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將一個農業品牌做大做強?

怎樣才能將一個農業品牌做大做強?

人們吃飯的時候,如果要列出幾個農業品牌,很多人可能會提到五常大米、西湖龍井、洛川蘋果、贛南臍橙...的確,這些農業品牌,調動了消費者的味蕾,散發出中國農業文明的魅力。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註冊商標已達240多萬件,為品牌農業奠定了基礎。無論是在野外還是在展覽現場,人們都能感受到農業品牌建設的繁榮。然而,在農業品牌建設中仍有兩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痛點一不是缺乏好的產品,而是缺乏好的品牌。獼猴桃產於中國,據記載為李時珍命名。一百年前,兩株幼苗被西方傳教士帶到新西蘭,經過培育,成為奇異果。目前,我國獼猴桃種質資源不豐富,從科研示範到大田種植,心、黃、藍、心品種繁多。但奇異果的進口靠個賣,中國的獼猴桃靠斤賣,關鍵在於品牌。好的品牌意味著質量穩定、規範,取奇異果,注意單果的重量、硬度,注意維生素C含量、糖醋度,符合標準的才是奇異果。

痛點二是要有好的品牌,但並沒有好好去保護。與工業品牌不同,農業品牌大多是地理標誌產品,作為一個整體擺在人們面前,被稱為區域公共品牌。一些具有優勢的公共品牌由於保護機制不足而無法維持其影響力。一些企業躺在區域公用品牌的傘下"睡大覺",即便是金字招牌也難免被透支。

總的來說,我國農業仍然是多產品、少品牌、多共性品牌、少知名品牌、多地方區域品牌、少國際知名品牌。我們有許多特色農產品,食品、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產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有名牌產品沒名牌,許多優質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總是相形見絀。一些有出口優勢的傳統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並不佔據高端。農業品牌混雜而不鮮明,是我國農業產業規模大而不強的集中體現。

背後的痛點,一是品牌知名度不夠,很多市場參與者認為商標就是品牌,混淆了品牌與商標的區別,而重生產、輕品牌思維;二是做好品牌動力不強。各地對公共品牌的申報和推廣越來越重視,但對其監督管理滯後,缺乏適當的授權機制,出現了普遍使用、濫用的問題;第三,品牌結構不佳。初級加工產品品牌較多,深加工流通產品品牌較少。以茶為例。世界上幾乎所有最好的茶葉品種都在中國,而英國幾乎不生產茶葉卻創造了立頓,世界上利潤最高的茶葉流通品牌。上千家茶葉企業敗給了立頓,關鍵在於品牌結構。

目前,正是發展品牌農業的時候了。我國獨特的自然環境、種植養殖方式和農業文明,形成了多種優質的農業資源。吃了品牌虧後,很多地方的品牌知名度也明顯提高。海南每年設立1億元品牌農業發展專項資金;江西挖掘若干貢品品牌,講述貢品農產品的故事;從市長、縣長網上營銷農產品,到明星登臺代言家居品牌——全國農產品品牌展的手段也變得更加地氣十足。

農業部近日表示,將開展農業品牌推廣行動,以增強品牌建設能力、溝通營銷能力、品牌監督保護能力的持續努力,科學規劃品牌發展戰略,加強品牌創新與保護,完善品牌社會服務體系。從吃飯農業到品牌農業的號角已經響起。相信未來10年將是中國農業品牌發展壯大的黃金時期,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業品牌將向世界展示中國農業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