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故宮地下文物庫,披露不爲人知的角落

解密故宮地下文物庫,披露不為人知的角落

故宮是當今世界上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明清兩代,皇家收藏達到了頂峰,金石鼎彝、書畫巨跡、海外奇珍,無不匯聚在故宮中。有關資料顯示,即使經過了戰亂、盜竊、流失,現在北京故宮的藏品數量仍有百萬之巨。

4月17日,在故宮博物院“平安故宮”工程實施5週年之際,“故宮博物院地下庫房改造及通道工程”正式啟動,這是故宮2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地下文物庫房擴建工程。記者瞭解到,該工程將在故宮原一期、二期地庫之間加建面積8285平方米的地庫,使地庫建築總規模達到29073平方米,較原先擴大近40%。故宮當前共收藏186萬件文物,近一半仍存放在古建築中。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目前使用的一期、二期地庫內儲存約97萬件院藏文物,仍有80多萬件文物存放在地面文物古建築庫房內。而古建築的溫溼度控制難度大,不利於文物的保存,故宮計劃讓儘量多的文物“入地”。

故宮“家底”到底有多厚?出展率是多少?沒展出的文物現狀又如何?對於這些,外部人根本說不清楚,故宮內部老人兒也知之不詳。文物藏品的大細,究竟何時能公佈?

一家四代的文管員

曾曾祖父是宮廷畫師

梁金生大概算得上是最瞭解故宮的人之一,他們一家四代都和故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清朝咸豐年間,梁金生的曾曾祖父便進入故宮,在內務府如意館擔任宮廷畫師。其曾祖父則擔任過如意館的掌管。巧的是,兩位畫師的作品就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梁金生只在工作中看到過少數兩幅祖輩留下來的畫作,有一種“保管自家東西”的微妙情緒。

梁金生說,和祖輩比起來,他守護故宮文物的任務還算輕鬆。 1924年,溥儀退位,梁金生的爺爺梁廷煒被編入“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點查皇宮遺留下來的文物。當時刊印公佈的文物數達到117萬餘件(套)。溥儀在“暫居宮禁”時曾讓文物流失不少,1923年建福宮的一場大火也焚燬很多文物,所以117萬餘件(套)只是數目。此後,梁金生一家便開始在動盪的時局中保護文物,隨著文物的不斷遷移,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因為保護這些文物,爺爺最終留在了臺灣,臨終也沒能再回到北京,梁金生不無感慨。 1954年,梁金生的父親帶著家人才遷回北京,繼續在故宮從事文物保護工作,“我們家離故宮特別近,旁邊就是大高玄殿,所以經常可以到故宮轉悠”,大概就是從那時起,故宮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便慢慢融入到梁金生的內心深處。他在故宮已經工作了33年。

神秘的地下文物庫

“這事絕不能從我口裡傳出去”

很早就聽說,故宮內有一處國內最大的地下文物庫,但因為嚴密的把守,並不為外人瞭解,被傳的非常神秘。如果說,在故宮工作的人有什麼“江湖禁忌”的話,不能透露這個地下文物庫的具體位置便是一個。所以,當記者向梁金生求證傳說中的文物庫時,他笑著擺了擺手說“反正這事絕對不能從我口裡傳出去”。

不過,除了具體位置不能透露,梁金生說,其實地下文物庫內部並沒有傳言中那般神秘。故宮地下文物庫第一期工程於1990年完工,到1997年第二期也建成,在將近10年的時間內,院藏文物的60%被從地面文物庫搬到地下。地下文物庫採用三層全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消防系統和防盜系統都很完備,而且是恆溫恆溼,溫度設定在15℃左右,溼度則設定在50%。

和地面文物庫的安防不同之處在於,地下文物庫多了一道“報批”程序,文物組的人要去提文物,必須要拿到部門主任的簽字條才能獲得文物庫的鑰匙。在進入文物庫前,也要經過保衛部的盤查登記,這之後還有一道分庫房的門禁,設定了專用暗鎖和密碼。可以說,即便誤打誤撞找到了地下文物庫的入口,要想不知不覺摸進裡面也是毫無可能。

地庫內使用的文物儲藏櫃依據文物種類的不同,設計的樣式也有區別,不過全部為鐵櫃,“當初是出於防火考慮,沒有采用木質材料”,但現在看,鐵製儲藏櫃的通風度不夠好,所以不能滿足保存每一個藏品的最佳條件,“如何改進保存條件,還是研究的課題”。

曾任故宮陳列部主任的單國強退休前也多次出入過地下文物庫,讓他記憶猶新的是,在文物庫的入口處備有大型的燻蒸消毒機,每一件文物在重新入庫前都要經過“風淋”式消毒,防止蟲蛀和黴變。

全國珍寶匯聚故宮

瀋陽故宮曾“清空支援”北京故宮

故宮博物院的館藏之所以如此豐富,也得益於各地博物館的紛紛“獻寶”。

梁金生也提到,1914年年初,北京故宮成立了一個古物陳列所,當時從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徵調到這個陳列所裡的文物數目很可觀,有資料顯示,大概有12萬餘件。據瞭解,瀋陽故宮的古銅鼎、宋元明清書畫、內廷玉器、御用武備、明清瓷器等共115199件,在那一次便全部裝箱運到北京。

