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幾萬北伐軍能打倒北洋軍閥?

來不及說再見


在國民革命軍的視角看,北伐是一挑三的戰爭。在全國來看,北伐是大混戰中的一部分。

1926年,全國有五個頂尖勢力,能夠逐鹿中原,華山論劍。

他們是南方蔣介石、北方張作霖、東方孫傳芳、西方馮玉祥以及中間的吳佩孚。

山西的閻錫山也有一定實力,屬於裘千仞級別。

第一仗,張作霖和吳佩孚聯手,重創了馮玉祥,馮玉祥想奪閻錫山的山西,被反擊,逃到了蒙古高原。

惶恐中馮玉祥靜下心來,確定了八字方針“援陝固甘聯晉圖豫”。就是聯合閻錫山,佔有陝西、河南。

第二仗,蔣介石、馮玉祥、張作霖,三家聯合,擊垮了吳佩孚。這其中以蔣介石出手最狠,出力最大。三家平分河南地界。

蔣介石出兵前的策略是:“打擊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

作為東邪的孫傳芳,在這兩仗中選擇了旁觀。蔣介石勝出後,孫傳芳立即發兵西征,他的策略是:仿效明太祖朱元璋,西征打敗陳友諒,平定兩湖,然後發兵北伐,直攻北京。

第三仗,蔣介石重創孫傳芳。

孫傳芳被擊敗後,依然有很大的勢力,他選擇投靠張作霖。

第四仗,蔣介石+馮玉祥VS張作霖+孫傳芳,互有勝負,拉鋸作戰。

第五仗,作為二等高手的閻錫山,突然出兵,襲擊了張作霖的側背。這是典型的高手過招時,被小人戳了腰眼。張作霖不得不收縮防線。孫傳芳全軍覆沒。

張作霖退往東北,被日本人偷炸。張學良繼位,東北易幟,標誌著北伐最後的勝利。


草墨之家


真的以為北伐只有從兩廣出發的那幾幾萬人馬嗎?太天真了!北伐軍的數量可遠遠不止那麼幾萬,還包括了閻錫山的晉軍和馮玉祥的國民軍。

按照一些資料統計,兩廣出發的北伐軍大概為8個軍10萬人馬,蔣介石為總司令;閻錫山的晉軍近30萬人馬;馮玉祥的西北國民軍接近40萬人馬。這樣算下來北伐軍的總數不低於80萬人。


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盤踞大半個中國的北洋三大軍閥一共有多少人馬。

東北王張作霖大概有35萬人馬,盤踞中原地帶的吳佩孚大概20萬人馬,孫傳芳的五省聯軍約20萬人馬。北洋三大軍閥的總人馬大概在75萬左右!

因此除去武器的因素,北伐軍和北洋三大軍閥在兵力上其實是相差不大的。其實在武器上,各大勢力之間應該差距不大,大家打了這麼久,誰也沒有把誰吃掉,可見武器的差距並不是特別大。

明面上來說,大家看起來是勢均力敵,但最終北洋三大軍閥卻是失敗了,北伐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這就得從兩方面來分析:

從北洋軍閥內部來說,大家誰也不服誰,一方有難,八方圍觀!

北洋軍閥雖然同出自北洋一脈,但是內部不團結,袁世凱死後,大家打個不停,客觀上給了南方革命軍崛起的機會。

當北伐軍開始進攻吳佩孚的時候,坐擁東南的孫傳芳雖然和吳佩孚同屬直系出身,但絲毫沒有同門之情,他倒是樂於看到北伐軍消滅吳佩孚,只要北伐軍不要染指他的地盤就行。

同樣,奉系的張作霖對於直系出身的吳佩孚早就看不慣了,現在北伐軍要打吳佩孚,他是鼓掌叫好,看熱鬧不嫌事大的。

也就是說,首當其衝的吳佩孚要同時面對北伐軍的南北夾擊,迅速潰敗。

當北伐軍擊敗吳佩孚之後,兵鋒東指孫傳芳。這個時候的張作霖還是無動於衷,眼睜睜的看著孫傳芳被消滅。

張作霖本來與北伐軍是有一戰之力的,但是看到吳佩孚和孫傳芳相繼倒在了北伐軍手下,有點害怕了。畢竟他的主力部隊還在東北,於是準備回東北老家躲著。

如果張作霖能順利回奉天,那鹿死誰手還尤未可知。但是很遺憾,日本人策劃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繼任的張學良遠不如他老爹,很快就宣佈東北易幟。

從北伐軍的角度來說,始終是以多打少!

