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氣場最強的一首詩,懟的人無力反駁,其中一句成千古名言!

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貴婦,從珠光寶氣的宮殿裡走出來。初唐沿襲了南朝這種“彩麗競繁”的詩風,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寫過“花生圓菊蕊,荷盡戲魚通”這種華麗的辭藻。

到了初唐後期,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逐漸在詩壇中佔據重要地位,對唐詩的發展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其作品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對初唐浮豔詩風或較單一的體制有所突破和革新。

大多數人都有一種惰性,都習慣於墨守成規,守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不太願意做出改變。所以,任何一種突破與革新總會遇到喝多人的牴觸和非議。對於初唐四傑王楊盧駱開創了一代詩詞的風格和體裁,當時也有很多人看不慣,淺薄的評論者對他們的冷嘲熱諷無止無休。

杜甫氣場最強的一首詩,懟的人無力反駁,其中一句成千古名言!

這時杜甫看不下去了,他寫了六首《戲為六絕句》直接開懟,其中第二首相當有名,“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常常被後人引用,成為千古名句。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兩句是說:你們這些嗤笑四傑的人,自身與名聲將隨著時間的流逝一起消聲匿跡,卻絲毫無害於四傑作晶照樣像長江大河一樣,奔騰不息,萬古長流。

杜甫氣場最強的一首詩,懟的人無力反駁,其中一句成千古名言!

杜甫懟人真的很毒,從生前懟到死後。這殺傷力可與之匹及的,估計往前追溯就是秦伯那句“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你知道什麼?你如果在中壽的年齡死去,你墓上的樹葉也該長到兩手合抱那麼粗了。)”,往後看也就臧克家那句“有的人活著,可是他已經死了。”

成就不夠的批評家遇到語言能力超凡的大文人杜甫,想來也是無力反駁,只能自認倒黴憋屈著吧。

這兩句詩,通過藝術的形象來闡述道理,把哲理寓於具體的事物之中,讀來染人,故久傳不衰。我們似乎能感受到杜甫的那種義憤填膺,又或者正義凜然的情緒。後人常引用這兩句詩或其中部分語句來讚美某人的作品成就非凡,將如江河一樣萬古長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