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抗疫劇《在一起》要拍了。

傳得最廣的一條消息是陳道明有可能出演鍾南山院士。

以陳道明的實力,他要真的演的話,演好是沒什麼大問題的。

只是,作為一部要全面反映中國抗疫的“時代報告劇”,光一個角色好還遠遠不夠。整部劇能否形成一個整體,能否講好故事,避免“假大空”,才是籌備階段最應該注重的事。

我想,能做到以下幾點,說不定這會是一部中國版的《切爾諾貝利》

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①確立劇集拍攝的目的和意義

是歌頌前線醫護人員也好,是反映人民群眾對抗疫情的上下一心也好,是呈現小人物的感人故事也好,總之,拍攝的目的絕對不是蹭熱度,不是趕鴨子上架,為了拍而拍。

一部倉促製作的作品,難以達到足夠好的品質,又怎麼能引起全國人民的共鳴?

有消息稱《在一起》將於國慶前推出,按3月開始算,半年的時間確實可以完成。不過劇本能打磨到什麼程度,演員還有沒有時間做準備,特別是演醫生的,專業知識有沒有學到位,這就不好說了。

既然先導海報寫的宣傳語是“反映抗疫時期”,花更長的時間做調查,做到“全面反映”,是必要的。

再花個一年時間,也不為過。

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②做成限定劇

內地電視劇的老毛病就是,一言不合就拍個三四十集,甚至五六十集。

能做到像《琅琊榜》那樣幾乎沒有廢篇的,卻寥寥無幾。

看著臺灣地區已經進入到做精品劇的時代,《我們與惡的距離》寥寥10集,所帶來的社會影響遠遠大於某些劇集的四十集。

拍攝一定集數也許是出於商業目的,尤其是網劇,因為更多的集數可以有更多的點擊量。

只是《在一起》不是商業性的,而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做成精品的,不帶水分的限定劇,才更好地成為一部藝術品,然後流傳下去。

就像《切爾諾貝利》,如果內容足夠好,5集其實就夠了。

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③主題和風格擬定

不管是分開幾個小故事,還是像好萊塢電影《傳染病》那樣講一個多線敘事的大型故事,一個統一的大主題和風格是必須的,這決定了觀眾看到的是“一部劇”還是“故事集”。

《切爾諾貝利》反映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事故,並具有主題深度,這部劇是值得學習的。

我們的抗疫戰爭是在社會主義體制下進行的,《在一起》完全可以把主題上升到社會體制層面,解釋為什麼我們能在這個體制下,取得抗疫的成功。

為什麼我們可以全民上下一心,而很多西方國家不可以。

如果《在一起》能做成中國版的《切爾諾貝利》,有同樣的品質,思考深度,只是主題不同。

那就不必和西方國家過多廢話,苦勸他們“抄作業”了。直接把我們這部神劇甩給他們就行了。

他們會看得心服口服。

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④視角

講述故事的視角十分重要。

《傳染病》那樣第三人稱的多角度敘事並不明智,連史蒂文·索德伯格都搞不定這種大格局的故事,國內不請張藝謀這種級別的導演是很難拍好的。

那麼,視角從某個角色的角度出發,事情就變得簡單許多了。

就像《亂世佳人》,《泰坦尼克號》那樣,講述大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不僅可以使得敘事更加流暢,而且還能自然地避開一些爭議性事件。

視角和格局不必太大,所以說,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是模範。

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⑤《我和我的祖國》是模範

好消息是,有傳《在一起》由10個動人的故事組成,每個故事分上下兩集,一共20集。

如果一集40分鐘,那麼兩集加起來,其實就相當於很多優質美劇的一集了。劇集所走的路線是精品劇的路線,而不是隨隨便便就拍好幾十集的“充水劇”。

我們也不必擔心劇集會像《傳染病》那樣拍得故事線和節奏雜亂,創作者可以專注自己負責的小故事,這樣拍攝效率也會快很多。

我們大概率會看到一部劇版的《我和我的祖國》,從不同小人物的角度去呈現這次的疫情。

只要每一個小故事都能夠完整而有序,整部劇的品質就能得到一定的保證了。

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⑥不同故事之間要有關聯

不同於《我和我的祖國》,不同故事是不同的時代,互相之間沒有關聯。《在一起》的故事都發生在同一個時期,那為什麼不把所有的故事都串聯起來呢?