首先有一點,北伐軍選取的北伐目標是隻有北洋三大軍閥,這也是當時國內勢力比較龐大的三大軍閥。

當時國內四處軍閥割據,但是北伐軍先是爭取了一部分能爭取的小軍閥,典型的就是湖南地區的唐生智,然後再對北洋軍閥動手。

北伐軍很聰明,沒有同時全面向三大軍閥宣戰,而是巧妙的利用了北洋軍閥之間的不團結,首先南北夾擊吳佩孚,打得吳佩孚收尾不能相顧,然後一路開始吞併吳佩孚的力量。說白了,北伐軍越打越強大,而北洋軍閥則是越大越弱小。

以蔣介石為首的北伐軍,實際上也是一個軍閥聯盟,包括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人,但是大家還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打下中國這塊大的蛋糕,至於蛋糕到手之後怎麼分,那是之後的事情了。

而北洋軍閥的格局就差遠了,他們只想守住自己那塊蛋糕,最多也就是搶別人幾塊蛋糕,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把整個蛋糕一起打下來!

所以,最終想搶整個蛋糕的北伐軍勝利了,只想守住自己蛋糕的北洋軍閥失敗了。然而,北伐雖然是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讓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名義上的統一,但實際上又在最後分蛋糕的時候進入了新一輪的軍閥割據!


小鎮月明


北伐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北伐,而是一次各方力量你爭我奪、縱橫交錯、幾番角逐之後才獲得勝利,所以,勝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北伐軍力量其實十分強大

其實北伐軍遠遠不止十萬,如果說北洋軍閥有90萬之眾。那麼北伐軍應該也最少保持在80萬人左右(馮玉祥40萬左右,閻錫山30萬左右,蔣介石10萬),而且隊伍還不斷擴大和收編其他軍隊。

大部分人在說北伐軍的時候,都以為只有蔣介石的部隊是北伐軍,其實馮玉祥和閻錫山也是北伐軍的組成部分。

馮玉祥和閻錫山“劣跡斑斑”,但是閻錫山本身就是同盟會身份掌管山西政權,即使後來依附於北洋政府,也從來都沒有進入北洋軍閥;馮玉祥的事情我講過很多次了,1926年的行程我再說一次吧,馮玉祥3月份到蘇聯考察,5月份到達莫斯科並且加入國民黨,7月份回國,9月份五原誓師,拉起了一支40萬人左右的隊伍。蘇聯給予馮玉祥的援助絲毫不比給廣州的少。可以說,蘇聯支持馮玉祥就是要馮玉祥參加北伐。

第二,北伐軍主力軍實力強勁

北伐軍的核心力量比較強大,這批軍隊都是以桂系和粵系軍閥為基礎,絕大部分士兵和指揮官都在黃埔軍校經過培訓,無論是作戰經驗還是作戰理論都很豐富。地方軍閥相對於北洋軍閥更能打仗,北洋軍閥一直就有淮軍的“基因”,一打仗就跑,地方軍閥在複雜的鬥爭環境中,你若不能打硬仗,早就被淘汰了,後來在抗日戰場表現比較好的桂系軍閥和川軍都是在複雜鬥爭環境中堅持到最後的。

而且這批軍隊拿的都是當時蘇聯援助的最先進的武器,可以說,同等人數交戰,沒有哪隻隊伍能打過當時的北伐軍。

第三,北洋軍閥內部不合,而北伐時機剛剛好

北洋軍閥自從袁世凱死後為了主導北洋政府從1916年到1926年北伐之際,十年之間內鬥不斷,從1916年到1920年都是皖系的段祺瑞執政,到1920年直皖大戰後,直系打敗皖系,直系的馮國璋和曹錕相繼執政,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戰時,直系又被奉系打敗。在激烈的鬥爭中使北洋軍閥不合,不能統一對抗北伐軍,早在皖系執政時期,段祺瑞的智囊徐樹錚就主張武力統一南方,但是由於各方矛盾,最後失敗。

