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隨娃:村幹部要一碗水端平

“梁家河·大學問”專欄: 監獄人民警察朗誦《梁家河》

音頻朗誦:高 飛(陝西省寶雞監獄警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習近平

「有声」随娃: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

“隨娃”是石春陽的小名,為人實在,習近平很看重他。

習近平當選大隊黨支部書記後,就推薦石春陽當隊長、支部委員。1975年春,習近平又推薦他當了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兩人一起搭班子,石春陽跟習近平學了不少東西,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當領導要“一碗水端平”。

1975年試辦沼氣取得成功後,梁家河事實上成了一個培訓點。各個公社都來梁家河辦學習班。現場演示、座談等事務繁多,習近平便對石春陽說:“隨娃,以後你給各公社來的人開會,我太忙,顧不過來。”

石春陽接下了這個任務,忙前忙後,既對沼氣技術有了更深的瞭解,工作也變得有了條理。直到習近平說要讓他接替當大隊黨支部書記時,石春陽才恍然大悟,原來習近平是在有意鍛鍊他。

有一件事讓石春陽永遠難忘——

習近平剛當選大隊黨支部書記不久,大隊接到一批救濟糧,圍繞怎麼分,社員產生了很大爭議。人人都說自己家困難,都想多分一點兒,互不相讓。開會商量,說著說著就爭吵起來了。

習近平知道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就說:“都別嚷了。咱們現在就到各家各戶去看,究竟誰有多少糧食,都看得清清楚楚。誰該多分,誰該少分,不就一目瞭然了嗎?”

話音落地,習近平就帶著大家到各戶去看,查看每家有多少糧食,並當眾記錄在冊。從夜裡10點一直忙到凌晨5點,實實在在地弄清楚了各家存糧情況。

誰家糧食少,就給誰家多分。大家誰都沒話說。

這件事深深地烙在了石春陽的記憶裡。接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後,他一直琢磨這件事。

他說:“這種雷厲風行的做法,讓誰也沒有機會投機取巧。一碗水端平,首先是個做人問題。人有私心,一碗水怎麼端也端不平,群眾也不會信任你。一碗水端平,還要有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要讓大家都能接受才行。”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後,石春陽在大隊黨支部書記崗位上經歷了三起三落,唯一沒變的就是他“一碗水端平”的處事原則。他始終記著習近平離別時的囑咐:“多動腦筋”“一碗水端平”。

20世紀80年代,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石春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他思索著如何實現平穩過渡。

他召集村幹部一起討論制定實施辦法。他和村幹部把村裡的老年人叫到一塊兒,瞭解當初合作化的時候各家各戶為村集體入了多少股,先把股份給各家各戶退還回去。接下來,他又和村幹部把村裡的大牲口、馬槽、步犁等大件生產資料進行估價,根據每一個勞力、人口的分值進行對應分配,多出或者缺少部分,互相找補。

開了多少次會,算了多少天賬,石春陽已經記不得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後,看到大家沒有反對意見,石春陽終於鬆了口氣:“看來一碗水算是端平了。”

雖然包產到戶了,可總有涉及大家的事需要黨支部來解決。

有一次,村裡要修一條生產道路,從山頂到山腰一路修下去,到了誰家的地裡,傷一點兒莊稼,佔一點兒地界,都沒意見。可到了山根處,卻被一戶人家擋住了,要賠償款。

石春陽想,這是村裡為了大家上山勞動方便而修的生產道路,又不是搞修建、鑽油井,哪有賠償這一說法。但是不繼續修路,對於前面已經做出犧牲的村民是不公平的。於是,經他苦口婆心地勸說,這戶人家終於放棄賠償要求,路修通了。

事後村民們說:“你要是給他家賠償,那我們也要賠償,看你怎麼辦!”

石春陽說:“按政策辦,該賠償就賠償,不該賠償都不賠償,一碗水端平,這是我的原則。”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延安實行退耕還林,梁家河是延川縣第一批一次性退耕還林試點村。為了執行退耕還林政策,石春陽動了不少腦筋。

走訪村民時,他聽到了這樣的聲音:

“好好的地,不讓種莊稼,要種苜蓿,胡鬧哩!”

“農民不種地,吃什麼?喝什麼?尋的餓死呀!”

石春陽明白,村民這樣質疑是對政策不瞭解,是黨支部工作做得不細。於是,他一邊向村民宣傳政策,一邊動員村民退耕種草,並在自己的地裡率先種上了苜蓿。

驗收的日子臨近了,村裡有一戶人家地裡還長著向日葵。如果這家驗收通不過,整村就通不過。“不能讓一家影響了大家。”石春陽天天站在這戶人家地裡,硬是督促這家人把向日葵砍了,種上了苜蓿。

那一年,全村退耕1532畝,一次性退完。

當退耕還林補助糧款發到各家各戶的時候,大家這才相信,原來農民不種地,真的能吃上飯。

石春陽對“一碗水端平”的思考一直沒有停止過。他發現,在物資短缺的年代,“一碗水端平”注重的是公平,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一碗水端平”最重要的是碗裡要先有“水”。怎麼讓碗裡有“水”呢?石春陽結合縣上的發展規劃,提出在梁家河發展蘋果產業的設想。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回梁家河看望鄉親們,聽說山上有蘋果園,就上山去看。

“種果樹的成本投入高不高?”習近平問。

“不算很高,比如一畝地的果樹,不算人工成本,只是打藥和施肥,一千多塊錢的成本就夠了。果樹五年後開始掛果,每年能收入幾千元。到了盛果期,每年收入可以達到兩萬元以上。種糧食就差遠了。”

看著山上的果園,聽著石春陽的介紹,習近平笑了:看來隨娃學會帶領村民搞產業了。

這個碗裡的“水”越來越多。2014年後,來梁家河旅遊的人多了,梁家河瞄準商機,開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2015年5月1日,梁家河成立了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石春陽專門請人為公司制定了章程,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體系,並聘請了經理和專職財務人員,讓公司獨立運營。

村民成了這家公司的員工,60%以上的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時代還在發展,“一碗水端平”的故事還在續寫。發展沒有句號,“一碗水端平”的故事也沒有句號……

(選自紀實文學《梁家河》)

「有声」随娃: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

音頻製作:張文博

END

「有声」随娃: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

【有聲】往期回顧

新時代監獄的窗口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