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找了知乎上一位很知名的大神算了下八字。
他先斷了一些前事,都很準確。
然後他說,我更適合成為一個管理經營者,現在做心理諮詢師,其實並沒有發揮我命格中最大的力量。
我聽了他這句話之後,很明顯的感覺到有一塊視角被打開了。
首先是我在去理解自己過去的時候,我分明的從很多事件當中,“總結”出了我適合成為管理者的潛力;
其次是我在看想自己的未來時,朦朧的看到了一些我成為一個經營管理者的願景,並將此納入了我對未來發展的規劃之中。
在之後的生活中也感覺自己的某一塊被打開,我比以前更加“豐富”了。感覺自己擁有的、可以擁有的變得更多。
在從這位大神這裡得到這個命理分析之前,我從不認為我有成為領導者的可能。
我認為自己的性格較為軟弱,不具備殺伐果斷的自信,不懂得人際上下關係的御使之道,甚至覺得要去領導別人的話這會是一件非常麻煩、讓我下意識的就想回避的事情。
所以做一個管理者,這種事我根本從沒想過。
這件事情讓我意識到:我其實對自己有著非常非常多的限制性信念。
但那些信念我沒有去思考過他們是真實的還是限制性的,就這樣一直渾渾噩噩的都以為它們是理所當然的。
比如我覺得自己生來體質就很差,但當我嘗試用囚徒健身的體系循序漸進的鍛鍊時,我發現自己並不是我想象的那麼弱;
我過去一直習慣並適應了消極的思維方式,並認為消極的思維方式讓我獲得更好,但是當我嘗試調整為積極的思維方式時,我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和健康;
我覺得自己寫的文章只能影響很小眾的少數人,所以我一直都在使用閱讀門檻較高、不適合多數人閱讀習慣的寫作手法,而壓根就沒嘗試過傳播力更強的寫法;
凡此種種。
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像我一樣,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認為自己一定做不成、不適合某件事,然後終其一生都沒有去對那些限制性的信念進行嘗試。
或者只嘗試了幾次,遭遇了挫敗就馬上放棄,然後立刻認定這驗證了自己“不適合”這件事情的結論。
和我老婆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我給她拍的照片總是可難看了。
不是把她的臉全拍進了陰影裡,就是把她拍變形,要麼就是把一米六八的她拍成一米四。
我老婆為此和我鬧了好幾次彆扭,並十分耐心的告訴我應該怎麼拍,怎麼找角度。
但我還是拍的可難看了……
我給的理由是:我沒有攝影的天賦。
經過了無數次醜照的打擊,我老婆也徹底接受了這個事實,所以自那之後我們無論去哪兒玩她都不讓我給她拍照了。
有“血月”的那天晚上,我們兩個跑去了外白渡橋準備好好的拍一拍月全食。
可惜那晚上海的空氣質量不好,天上什麼都看不到。我倆想著既來之則安之,就隨便拍拍風景吧。
那天也是因為我一直在訓練自己轉換成積極的思維,所以我就想挑戰一下自己。
我拿過來相機,按照我老婆給我說的那些方式找角度,找位置,找感覺。
結果拍出來的竟然都還不錯,我們兩個都有點不敢相信這是我拍的,因為我的攝影技術好像突然之間換了一個人似的。
但其實這個轉變最關鍵的地方在於:這次我是真的在按照攝影的方法和技術去拍的。
以前我老婆給我說過無數次怎麼拍,但沒有任何一次我是在按她說的做。
當時我理所當然的覺得:我沒有攝影的天賦,我拍的照片很難看,就算按她說的去拍也還是會很難看。所以我還是像以前一樣胡亂拍。
如果極端一點說:人是自身所秉持的信條的集合。
信條是什麼?
信條就是我們對外界、對自身的“總結性描述”,是指導我們處理各類生活狀況的運行原則。
如同語言和文字只是用以描述客觀存在的“符號”,符號不等同於客觀存在。
我們的“信條”也不等同於客觀存在,它只是我們選擇去相信、並“認為”它是準確和有效的。
問題出在我們的“認為”很多時候是錯誤的,所以我們的信條很多時候不僅不正確、對生活不適用,甚至有時候會是有害的。
原因在於我們獲得信條的“途徑”是不科學的。
我們獲得信條的途徑通常有三種:
一、來自外界的洗腦性灌輸。
比如一個曾經受過情傷的單親媽媽給她的女兒灌輸:男人都不是好東西 的思想。那麼他的女兒就可能會對男性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見而不自知。
二、來自自身對外界觀察的片面總結。
一個在不安全、沒有溫暖的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很可能得出:沒有人會愛我的絕望結論。
三、來自理性的分析總結。
這通常需要在一個人已經成年,且具備成熟的社會經驗和邏輯思維能力時才能夠達成。
很多人其實並不具備足夠理性分析的能力。
所以多數時候,我們形成的信條都是片面的,和有著侷限性的。
也正因此,時常挑戰自己的認知和信條,多去嘗試那些你認為自己不可能,不適合的事情,就是一項很有必要的、可以打破自身侷限性的人生拓展訓練了。
“信條”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是自我固化的結果。
一直重複同樣的生活,一直規避同樣的問題,一直重複的浪費時間,這導致我們會一直在一個已經適應了的環境中,保持並固化只適用於這一個有限環境的不成熟信條。
我覺得最可怕的是,在一個人還年輕的時候,他就適應了一個固定環境,喪失了對外界探索、嘗試新鮮事物的動力,終其一生都在這個固化的環境中重複著固化的自我,而完全的抹滅了人生的各種豐富性和可能性。
沒看過世界就選擇的偏安一隅,那不是“選擇”,而只是“坐井觀天”。
歷盡千帆之後選擇的安定,才叫“此心安處是吾鄉”。
-
作者風墟,心理諮詢師。
閱讀更多 風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