其中,三大系又不斷分裂,奉系出現直魯聯軍的張宗昌,直系除了吳佩孚又出現了東南五省聯軍的孫傳芳。

到北伐的時候,北洋軍閥就剩張作霖、吳佩孚和孫傳芳三大主要軍閥,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慘敗還沒有喘過來氣,而孫傳芳則剛剛稱霸東南,還沒有站住腳,在北伐的時候,北伐軍採取了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最後打張作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而在北伐軍打擊吳佩孚的過程中,同為直系出身的孫傳芳竟然不救,可見北洋軍閥離心離德到什麼地步。

當然,要說北伐軍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在於我黨的支持,發動廣大工農群眾的支持,尤其是黨員起了先鋒模範的作用,算了編不下去了。


史論縱橫


其實北伐軍遠遠不止十萬,如果說北洋軍閥有90萬之眾。那麼北伐軍應該也最少保持在80萬人左右(馮玉祥40萬左右,閻錫山30萬左右,蔣介石10萬),而且隊伍還不斷擴大和收編其他軍隊。 大部分人在說北伐軍的時候,都以為只有蔣介石的部隊是北伐軍,其實馮玉祥和閻錫山也是北伐軍的組成部分。 馮玉祥和閻錫山“劣跡斑斑”,但是閻錫山本身就是同盟會身份掌管山西政權,即使後來依附於北洋政府,也從來都沒有進入北洋軍閥;馮玉祥的事情我講過很多次了,1926年的行程我再說一次吧,馮玉祥3月份到蘇聯考察,5月份到達莫斯科並且加入國民黨,7月份回國,9月份五原誓師,拉起了一支40萬人左右的隊伍。蘇聯給予馮玉祥的援助絲毫不比給廣州的少。可以說,蘇聯支持馮玉祥就是要馮玉祥參加北伐。 第二,北伐軍主力軍實力強勁 北伐軍的核心力量比較強大,這批軍隊都是以桂系和粵系軍閥為基礎,絕大部分士兵和指揮官都在黃埔軍校經過培訓,無論是作戰經驗還是作戰理論都很豐富。地方軍閥相對於北洋軍閥更能打仗,北洋軍閥一直就有淮軍的“基因”,一打仗就跑,地方軍閥在複雜的鬥爭環境中,你若不能打硬仗,早就被淘汰了,後來在抗日戰場表現比較好的桂系軍閥和川軍都是在複雜鬥爭環境中堅持到最後的。 而且這批軍隊拿的都是當時蘇聯援助的最先進的武器,可以說,同等人數交戰,沒有哪隻隊伍能打過當時的北伐軍。 第三,北洋軍閥內部不合,而北伐時機剛剛好 北洋軍閥自從袁世凱死後為了主導北洋政府從1916年到1926年北伐之際,十年之間內鬥不斷,從1916年到1920年都是皖系的段祺瑞執政,到1920年直皖大戰後,直系打敗皖系,直系的馮國璋和曹錕相繼執政,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戰時,直系又被奉系打敗。在激烈的鬥爭中使北洋軍閥不合,不能統一對抗北伐軍,早在皖系執政時期,段祺瑞的智囊徐樹錚就主張武力統一南方,但是由於各方矛盾,最後失敗。 其中,三大系又不斷分裂,奉系出現直魯聯軍的張宗昌,直系除了吳佩孚又出現了東南五省聯軍的孫傳芳。 到北伐的時候,北洋軍閥就剩張作霖、吳佩孚和孫傳芳三大主要軍閥,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慘敗還沒有喘過來氣,而孫傳芳則剛剛稱霸東南,還沒有站住腳,在北伐的時候,北伐軍採取了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最後打張作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而在北伐軍打擊吳佩孚的過程中,同為直系出身的孫傳芳竟然不救,可見北洋軍閥離心離德到什麼地步。




心軟是病i74125138


1926年到1927年的北伐戰爭,那可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戰爭。辛亥革命後,雖然清帝溥儀退位,清朝覆滅,但勝利果實卻被北洋軍閥袁世凱所竊取,當時的民國還是北洋軍閥時期,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四分五裂、各自為政,互相征伐,民不聊生。直到1924年,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一次合作,1925年,以黃埔軍校為主組成了國民革命軍,也就是十萬北伐軍。

可是就這十萬北伐軍,在短短半年由珠江流域一直打到長江流域,先後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這是為什麼呢?