不同的故事應當放在不同的群體。

第一集可以主要講鍾南山院士的臨危受命;

第二集可以從一個普通家庭聚焦武漢市的封城狀態;

第三集講前線醫護人員的緊急狀況;

第四集講某批物資能否及時馳援;

第五集講某公司在疫情間的艱難經營;

第六集講前線抗疫工作者,例如社區檢疫人員等;

第七集講警察叔叔,抓捕販賣劣質口罩的不法分子;

第八集講疫情期間的愛情故事;

第九集講病患家庭的不幸遭遇;

第十集講抗疫之後的事情。

這樣的話,到第三集,鍾南山院士可以作為配角出現,像漫威電影那樣,有其他超級英雄驚喜客串的感覺。

第六集社區前線工作者發現假口罩線索,第七集警察叔叔就接到報案,這樣故事就可以是連續的。

所有的故事串聯在一起,也暗示著全國人民的一條心。

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⑦關於鍾南山院士

鍾南山院士絕對是《在一起》的最大焦點。

不過,我並不希望他的名字出現在劇集當中。

因為他在形象在現實中太完美了,他確實就是我們現實中的“超人”。

只是《超人》相比現在的超級英雄電影,其中一個缺點就是,超人這個角色設定,過於完美無缺。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只有完美的形象。

一個沒有缺點的主角,要麼這是浪漫主義,要麼就是編劇沒有塑造好,沒有把人物寫得有血有肉。

《在一起》必須是現實主義的,那麼對於鍾南山院士的塑造,就很矛盾了。寫他的不好,有損他的形象,把他寫完美,又顯得他在劇中是“工具人”。

那麼,以他為原型,杜撰一個角色,或許才是更好的選擇。

如果大家都希望他要出現,也行。

調整敘事的角度,從其他人的角度來看他,他作為一個“中樞角色”出現。

中樞角色可以是“完美的”,典型的經典角色是《指環王》甘道夫,《X戰警》系列的老X教授。

中樞角色主要的作用是影響主角的成長,鍾南山院士的角色定位是導師,他在主角心目中是完美的,並給了主角抗疫信心,一切就能真實而自然。

總之,如果非要寫鍾南山院士,建議別讓他當主角。

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⑧角色塑造

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醫生也是一樣的。

他們是英雄,不代表他們就沒有人性中的恐懼和懦弱。

記得在微博上有個醫生抱怨只能一直吃泡麵,這種抱怨是人之常情。一直在高壓環境下工作,身體疲憊到極限,還要有被傳染,有生命的危險,普通人都是難以承受的。

我更希望是以那位一開始抱怨的醫生來當主角。

這不只是更加真實的問題,還關乎到劇本創作的角色轉變弧光。

一個勁地渲染主角有多偉大多奮不顧身,這是低級編劇乾的事。一個沒有掙扎,沒有成長的角色,是難以贏得觀眾的情感共鳴的。

《辛德勒的名單》為什麼震撼人心?

因為觀眾看到了辛德勒這個自私商人的人性轉變,到了結局,他的覺悟將故事推到了一個高點。

如果《在一起》講述醫護人員的故事,能把一個一開始抱怨,想要離職的醫生,轉化成一個無私無畏的抗疫一線人員,那麼這也將是無比震撼的。

當然轉變的過程不能太突兀,所以我們需要鍾南山院士這樣的中樞角色,給這位主角的成長過程中提供一些動力。

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⑨不要強行煽情

在特定的時候,煽情可以起到很好的戲劇效果。

但如果處理不當,煽情變成強行煽情,那情緒高潮部分就會變得很讓人尷尬。

《我不是藥神》提供了一個正確的煽情方式,不需要太多的表情和言語,一個象徵性的事件就夠了。

其實只要樸實地呈現出真實的抗疫故事,劇本足夠紮實,根本無需煽情手法和配樂,大家都經歷過這樣的事,就可以帶來無限的感動了。

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⑩結局與抗疫勝利

一個嚴肅的問題是,抗疫的勝利,到底是指什麼?

是所有病人康復,病毒煙消雲散了嗎?

恐怕不是。

這是一次災難,就像唐山大地震那樣的災難,對受難家庭的影響是深遠的。

有人在這次疫情中失去了至親,這不是病毒被消滅了,就可以撫平的傷痛。

故事的結局,不應該只是我們齊心協力,打敗了病毒。

能去到一個美好的未來,被這次疫情奪走生命的家庭,能在國家和社會的關懷下走出悲痛的陰霾,這才是真正的勝利。

從體制到個人的全面勝利。

致抗疫劇《在一起》:別讓鍾南山院士當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