膊粗細,數尺長短。之所以選用棗木,是因其筋道大,不易折。槓子頭揉麵絕對是個力氣活,據老人們回憶,作坊一般由兩個壯漢輪流上陣,方能應付局面。

七分硬氣實心裡,敢把南牆撞北山——濰坊槓子頭火燒

壓好的麵糰揪成大小合適的面坯,放進特製的模子,也有的地方稱“磕子”(音kazi)。模子也大多是棗木刻成,分山下兩扇,裡面雕著簡單的花紋。兩扇合攏,面坯成型,模子開啟,倒出半成品後,有的師傅再用刀子將火燒的周邊稍微劃一下,一般要劃上5刀,所以,槓子頭火燒在一些地方又稱“割邊火燒”。

七分硬氣實心裡,敢把南牆撞北山——濰坊槓子頭火燒

作坊裡還有一件必不可少的器具——烤爐,傳統的烤爐用黃泥糊制,像一口倒扣的大鍋。從模子裡出來的半成品放進爐膛烤制。烤火燒用的木柴也有講究,正宗的槓子頭火燒用的是梨木棒子,烤出來的火燒帶有一股梨木的清香,梨木畢竟有限,面廣量大的蘋果木的味道也不錯。剛出爐的槓子頭火燒會帶來滿屋麥香,咬一口,嘎嘣亂脆,嚼一嚼,齒留餘香,回味無窮。

七分硬氣實心裡,敢把南牆撞北山——濰坊槓子頭火燒

像所有美食一樣,槓子頭火燒也在流行中不斷地傳承和創新,現在又加進了酵面、糖、油等輔料,烙烤至金黃色時再刷一層油,再翻過來再烤,兩面都烙好後,再將火燒立起來,夾上夾板,烙成六邊形。如此加工出來的火燒,白中透黃,層次分明,酥脆中帶著柔軟,香甜中透著麥香,便於攜帶和儲藏,大受歡迎。

七分硬氣實心裡,敢把南牆撞北山——濰坊槓子頭火燒

今天槓子頭仍然是一種熱銷的大眾化食品。槓子頭,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實際內涵,形成了一種地域文化的精神。在濰縣,小孩滿月剪頭時,有買火燒、撒銅錢的習俗,寓意孩子長大後“頭皮硬,運氣好”。槓子頭也正代表了山東人、濰坊人的性格----直來直去,敢作敢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