我想最主要原因是這些北伐軍和以往不同,他們有著崇高的信仰: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國共第一次合作後,創立了黃埔軍校,而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軍校,他們個個懷著遠大的報負,希望能夠救中國,而北伐軍裡很多軍官,他們都來自於黃埔軍校,由此給士兵們帶來極大的作戰能力。

其二,和北洋軍閥內部有關。廣州國民政府在發動北伐戰爭時,時任總理的段祺瑞早已下臺,北京政府的控制權落到了奉系張作霖手中,手握兵力35萬,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而直係軍閥吳佩孚佔據兩湖、河南,兵力20萬,皖系軍閥後起之秀孫傳芳佔據長江中下游,兵力20萬。雖然看似北洋軍閥實力強大,但卻各自為政,並不能形成一股繩,而相反,北伐軍氣勢昂揚,他們先北上消滅了吳佩孚,後往東消滅了孫傳芳,張作霖並沒有出手,坐山觀虎鬥,只不過北伐軍速度太快,一下子打到了長江流域,於是張作霖避其鋒芒,撤回了老窩東北。



可是北伐戰爭正當鼎盛時期,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叛變了革命,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國共合作宣告破裂。


青史回聲


這是一次新式軍隊和舊式武裝的較量,所謂新舊並非指的是武器和軍制,而是武裝部隊中第一次有了“主義”的概念,北洋軍只是當兵吃糧,北伐軍官兵卻知道為什麼和為誰而戰。

首先說明,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時可不是幾萬人,是整整十萬大軍,基本序列如下:



總司令 蔣介石

總參謀長 李濟深(白崇禧代理)

第一軍 軍長何應欽,黃埔系主力,轄六個師共18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

第二軍 軍長譚延愷,陳誠未來的老丈人,湘軍元老,所部四個師共11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

第三軍 軍長朱培德,滇軍系統,下轄三個師步兵8個團,炮兵和憲兵各一個營。

第四軍 軍長李濟深,粵軍元老,下轄四個師13個步兵團和2個炮兵營,葉挺將軍獨立團在此。



第五軍 軍長李福林,這也是粵軍系統,後來鎮壓廣州起義的主力,轄兩個師8個團1個炮營。

第六軍 軍長程潛,湘軍元老,所部三個師9個步兵團,附炮兵兩個營。

第七軍 軍長李宗仁,新桂系老大,所部八個旅共18個步兵團,炮兵兩個營。

第八軍 軍長唐生智,湘軍元老,所部共六個師22個步兵團,炮兵一個團。

另外在廣東留守了七個警備區。



其次,北洋軍閥的幾股力量張作霖(張宗昌)、吳佩孚和孫傳芳是不能擰成一股繩的,互相矛盾重重,吳佩孚就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被張作霖擊敗逃到兩湖的;而孫傳芳更是防著張宗昌和吳佩孚搶他的富庶地盤,所以在北伐軍進攻時不能協調作戰,從而被各個擊破。

再次,是黃埔軍校畢業生在基層部隊的組織力和戰鬥力遠超北洋軍,尤其是營、連這一級別的基層指揮官素質。北伐軍在共產黨的幫助下全部建立了黨代表制度,政治動員和宣傳是北洋軍根本不具備的優勢。兵不在多而在於精,葉挺獨立團不過2000餘人,卻接連打垮吳佩孚兩個師。



最後,是馮玉祥的國民軍和閻錫山晉軍的加入,他們兩個率領近50萬大軍宣佈效忠國民黨參與北伐後,雙方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轉變。使北洋軍閥最有實力的張作霖部面臨三面圍攻,不得不放棄京津逃往關外。


度度狼gg


啪!

驚堂木一響!

