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選舉迫在眉睫,川普是否敢再「玩火」

陶短房 旅加學者

如果說,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內政方面的評價是譭譽參半,那麼他在外交方面則總是充滿爭議,即便許多經常為他辯解的觀察家也往往認為,外交不是這位善變、喜歡獨斷和熱衷發推特總統的強項。

為扭轉這一態勢,特朗普在進入2018年後接連放出了幾個“峰會勝負手”,包括在新加坡歷史性地會晤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而預熱已久的“普特會”則是最新的一個。

中期選舉迫在眉睫,特朗普是否敢再“玩火”

儘管在大選期間特朗普和普京(Vladimir Putin)一度遙相呼應、頻頻互動、惺惺相惜,甚至因此引發了折騰至今的“通俄門”爭議,但自就任美國總統之後,美俄關係並未如俄羅斯一方及許多第三方分析家所預言的那樣,進入新的“黃金期”,相反,迫於“通俄門” 及美俄在敘利亞、伊朗、英國“雙料間諜中毒事件”等一系列焦點問題上的分歧、衝突,兩國關係之惡劣甚至比奧巴馬(Balack Obama)時期有過之無不及。

早在幾個月前,特朗普和普京就開始為7月16日於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普特會”預熱,隨著會期的鄰近,這種預熱不斷升溫:特朗普在抵達赫爾辛基前先赴布魯塞爾、再訪倫敦,在西歐兜了個大圈子,一路對北約和歐洲盟友冷嘲熱諷,卻一再表達對俄羅斯及普京的好感,顯然希望借“普特會”為自己乏善可陳、曲高和寡的外交增添一抹亮色,併為“酷到沒朋友”的自己尋找一個難得的知音;自認為通過成功舉辦俄羅斯世界盃“打了個漂亮仗”的普京則希望藉此扭轉克里米亞事件、尤其英國“前間諜中毒門”發生後在國際外交舞臺孤立、被動的局面,同時擺脫因不得人心的老年金改革而導致的國內支持率下滑窘境。

中期選舉迫在眉睫,特朗普是否敢再“玩火”

兩位神交已久的大人物就這樣在赫爾辛基將手握在一起:這當然不是他們初次見面,卻是特朗普當選總統以來雙方第一次“一對一”的正式會晤。

峰會本身似乎並沒有多少亮點,當然,兩位與會者都認為“大有收穫”,在會後舉辦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普京稱會談“坦誠而有用”,特朗普稱“對話富有成效”,但雙方並未在幾乎任何實質性問題上拿出多少“乾貨”。

俄方原本希望,“普特會”至少能在原則上承認有必要逐步緩解、直至取消自克里米亞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為首各國對俄的外交孤立和經濟制裁,但儘管特朗普在赫爾辛基“充分表露了善意”,在這個最關鍵問題上卻絲毫未曾鬆口——就更不用說承認俄吞併克里米亞半島了。

而美國和歐洲一些人則曾希望特朗普在赫爾辛基峰會上譴責俄在烏克蘭的干涉,公開提及俄在“前雙料間諜中毒事件”中的“責任”,以及要求俄在敘利亞等熱點地緣政治問題上作出實質性讓步。然而這些話題幾乎未在峰會上被提及,“讓步”自更無從說起。

中期選舉迫在眉睫,特朗普是否敢再“玩火”

更出人意料的是,峰會後例行新聞發佈會本身,反倒成了這次峰會最大的新聞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話。

此前普京重申了俄官方的立場,即俄羅斯政府並未干預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當有記者在發佈會上向特朗普問及“對此有何看法”時,他表示“既然普京認為俄沒有干涉美國總統大選,我認為沒有任何理由懷疑他們這樣做過”,並指責前屆美國政府、而非俄羅斯的作為應對美俄關係惡化負責。似乎對自己這番言論感覺不錯,他進而表示,俄美兩國關係“從未如此糟糕過,直到4小時前才開始發生轉折。”

特朗普的這番言論在他看來再正常不過,也符合其當選以來的一貫邏輯:貶損前任奧巴馬(Balack Obama)和前競選對手希拉里.克林頓(Hilary Clinton),抬高自己的政績。但這一次他似乎忘記了一點——“俄羅斯政府幹預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論並非他所斥責的民主黨人或“假新聞機構”所炮製,而是美國官方情報部門聯邦調查局(FBI)的正式結論,而且這個結論是在特朗普本人的總統任期內做出的。

不管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如何引人爭議,它都可被視作美國官方結論,而特朗普作為總統,本應是官方結論的代言人。

此言一出,原本就是爭議人物的特朗普一下成為美國朝野的千夫所指。

媒體和特朗普的關係本就微妙,這次當然毫不客氣:《紐約每日新聞》在頭版指責特朗普“叛國”,並刊出特朗普和半裸的普京手拉手、另一隻手舉槍對準山姆大叔射擊的照片;《華盛頓郵報》使用了“特朗普吹捧普京的強大拒絕”為標題,指責特朗普拒絕支持美國情報機構“俄羅斯干預2016美國大選”結論,卻贊同普京的相反結論,是“普京非正式的外交勝利”;《紐約時報》則諷刺特朗普“看不到俄羅斯身上任何邪惡”;《費城每日新聞》稱特朗普是“普京的傀儡”。

