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學習共同體課改中國行推進交流會”的第二天,燒腦繼續。

如果說之前系統的理論學習是一場精神盛宴,那麼今天林莘校長的實踐指導則是我們一線教師的指路明燈。上午九點,林莘校長帶著三年級同學,共同為我們呈現了兒童詩《有禮貌的百足蟲》一課。短短的兩個小時課堂觀摩就徹底翻覆了我原來的教學觀念。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1

傾聽

課堂伊始,林老師就給同學們提出了要求:“一個同學說,三個同學聽,別人在說的時候儘量靠近。說話的時候要面帶微笑,聽的人用微笑或是眼神示意。你可以說的和別人有交集,也可以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還要謹記,傾聽同學分享是你自己的事,老師不會幫你哦!”有這樣的規矩在前,同學們自然側耳傾聽,課堂上孩子們輕聲細語,即便同伴的分享聲音再小,同學們也不會去發牢騷。

在這堂課中,林莘校長的問題特別簡練,一回文本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說出自己的理由;當學生逐步進入狀態的時候,讓學生二回文本,說說有哪些新的發現,強調不能重複別人已表達的觀點;當學生以更積極的狀態參與到課堂中來時,教師又讓學生三迴文本,還有哪些最新的發現?就是這些簡單的問題,不斷地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中與文本對話,與小組對話,教師所做的也只是側耳傾聽,不批判,不重複,不點評,不追問,讓學生在這種安全的課堂中,最大限度的尋得他們最個性的閱讀體驗,形成自己的新的文學世界。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2

尊重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教師要做的就是充分地尊重他們,課堂上的問題不會說沒關係,說錯了也不要緊。教師要關注的是學習真的發生了嗎?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成長了嗎?而不是小手如林的虛假應付。

在林校長的這節課中,我觀察了一位男孩子,他一開始的學習是比較被動的,只是坐在那兒聽,並且將林校長的板書都抄在了自己的資料上。然而接下來的學習中,他卻不願意回到文本中去思考,並且自己一個勁地嘟囔“為什麼又要挑戰啊?我想不出來了。”表現出對困難問題的極度厭倦。這個時候林老師輕輕走到他旁邊,蹲下身子朝他豎了豎大拇指。旁邊的小朋友也對他說“你別急,慢慢想,我們等你,我來幫你。”這是學習共同體課堂上師生共用的語言。學習共同體更關注課堂上弱者的存在感。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後進生有存在感,有被接納感、被尊重感、被包容感。於是在老師的鼓勵下,在同伴的幫助中,小男孩又拿起筆埋頭讀起文本來。我想這時學生的學習已經真正發生了,而這些都源於共同體這個安全、被尊重的環境。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3

等待

林莘老師的課堂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的課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有充足的時間交流,有充足的時間彙報與傾聽。

林莘校長在課堂中充分悅納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並不只是尋求"好的教學",而是對所有學生的發言都寄予信賴與期待,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看到在她的課堂上,所有學生都能夠輕鬆自如的參與,自由地交流思考,正是這種自由的交流又產生出多樣閱讀的豐富串聯。

在林校長的課堂中,我看見她始終是半蹲著身子,面帶微笑,眼含期待,輕聲細語地鼓勵著孩子們:“你們很棒哦!”“你們比林老師還厲害!”“我也不會哦,你自己想噢!”教師的這種示弱,恰恰是高招,把孩子們帶進思考、探究的妙境。

在二回文本環節,孩子們因為沒有什麼新的發現,出現了差不多2分鐘的冷場。要知道,我們平時上公開課,如果出現這麼長時間的冷場會是多麼的尷尬,別的老師課後評價又是諸如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髮言不積極這類。我坐在下面內心很躁動,但觀察林校長舉止卻是非常的安然淡定,沒有絲毫的急躁,“不用害怕,不用緊張,勇敢地試試看。”“會思考,能提問題的就是學霸”林校長微笑著,微微彎曲著身體去看每一位同學,耐心地等待,給足他們時間,鼓勵他們,終於一位同學勇敢地接過話筒,教室又掀起了一小陣發表的浪潮。我不禁感慨,原來作為教師我們不是不夠專業,而是不夠有耐心,我們的課堂也許缺少的就是這“安靜的兩分鐘”,真正的學習的課堂不需要老師的催促,也不需要老師手把手的點撥,而是要老師的那兩分鐘的等待,花兒的綻放需要時間。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一切遇見都是最好的安排,有幸遇見學習共同體,遇見林莘校長。這樣靜悄悄的課堂就像在古琴曲中練習書法,讓人心思寧靜;這樣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細無聲,悄悄地滋潤著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在一次次的探索與發現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這樣靜悄悄的課堂讓孩子們學會了尊重、傾聽和悅納;這樣靜悄悄的課堂也讓我開始靜靜地思考……

靜悄悄的課堂,潤物無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