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在一起」

近日,央廣網發表了《山西臨汾15名艾滋學生考上大學,仍面臨經濟壓力與心理負擔》的文章。中國唯一的一所艾滋病學校——山西臨汾紅絲帶學校的16名同學,在參加完了2017年的高考後,有15人被北京、青島、太原等各地的大學錄取。但由於艾滋病原因,大多數人都是孤兒,缺乏經濟的支撐,更多的因為自己的病症,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充滿擔憂。

重溫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在一起”

艾滋病源於非洲,最早寄生在猩猩身上,由移民傳往美國,自1981年美國的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以來,全球已有超過2000萬人死於這種病症。而艾滋病目前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和防疫疫苗。而且艾滋病的潛伏期很長,長達7-10年,當患者發現自己感染時,大多數都為時已晚。

重溫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在一起”

最令人擔憂的是,人們對艾滋病的瞭解,大部分都停留在談之色變的無法治癒上面,進而對其傳染性產生了誇大性的恐懼。即使有很多宣傳資料每年在宣傳艾滋病,但人們“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思想使這些患有艾滋病的病人們,一直生活在孤獨和恐慌的環境中。

2009年,顧長衛導演邀請HIV感染者參與電影《最愛》的演出及幕後工作,資深紀錄片導演趙亮將整個過程拍攝為一部紀錄片——《在一起》,記錄下了三位願意在電影中以真面示人的感染者老夏、劉老師、濤濤在劇組中的生活。

重溫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在一起”

歧視源於恐懼,恐懼源於無知。土土再次科普下:艾滋病病毒在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肌膚粘膜破損或炎症潰瘍的滲出液裡含有很多,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其次是乳汁,感染性一般;唾液、淚水、汗液和尿液中也能發現病毒,但含量很少,達不到感染的量(有人曾推算過,如果要達到感染量,大概要一下子吞下20ml以上感染者的唾液)。

重溫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在一起”

紀錄片《在一起》用劇組人員的實際行動,再次重申了這個事實,與艾滋病感染者的普通接觸是根本不會感染艾滋病的。12歲的濤濤,由母嬰傳播成為感染者,與父親、繼母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在最初,濤濤在家是不能跟家人共用餐具的,每次吃飯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而且一直受到繼母的排斥。

重溫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在一起”

在出演《最愛》中一個重要角色的過程中,這個12歲的孩子,成為了劇組人員們最喜愛的小朋友,當濤濤委屈落淚時,身邊的哥哥姐姐們由最初的恐懼,到願意親手為他擦去淚水。當拍攝完成之後,這部影片給濤濤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家人接受了他,濤濤終於可以和家人一起吃飯、在一個盤子中夾菜了。

重溫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在一起”

郭富城為濤濤擦去淚水

對艾滋病我們是可以去恐懼的,但對感染者來說,我們不應該排斥和歧視,更應當給予其尊重,讓他們能夠活在陽光之下,而不是在陰影之中孤單和恐慌、進而甚至會發生隱瞞病情、報復社會的情況。

在紀錄片的結尾,播出了一個江西感染者在街頭打出標語、期待一個擁抱的鏡頭,路人們或躲避、或圍觀、直到最後一個人站出來,默默的擁抱了他……值得欣慰的是,2017年的5月份,同樣身為艾滋病感染者的劉九龍,在長沙的五一廣場,舉著一塊標註著“我是HIV感染者,你願意抱我麼”的牌子,短短半小時,就有20多人上前擁抱他表達善意。

重溫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在一起”

雖然人們對艾滋病仍有恐懼之心,但對感染者的理解和尊重正在與日劇增。相信不久後的一天,艾滋病終會被更加發達的醫學所治癒,而所有感染者可以真正的與普通的人們一樣,無需躲藏,能夠“在一起”。

重溫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