不過,日本侵華戰爭發生後,這些文物也隨北京故宮中的其他文物開始一同南遷。梁金生說,當時從瀋陽故宮也徵調了部分文物,具體數目已記不清,後來少數被運到了臺灣,還有一大部分則留在了南京博物院,只有一少部分留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此外,在1948年遼瀋戰役爆發之前,瀋陽故宮內的除了文溯閣《四庫全書》之外的大批瓷器、銅鏡、檔案等再次被運往京城。可以說,解放前夕的瀋陽故宮徹底空了。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故宮還先後調撥了其館藏的文物給瀋陽故宮,支援其進行文物展出。

八千餘件一級藏品

這僅是故宮藏品滄海一粟

參觀故宮的遊客坦言,雖然沒有時間走遍故宮每一個開放的角落,但對於存放文物的地方還是會多停留一會兒。當然,在沒有講解員介紹的情況下,珍貴文物對於遊客的概念也就是“皇帝用過的寶貝”。即便這樣,遊客仍希望“看到更多的文物”。有文物專家公開指出,故宮的文物屬於國家的財富,應該陳列出來讓公眾參觀和鑑賞。但如今許多珍貴文物深藏在故宮的多處庫房,有的幾乎“不見天日”。

故宮“家底”到底有多厚?出展率是多少?沒展出的文物現狀又如何?對於這些,外部人根本說不清楚,故宮內部老人也知之不詳。梁金生介紹說,經建院以來的歷次清點,尤其是2004年,他主管啟動了《故宮博物院2004年—2010年藏品清理規劃》的再次徹底清查,據統計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可移動文物藏品數已達180餘萬件(套),其中近60萬件為清宮藏書和檔案等,26萬多件屬於宮廷歷史文物,而古代藝術品則高達85萬件!不過,這份詳細的規劃還無法出版,梁金生還在進行後續的整理工作。

這麼多藏品中,一級藏品有多少呢?梁金生只想了一會兒便說出一個數字——8972件,但是二級藏品和三級藏品的館藏數目就無法給出具體數字了。“其實很多文物都是重複的,比如說故宮裡的瓷器有35萬件,但大部分都是一樣的”,梁金生解釋說,這也是為什麼陳列展出的文物數量只有萬餘件,遠遠少於查點出的藏品總數,因為“沒有必要展出完全一樣的文物,那樣的話,大大增加了安防的壓力”。在梁金生的印象中,幾乎所有的一級藏品都對外展示過了。

梁金生還透露,雖然珍寶館被另闢出來單獨收費,但也不是說裡面的文物就是故宮裡最好的。珍寶館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那個時候,人們對於珍寶的概念和現在還有區別,所以收入了很多珠寶配飾。“你能說《清明上河圖》不重要嗎?它就沒有陳列在珍寶館中。 ”梁金生笑著說。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天到故宮參觀遊覽,所以看不到所有的珍貴藏品,所以很多業內人士都一直非常希望故宮能出版一個藏品大細,細說每一件館藏文物。記者查詢資料時也看到,前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在《故宮博物院八十年》中寫道:“故宮博物院將陸續編印《故宮文物藏品總目》,並向社會公開發行,以利於社會的監督。 ”然而,時至今日,市面上仍然看不到一部完整的故宮藏品名錄。

延伸閱讀

故宮地下文物庫的探訪

2004年,百集大型電視紀錄片《故宮》在故宮展開大規模拍攝。攝製組不但將故宮建築中最輝煌的部分全部收入鏡頭,還將解密故宮自明代修建以來的500多年滄桑歷史。但其中最令人心動的,還是劇組對從不接待外人參觀的故宮地下文物庫的探訪。

《故宮》劇組的一位工作人員透露,那段時間,劇組已經有幸進入故宮的地下文物庫拍攝。地下文物庫的安全要求十分嚴格,有很多道大鐵門,而且不同的文物存放在不同的庫房中,人進入庫房後,要先從外面把門鎖上,然後才能看文物。由於鐵門眾多,所以最終也說不清有多少道。文物庫的面積也很難估計,只是感覺很大。

《故宮》總編導周兵介紹,為了安全起見,故宮從來不對外界透露其地下文物庫的具體位置。雖然《故宮》中,將大量披露國寶級文物,但是每一件文物的拍攝,都需要博物院領導和上級領導的批准,有關拍攝計劃正在制定中,拍攝時間和地點不便也不能透露。

雖然在記者的追問下,《故宮》劇組沒有透露更多關於地下文物庫的情況,但記者還是通過其他渠道,從一位故宮負責人那裡瞭解到其他一些關於地下文物庫的信息:

“1983年開始修建地下文物倉庫。進西華門,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對面有一座空場,被用作武警的足球場,北側牆上還貼著射擊用的靶子,空場的下面就是地庫,而牆內側是入口。俯視地庫為‘田’字形結構,上下分3層,總面積兩萬多平方米,藏有文物60餘萬件。事實上地庫為一個架空結構,六面都不接觸泥土,四周為‘回’字形,下面被柱子撐起,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防潮,防止有水滲入。地庫共有大小庫房100餘座,大的十餘平方米,小的七八平方米。庫房內有高兩米左右的鐵櫃,文物一層一層地放於其中。所有文物在進庫前都要經過燻蒸,以除蟲消毒。每件文物都有一個相應的囊匣,根據形狀的不同內槽也不同。地庫有中央空調保證恆溫15攝氏度,恆溼50%,並設有自動感應的氣體滅火裝置。地庫內的防盜門價值10萬美元,密碼鎖實行雙鑰匙制,入口處的警衛室掌握大門鑰匙,具體庫房則由鑰匙房掌握。保管員每天要入庫2至3次,做例行檢查,平時庫內不開燈,人走燈滅。” (來源|遼瀋晚報 北京娛樂信報 作者|康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