上回書說到這北伐鐵軍誓師平天下,各路軍閥齊聚北京城!

常隊長:這北洋軍不過紙糊的老虎,願諸君武運昌隆!


何應欽:北伐鐵軍過長江!

朱培德:今天雙手縛蒼龍!

葉挺:問天下,誰是英雄?

(有信仰的軍隊打舊軍閥軍隊,黃埔的軍官加訓練有素的士兵打一堆烏合之眾。)

吳佩孚:這西北老馮讓我驚,三十萬人入西京,昨天還是西北客,今日已是國民軍!

玉帥驚,主力北上近北平,湖南湖北十萬兵。

張作霖是林中虎,孫傳芳是嶺上狐。

二人這坐山觀虎鬥,江南江北無援軍,這吳佩孚咋辦?玩命!

(北洋軍閥內訌多年,心思各異,而北伐軍前期眾志成城。)

北伐軍勢如破竹,先滅江浙再滅吳。

吳佩孚兵敗如山倒,張學良屯兵京漢線。

“老吳老吳你讓我過,這南軍還需我奉軍磨~”

“滾,我自己能打!”

這孫傳芳哭爹喊娘上北京,路上碰上張宗昌。

“你來幹啥?”

“當然是見大帥、、、我直魯聯軍打不贏!”

這吳佩孚兵敗如山倒,沒人幫,這腹背受敵不要緊,還有那閻錫山趁火打劫,要你命。

(北伐軍十萬,但西北馮閻加起來有四十萬部隊,也自稱國民軍響應北伐。)

“眼看著北伐勢大,各路兄弟可不能拎不清!”褚玉璞拍案而起滿堂驚。

“你說說,怎麼才算拎得清!”孫傳芳丟了南京心不平。

“搞聯合軍!”

“那誰是主來誰是兵?”張宗昌問

“全聽雨帥發命令!”

張作霖嘿嘿一笑“承蒙…各位抬舉,俺老張今天就將了這個軍!”

十五省聯軍安國軍!


老吳已涼,老張心想驅虎吞狼,西攻馮閻南攻蔣,張狂。

(張作霖仍然想著坐山觀虎鬥)

你說北伐軍他贏不贏?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我下回......分解!


歷史區的哈士奇


一隻軍隊,要想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關鍵的是要有“軍魂”。

自袁世凱復闢未成,身死之後,北洋軍分裂成三大派系和各地方軍閥林立,為爭搶地盤,追逐權力,擴充軍力,展開了軍閥混戰,特別是直隸、中原一帶,搞得民不聊生,十室九空。

但因為主要派系頭子,幾乎都出自袁世凱小站練兵出來的將領,如段其瑞,馮國璋等,大多是熟人,他們之間的爭鬥,往往只爭勝負,不爭生死。打輸了通電下野,打贏了粉墨登臺。戰鬥雖打,但拼命相向卻不多。壞了規矩的,往往會遭到圍攻和報復。



比如孫傳芳,他是直係軍閥頭子,和奉系爭搶地盤,可以把楊宇庭打的隻身逃離浙江,當他失敗時卻能跑到東北投靠張作霖。但他槍殺了俘虜的施從濱,十年後被施從濱之女施劍翹尋仇,刺殺於家中佛堂。


軍隊是軍閥們的本錢,是不能硬拼消耗的,戰事不利,或下野,或倒戈,或投降。總之保住軍隊實力,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那時侯四川小軍閥林立,戰事不斷,但士兵卻不會拼命,有“上午打仗,下午打麻將”之說。

北伐軍則不同,北伐軍是由一群有理想的軍人組成,自廣州革命政府成立,就吸引著全國各地有志於改變國家、民族命運的青年,紛紛會聚廣州,參軍入伍。無論是信仰“三民主義”,還是信仰“共產主義”,大部份都有一顆報國之心。加之以黃埔前六期學生為主導的第一軍,更是一隻有信仰的軍隊,這樣的軍隊有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作戰勇敢,不怕犧牲,是有“軍魂”的部隊。這樣的軍隊碰到打慣了軍閥式戰爭的北洋軍時,大多如沸水潑雪,無往不勝!



