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独特文化

学习互联网企业--小米

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独特文化

雷总在做小米之前,带领金山打拼了十几年,在金山内部形成了浓厚的兄弟文化。


后来,雷总离开金山,去做天使投资人的阶段,投资的第一原则就是“不熟不投”,以至于后来江湖上将他投资过的企业统称为“雷军系”。


实际上雷总本人并不喜欢这种称谓,他觉得自己与这些创业者都是“朋友”“兄弟”,他要做的事是帮忙而不是添乱。


雷总将兄弟文化从金山带入了小米,又从小米向整个小米生态链进行扩散。在很多大公司里,部门之间势力割据,每个部门都自扫门前雪,对自己的部门绝对负责,但别人的事“坚决不碰”。


而在小米,尽管没有人将兄弟文化整天挂在嘴边,却成为大家一种潜移默化的共识。


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雷总本人行事风格对团队的影响;


二是小米和小米生态链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在一路打仗,而战斗中的兄弟情谊是由内而发的。


“它们都是兄弟公司,不是小米的子公司。”


这句话恰好一语点破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关系实质。

小米做事最喜欢找到“本质”,“兄弟文化”的本质就是血脉相连但又都是独立个体。

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独特文化


在小米生态链中最重要的逻辑就是“利他即利己”。只要对这个公司发展好,大家就愿意去做。


来自台湾的谢冠宏,有着多年的职业经理人经历,他身上并没有很浓厚的江湖味道。


但在进入小米生态链之后,他对小米的兄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小米的人不骄傲,不官僚,灵活变通,够义气的兄弟文化最为突出。”


1MORE是小米生态链上最早孵化的企业之一,谢冠宏自称IMORE也是得到帮助最久的企业。


同时,因为年龄比较大、产业资源多,后期他也开始主动帮助生态链上的其他企业,帮助它们介绍人才,介绍供应链资源,并在产品上给予它们指导。


青米是小米与突破成立的合资公司。

突破作为一家老牌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出发多年,在洛杉矶有一间很大的办公室。林海峰知道很多生态链上的企业家迫切地想进军海外市场,便主动邀请大家去美国看看,并且为兄弟企业进军海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出身于英华达的张峰,他创办的紫米已经成为新的独角兽。


在英华达多年的经验,使他成为供应链方面的专家,精通供应链里的门道。


硬件创业最大的坑就是供应链这个环节,而张峰也因此成为兄弟连中供应链的资深顾问,几乎每个企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都会去找他帮忙,此外,紫米作为小米家庭生态链电池专家,本身也是很多生态链公司最愿意合作的“供应商”。


纳恩博的9号平衡车,对电池有很大的需求量,这也是平衡车很大一部分成本构成。


电池的质量关系到平衡车的品牌,电池的成本关系到平衡车的定价。


所以业务初期纳恩博订购电池,第一个找到的就是张峰。


张峰给纳恩博的建议是,紫米不独占纳恩博全部的电池业务,因为任何关键零配件都要由2~3家供应商来提供,这是一个比较安全的结构。

紫米成为供应商给纳恩博带来了两大直接收益:

第一,紫米对电池产业的价格了如指掌,其他的供应商也就无法给纳恩博报出虚高的价格;

第二,紫米一直按照最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然也提高了纳恩博其他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标准。

紫米对于纳恩博的支持,是在电池产品上直接立起两个标杆:价格和质量。

因此,纳恩博在电池这个环节上不需要再花费任何心力。

在纳恩博之后,紫米开始为生态链上更多的兄弟企业提供电池方面的服务。


计算下来,平均可以把电池这个重要配件的价格拉低20%左右,直接让兄弟企业享受到最低的价格、最好的品质。


之前,紫米的移动电源,主要是TO C的市场,为兄弟企业提供电池之后,TO B的电池业务也快速发展起来。


其实,生态链上的兄弟企业之间,利他即利己,互为放大器。


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独特文化

在小米生态链上,兄弟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配合很默契,大家有基本的信任,不需要再花时间相互了解、谈判,时间成本、信任成本都很低,这是这个链条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同时,每个“弟兄”的出身并不同,于是兄弟间的合作,可以有很多充满创意的形式。


在小米生态链上,Yeelight公司负责智能灯相关的产品,Yeelight推出的第一款产品是智能床头灯。


床头灯属于一个细分市场,并不算是一个大品类,也很难被消费者主动触及。


但是,在销售中大品类的兄弟公司却可以帮到Yeelight。


生态链中华米的手环产品是一个爆款,针对Yeelight的用户定位,华米与其联合推出了一个“优质睡眠套装”——即小米手环检测到用户已经睡着的话,它会自动把灯关上:这无疑是智能家庭的一种理想方案,让两个产品间有了很强的关联性。


热销的小米手环,对Yeelight床头灯的销量拉动很明显。


但这不是关键,重点在于,这种联动给用户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方便,还很酷,深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这个套装策略为手环和床头灯都赢得了更好的口碑,依靠小米平台的势能,2015年年中面市的床头灯到年底时就售出了20万台,位居细分品类的市场第一名。


小米生态链上有一家公司叫绿米联创,它的主要产品是智能家庭套装,包括人体传感器、魔方控制器、智能安防套装、多功能网关。


床头灯可以跟所有智能家居产品联动在一起,比如人体传感器感应到人走近时灯就可以自动亮起,而魔方控制器专门开发了一个按钮给Yeelight,可以遥控开灯……这些功能不仅实用,更让用户感觉到梦幻般的享受,仿佛真正踏入了智能家庭生活。


兄弟间不起眼儿的“握手”,带给用户的却是意外惊喜。

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独特文化

“如果不是兄弟公司,很难实现这样的合作。


因为要去开发一些软件,一起调试、一起适配,这对于跨公司间的合作是很难做到的。”


Yeelight创始人兼CEO姜兆宁认为,传统的商业企业之间很难达成这样的合作,只有兄弟公司之间,信任并且有着共同的目标,才能让产品相互联动起来。


纯米CEO杨华经常在兄弟企业的交流中获得宝贵的信息:比如供应链,是做硬件最难的一关,大家经常会相互提供供应商的信息,以帮助兄弟进行选择。


再比如人才,我们发现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这些智能硬件发展得比较早的市场,有很多高端硬件设计人才,因为人才多,所以价格并不贵。


相反,本地硬件人才很缺乏,稍微好一些的人才就贵得不得了。


兄弟们之间沟通这些信息,让我们笼络人才的视野可以放大到全球范围内,大家还经常互相推荐人才。


所以把小米生态比作俱乐部:进来就是有组织的人了,大家可以相互帮忙。


按照雷总的设想,要用小米手机的打法,进入100个传统行业,这意味着要有100个“兄弟”进入传统行业抱团打拼。同时,也意味着“兄弟”们可能会抢走100个行业里“前辈”的饭碗。


另外,由于小米的打法会对上游供应链进行再造,很多不规范、低价值的供应商会被清除出场,原来的供应商也很难再赚取暴利,当然还有被挤压的传统线下渠道。


产业链优化的过程,必定波及很大的范围,影响到太多行业的“原住民”。


小米每进入一个市场,都会面临一场非常艰难的硬仗。


在一场场战役中也就自然而然形成兄弟文化,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这种兄弟感情在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就是法宝。

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独特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