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臨近中秋和“十一”雙節,徐崢將攜自導自演的第二部“囧”系列電影來襲,這次的“囧旅”發生在亞洲曾經的電影聖地香港,徐崢身邊的笨蛋從寶寶變成了包貝爾。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徐崢和包貝爾一對歡喜冤家再次上演倒黴蛋和笨蛋的啼笑皆非之事。

電影講述了一個曾經勵志做畫家的中年商人,到香港約會自己初戀情人的故事。之前的徐朗變成了徐來,所謂“清風徐來”,滿滿的文藝逼格,然並卵,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再牛逼的香水敵不過韭菜盒子,港囧成為一部“文藝青年幻滅記”。

文藝倒黴蛋和笨蛋導演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經過《泰囧》的歷練,徐崢在商業片導演這個角色上更加遊刃有餘。我們都知道泰囧之後還有囧,因此《港囧》更像是命題作文下的一個產物。

從《泰囧》的成功上,相信徐崢和投資方都知道這一成功的架構是受市場歡迎的,所以《港囧》沿用了類似的人物設置、故事情節、戲劇衝突等。如何在保守與創新間尋求平衡,怎樣調和桎梏與突破,到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是索然無味的炒冷飯,都是擺在《港囧》面前的問題。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囧系列電影的故事其實是有一個大致模板:一本正經的倒黴蛋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去追求一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怎麼也甩不掉的笨蛋給他帶來麻煩,倒黴蛋要擺脫,笨蛋陰魂不散,在一起冒險的過程中,倒黴蛋和笨蛋互相影響,最終獲得了目標以外更珍貴的東西。這其實是電影故事成熟的結構:給主人公一個目標——為主人公實現的目標設置障礙——主人公不停地破解障礙。

《港囧》給徐來這個倒黴蛋設置的最大障礙就是他的笨蛋小舅子,一個文藝青年,一箇中二少年,戲劇衝突就這麼產生了,笑料就這樣被製造出來。但是,這樣簡單直白的人物性格衝突,節奏和限度很容易讓故事失控從而變成鬧劇。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所幸,在《港囧》沒有犯下這樣的錯誤。張弛有度控制故事節奏,人物衝突也看起來真實可靠:徐來從一名年少長髮飄飄的畫家,到中年謝頂的內衣商人,完美呈現了文藝青年從意氣風發到精神頹廢的歷程;徐來的小舅子(包貝爾 飾)從一名任性中二的大號熊孩子,到卓有成就的導演,又是一場關乎成長和夢想的旅程。

這兩個人物性格雖格格不入,但電影又用夢想創造之間共同點。因此,兩個人的衝突才有哭有笑、有打有鬧、有尿有料。

情懷與情感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優秀的喜劇,總會把無奈和妥協用戲謔的方式呈現出來,體現一種頑強的樂觀。比如喜劇大師卓別林系列電影,多表現窮困潦倒小人物的歡樂悲喜,用他的不幸和倒黴去取悅觀眾;再比如周星馳的《喜劇之王》,同樣是呈現不入流“死跑龍套”的在追求夢想路上的啼笑皆非。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這樣說來未免顯得這些喜劇大師的殘酷,但同樣,我們有理由相信,創作者也在用這個方法去表達自己的情懷和情感,還有一份對夢想的堅持和對美好的追求。

錢鍾書曾經說過:“年輕的時候,我們常常把自己的創作衝動誤以為是自己的創作才華。”我願意相信這是《港囧》故事的切入點,用一部電影來引起人們的思考,這應該是徐崢的一點野心。與《泰囧》不同,《港囧》在電影開始之初就加入了失去和找回的主旨,在故事情節分配上,也更多加入了創作者私人化的一些東西。徐崢已經不滿足於搞笑,更多開始嘗試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電影名為《港囧》,自然少不了香港元素,電影中呈現的香港是曾經他“私有化”的香港。整部電影充斥著各種伴隨70、80後長大的港片元素,用現代化的香港去呈現我們記憶中的港片。

粵語配樂、熟悉的筒子樓,還有那幫曾經陪伴我們的香港電影人:王晶、八兩金、苑瓊丹、林雪、田啟文、吳耀漢……還有向《古惑仔》和《警察故事》等電影致敬的橋段,都在提醒我們這是一個發生在香港,也只能發生在香港的“囧事”。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至於故事主題,大致來看似乎與之前“囧”系列電影並無二致,無非是在故事發展中慢慢對感情特別是婚姻的一些感悟。但之所以說徐崢的野心,是他不滿足於表達類似於珍惜愛你的人,人與人之間要相信相敬等人盡皆知的大道理,而觸及到了“失去”這樣一個更有深度的題材。

關於夢想,關於愛情,關於現實、關於尊嚴等等,都被放置於電影之中潛移默化帶給觀眾思考。文藝青年的畫家夢,純粹的藝術,高尚的追求,在現實面前又只能卑微地“跪舔”。放棄和追求到底哪個更重要?夢想和現實究竟哪個更沉重?紅玫瑰和白玫瑰到底哪個更美麗?都被放置在一部喜劇片裡進行戲劇性探討。文藝青年最終的幻滅看來皆大歡喜,到底又有幾分無奈和哀愁,這是《港囧》沒有告訴我們的。

女文藝青年和女人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對比,是電影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港囧》跟之前一樣弱化女性角色,更多筆墨和鏡頭仍舊以兩名主人公為主。文藝青年和中二少年的對比固然重要,但其他女性角色的對比,更成為推動故事發展,表達電影主題的利器。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徐來的初戀,徹底的女文藝青年,在徐來為生活變得中年發福的同時,依然保留著屬於文青的逼格,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而與之對比的是徐來的老婆,普通女人,圍著婚姻轉,圍著老公走。一個總也得不到的Kiss,一個找不到家的小蝌蚪,成為徐來遊走在兩個女人之間的驅動力。自古文藝青年多裝逼,稍有不慎則天打雷劈,這次小舅子成了“滾滾天雷”,劈得徐來外焦裡嫩。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港囧》用這兩個女人的對比,與兩個女人感情糾葛的對比,兩個女人周圍人的對比,創造了豐富的笑料,也用兩個女人的態度,導向電影的“文藝青年幻滅”。這些對比,讓人物更加立體,也更具性格。

唯一不足的是,電影依然在人物塑造上有點流於表面(當然,也與女性角色弱化的有關):戴大黑框眼睛就是呆呆的普通女孩,穿一身晚禮服就是名聲赫赫的藝術家;穿得居家就是家庭主婦,化妝精緻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用表象來塑造人物性格最簡單,但卻不見得更具說服力和真實感。

徐崢說:“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

徐崢談到徐來和他的初戀(杜鵑 飾)說道,他們倆一個喜歡梵高,一個喜歡安迪沃霍爾,本身就不是一路人,即使一開始走到一起,也不見得會比現在幸福。

這本身是一個值得琢磨的問題,他們有緣無分究竟是因為藝術理念不合適還是感情不夠真摯?作為文藝青年的徐來,是不適應藝術還是屈尊於生活呢?這恐怕是電影,電影裡兩個女人,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沒法給出確切答案的問題。

結束語

《港囧》是一部歡樂的影片,同時也是一部沉重的影片,因為它講述了文藝青年的幻滅,給廣大文青們潑了一盆冷水。它夠商業化,夠搞笑,夠熱鬧,但也有缺點,就像徐崢自己說的“電影是一門後悔的藝術”,如果能夠繼續“囧”下去,我們有理由期待徐崢可以做得更好,能夠帶給觀眾更好而又不同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