加之北洋軍閥所佔之地,為擴充實力,強徵兵員,橫徵暴斂,苛捐雜稅,民不聊生。北洋軍打仗不行,禍害老百姓卻行。北伐軍所倡導的三民主義,卻能讓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而且軍紀嚴明。故北伐軍兵鋒所指,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所以北伐軍軍力雖少,卻能夠摧枯拉朽般戰勝北洋軍閥的部隊。


淨月暖陽


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密切合作,國民黨負責作戰,共產黨負責發動工農支援作戰。

1926年7月9日,廣州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總兵力共8個軍約10萬人,由蔣介石擔任總司令。北伐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消滅擁兵百萬、盤踞中國各地、長年混戰不休的從原北洋政府分裂出來的奉系軍閥和直係軍閥。

國民黨人擔任八個軍軍長,主要負責作戰,共產黨員則擔任部分黨代表,負責做群眾工作。

北伐軍進入湖南湖北後,由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工農運動蓬勃高漲,有利的配合了北伐軍的軍事行動,北伐軍從出師前的10萬人擴大到近百萬大軍。僅僅8個月,北伐軍就擊破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佔領南京。

北面,從原直係軍閥中分裂出來的馮玉祥集團,也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得到了來自蘇聯的巨大物資援助,隨即加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向內地進攻,與南面的北伐軍配合作戰。

不幸的是,1927年4月,國民黨右派突然背叛革命,向剛剛還積極發動人民群眾支援自己的合作者——中國共產黨揮刀相向……僅僅3個月,屠殺了數以十萬計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

然而國民黨這一倒行逆施對己方的損害也是巨大的,失去了中國共產黨的配合和人民群眾的支持,國民革命軍在軍事上也越來越陷入困境。二次北伐雖然迫使奉系軍閥退出華北,卻未能擊破其主力。馮玉祥和晉系軍閥閻錫山雖然服從國民政府,卻只是流於形式,不到一年即與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革命軍開戰。奉系軍閥後來在日本人壓迫下改弦易幟,歸順國民政府,然而僅僅兩年後東北就被日本人侵佔。

總而言之,由於中國共產黨發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支援,國民黨北伐軍取得勝利並在黃河以南建立了相對鞏固的統治。後期由於兩黨分裂,國民黨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軍事勝利,但卻未能對黃河以北廣大地域進行行之有效的統治,特別是東北,直到1945年抗戰後。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有關近代軍事史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

關於北伐軍為什麼能異軍突起,突然就能對北洋軍閥形成摧枯拉朽的攻討之勢,除了前面幾位回答的朋友們提到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那就是武器裝備和軍火供給。

1912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成立後,很快發生了孫中山在廣東組織護法軍政府,乃至出現南北分裂對抗的局面。1918年,由美國牽頭提議,為了促成中國的南北和議,美、英、法、日本、葡萄牙、西班牙、巴西、荷蘭、比利時、丹麥、意大利等國,均對中國採取武器禁運,以此降低中國國內內戰的烈度。

由此,從20世紀的20年代開始,北洋軍閥實施上面臨了一場空前的武器禁運,雖然通過走私等途徑仍然偷運進了大批軍火,但總體上北洋軍閥軍隊的武裝水平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然而在此期間,蘇聯在拉攏吳佩孚等北洋軍閥未果後,與孫中山達成協議。從1924年開始,大批向廣東國民黨當局提供軍火,據史料記載,僅在1925年夏秋,蘇聯就向廣東運輸了近3萬枝步槍、1000支機槍、90門火炮以及大批的彈藥物資。在此背景下,國民黨開始編組國民革命軍,以蘇聯提供的軍火進行武裝,再加上蘇聯派出的軍事顧問團的協助訓練,使得國民革命軍的戰力飛速發展。就在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前夕,1926年4月蘇聯又運輸一船槍械軍火抵達廣州,計有步槍2萬枝、火炮數門、飛機數架。

在北洋軍閥武備進口受限的情況下,國民黨為尋求軍援、經援等利益而暫時性和蘇聯結盟,大批到來的蘇聯軍事援助,無疑是後來國民革命軍為什麼在北伐戰爭中能一路凱歌不斷的重要影響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