如果說,上述媒體多數是和特朗普素來不合的自由派傳媒,“炮轟”在預料之內,那麼原本對“普特會”充滿期待的保守派傳媒也轉向加入抨擊行列,則充分表明了特朗普的狼狽:被戲稱為“特朗普御用傳媒”的福克斯新聞常駐白宮記者羅伯茨(John Robert)用“雪崩”形容峰會後特朗普聲望的下降,“就連共和黨人和老朋友都在向他扔水桶”,另一家親特朗普傳媒《紐約郵報》稱“總統在赫爾辛基令美國人失望”。

美國的主流政客則罕見地“不分黨、不分派”站到了特朗普的對立面,發出了震天動地的抨擊聲。

早就和他反目成仇的前中情局局長布倫南(John Brennan)指責特朗普“完全被普京玩弄於股掌之中”,這“簡直就是叛國”;共和黨參議員弗萊克(Jeff Flake)指出,從未看到一個美國總統會和俄羅斯總統站在一起,並將美俄關係的惡化歸咎於美國對俄的冒犯,“這太可恥了”;參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共和黨資深參議員麥凱恩(John McCain)稱特朗普-普京聯合新聞發佈會是“我一生中所見、美國總統最可恥的表現之一”、“特朗普似乎在和普京用同一個劇本說話,並幫助後者向全世界宣揚自己的謊言”;甚至連特朗普的老朋友哈奇(Orrin Hatch)也指責特朗普“怎麼可以批駁自己國家的最高情報機構,卻為外國領導人說話”;民主黨參議員墨菲(Chris Murphy)稱“特朗普的赫爾辛基之行註定只能收穫自己國家豎起的一根巨大中指”;參議員華納(Mark Warner)稱特朗普的做法“是完全的恥辱”;共和黨籍的眾院議長瑞安(Paul Ryan)提醒特朗普“俄羅斯不是我們的盟友”;國家情報總監科茨(Dan Coats)在聲明中稱“俄應對持續、普遍地企圖破壞美國民主負責”;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指責普京喪失了讓俄對2016年“行為負責”的機會;參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則在一系列推文中指責特朗普“壯大了對手,同時削弱了我們和盟友的防禦能力”。

之所以出現這種“彷彿捅了馬蜂窩”的戲劇性場面,是因為俄羅斯長期以來是美國最大的對手、甚至敵手,美國朝野對與俄改善關係一直充滿狐疑,且更要命的是,對俄成見最深、最頑固的,恰是特朗普所屬的共和黨、尤其共和黨資深大佬們。由於特朗普當選後,美國黨派隔閡一直很深,民主黨幾乎對任何特朗普首肯的意見都本能持反對立場,因此一旦特朗普的意見與共和黨主流派對立,他就必然陷入四面楚歌的空前孤立中。

顯然是意識到自己“走得太遠”,剛剛從“普特會大獲成功”興奮狀態甦醒的特朗普在返程的專機上就忙不迭止損,返抵華盛頓後更是推特頻發,言論不絕,先是向本國情報部門表示“敬意”,繼而索性直接改口,稱“我現在相信俄羅斯政府的確干預了2016年美國大選”,並將自己此前“口誤”的責任歸咎於“假媒體的誤導和剪裁”。

然而這番改口未必有助於他在國內媒體、政壇被動局面的改善,卻可能令他原本欠佳的公信力更加速流失:7月15日,即“普特會”前一天,他公開將俄羅斯稱作“美國的敵人”,稍早更在布魯塞爾譴責德國“被俄羅斯綁架”,僅隔一天他就改口恭維普京,以至於被幸災樂禍的英國《鏡報》揶揄作“普京的貴賓犬”,然後,又過了區區24小時,墨跡未乾的“共識”就再一次“破裂”了——如此短的“共識保質期”,誰還敢奉陪呢?

在“普特會”結束後的24小時內,惟有俄羅斯政府和傳媒對這次峰會一片溢美之詞,認為普京至少讓美俄關係獲得檯面上的緩和。對“普特會”成果評價不高的美國及各國傳媒則大多認為“普京贏了特朗普”,至少成功地讓後者照自己的“口型”說了那麼多轟動性的話,正如芬蘭《晨報》所言,兩人踢了一場球,“普京1,特朗普0”。

然而這個球旋即被VAR宣佈無效:特朗普反悔了,這意味著原本就“乾貨”寥寥的“普特會”變成了一場兩敗俱傷的“無用功”。

當然,“普特會”原本還達成了一個“共識”:兩人應“繼續舉行一系列峰會”,但在特朗普“反轉再反轉”後,就連這個可憐的“共識”能否兌現也要畫一個大問號——鑑於此次美國政治圈如此強烈的反應,中期選舉迫在眉睫,特朗普是否敢再“玩火”尚難定論,而空歡喜了24小時的普京願否再吃一次“詐和”,恐怕也難說得很。(責任編輯 王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