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學者發聲「打擊老賴」:以身試法 後果很嚴重

消費信貸平臺的存在,為急需用錢的個人提供了便捷的資金來源,但是對於很多消費信貸平臺來說,部分消費者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不佳,借款違約現象卻始終存在。近期,在金融監管風暴下,更多人抱著僥倖的心理,企圖借用政策保護傘,渾水摸魚,賴賬不還。

中國政法大學學者發聲“打擊老賴”:以身試法 後果很嚴重

全社會聯合“花式”懲戒老賴

據媒體報道,處於監管風口的消費信貸平臺首次表現出逾期率急劇攀升的現象,借款人失信行為正在不斷加劇。有行業從業者表示,借款人的這種行為已經嚴重危及到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對當前的新興金融服務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它需要國家政策、行政機構、執法部門的聯合發力,更需要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聯合起來嚴懲這種失信行為,剔除蛀蟲,正本清源。

據瞭解,面對層出不窮的“老賴”,已經有許多機構和平臺開始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肅清行業亂象。2017年11月30日,京東金融訴“老賴”案在北京大興區人民法院宣判,被告孫某被判支付應還白條全部金額,並承擔相關訴訟費用。此外,為了有效打擊”老賴”行為,京東金融還與最高人民法院合作,拒絕為二十餘萬名”老賴”提供在京東購買機票、車票等服務,涉及金融服務的達到10餘萬人,其中有4萬餘人受懲戒警示後執行了法院判決,目前已經在最高人民法院失信名單中撤銷。

行業人士指出,打擊“老賴”,重塑社會信用體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懲治金融領域“老賴”現象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曾從“老賴唯一住房法院可拍賣”、“鼠標一點即可凍結老賴資產”、“老賴不可擔任高層職位”等12個方面進行鐵腕處罰,各省市自治區更推出了激勵授信,懲戒失信的相關政策。作為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京東金融在助力打擊“老賴”方面也做出了諸多嘗試,通過發揮數據、技術等核心優勢,將成熟的智能風控能力開放與輸出,協同行業聯防聯控,共同加強金融風險管理能力建設,加大對失信老賴打擊力度,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專家“警告”老賴莫以身試法

用法律武器與“老賴們“正面博弈,正在給行業注入一劑強心針。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法學博士朱巍指出:通過平臺借款或者進行信用消費但拒不還款的“老賴”行為,既會影響個人徵信記錄,又會被訴諸法院,面對法律的懲罰。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借款人應當依照合同規定履行還款義務,否則必然會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不僅需要歸還原有借款,還可能會需要賠償小額貸款公司的損失、支付違約金、支付逾期利息,建議借款人不要“以身試法”。

同時, 朱巍還強調,很多人認為長時間不還錢,自己的債主都不一定還存在,就不用還錢了。但實際上,不管債權人破產重組或是被兼併,這個債務永遠不會消失,重組或是兼併後的公司會繼續追償這筆債權,還款義務是永遠逃不掉的。

朱巍認為,隨著我國對失信被執行人聯合信用懲戒體系的不斷完善,一旦逾期將影響個人信用記錄,不僅會對房貸、車貸、信用卡申請等產生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出行、子女教育等都將受阻,那些仍舊抱著僥倖態度的失信人群,今後恐將寸步難行。讓“老賴”放棄僥倖心態,履行義務,就要讓他們感受到足夠強烈的社會壓力和制度壓力,唯有老賴無所逃遁,付出沉重的代價,才能從不敢賴,到不能賴,最後到信用為王的不想賴。“不敢”指的是需要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通過黑名單、信息公示、司法執行等方式;“不能”則是指加強監管,在制度和立法上得到保障,使社會達成共識。最後是“不想”,指的是信用社會被建立起來,人人自覺履行義務。

在互聯互通的時代,信息共享機制正在逐漸形成,那些貪圖便宜的“老賴”行為雖然可以乘一時之快,但卻會成為個人信用中的一個黑點。一旦信貸平臺將這個黑點記錄下來,並同步共享給鐵路、旅行社、求職網站、出租平臺等商業機構,以及其他金融平臺,其日常生活將會處處受限。可以預判,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信用即是財富”這句話的分量將越來越重,所以摒棄“老賴”思想,重視自身信用積累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