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電影公司爲什麼不拍電影了?

華子說事兒


邵氏電影公司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電影的輝煌期在1960-1980,當時可謂紅極一時。他們紅,是成於嚴謹細緻的製片制度。可以說,邵氏的管理制度對於人才培養,運轉效率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隨著演員的成熟和個性的形成,這項制度的僵化之處越發明顯。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許冠文的出走。許氏兄弟的才華有目共睹。許冠文嘗試與邵氏分庭抗禮,合作共贏,卻不想邵逸夫“店大欺客”,將創作出《鬼馬刀》的怪傑許冠文趕出或者說逼出了邵氏。許冠文轉投嘉禾,成就了後來的輝煌。此外,像是大牌明星李小龍等等都慕邵氏之名而來,但是都沒談妥。可以說,以純商業手段經營文化產業,尤其是對廣有號召力的影星如果沒有慧眼識珠、海納百川的氣度,總會莫名其妙地走向沒落的。

再就是,電影失利,轉投電視行業。尤其是TVB的經營,巨大的利潤和市場號召力也讓邵氏轉向。最終,電視業的輝煌部分遮掩了電影公司的沒落。

邵逸夫是傳奇。他一生熱衷慈善,僅僅創造出電影也一段時期的輝煌也已經讓人佩服了。


老照片


邵氏電影公司在1960~1980年帶是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大公司,公司當時的掌舵人就是邵逸夫。1985年之後,邵逸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TVB電視臺之上,邵氏電影宣佈正式停產,即便邵氏電影在停產了的20多年之後,依然是人們觀注的焦點。邵氏的影響是深遠的,就好像是一個強盛一時的王朝,就算是分崩離析了,可是在歷史上會留下這個王朝的記錄,是不會被後人遺忘的。

邵氏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1937年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1950年又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邵逸夫是在1957年開始接管制片工作的。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任總裁,同時在九龍的清水彎購買土地,準備興建邵氏影城。60年代初到70年代後期,是邵氏公司最為風光的時期,邵氏的經典作品基本都是出自那個階段。

1985年,邵氏公司宣佈停產,“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從此退出了觀眾的視野。邵氏在50年代後期開始走向輝煌,當時主要的競爭對手是電懋公司,兩家公司甚至同一時間拍出同樣題材的影片上映,造成了惡性競爭,在 1964年3月5日,電懋和邵氏兩家電影公司簽訂了不在搶拍的協議,使今後的電影工業走上良性競爭的道路。就在香港影壇出現一片生機之時,1964年6月20日,一場空難奪去電懋高層50多人的生命,使電懋公司一蹶不振,邵氏從此稱霸香港影壇。

要說邵氏為何黯然退出歷史舞臺,原因很明顯,其一,就是邵氏公司的製片制度過於僵化,不能夠適應新時代電影市場的要求,被淘汰是理所當然的。不過也正是因為邵氏有自己的一套規章制度,才能夠使邵氏公司這個龐然大物正常運行幾十年,所以邵氏公司在後期即使是看出這套用人方法不對,也很難再更改過來了。

其二,就是邵逸夫在進入80年代之後,工作注意力逐漸轉向了電視領域,電影製作就沒有過去那麼用心,香港無線電視臺在80年代初期佳作不斷,收視率節節攀升,也使得邵逸夫更加無暇東顧了。進入80年代,香港影壇真正進入了一個黃金的十年,那個10年是人才輩出的10年。許冠文時常坐上當年票房冠軍寶座的位置,剛剛崛起的動作明星成龍影響範圍越來越廣,徐克和黃百鳴、麥嘉合辦的新藝城異軍突起,和邵氏、嘉禾三分天下,整個電影市場在當時不僅是良性競爭,而且還是群雄並起了。

最早對邵氏產生威脅的,就是脫離邵氏自組嘉禾公司的鄒文懷,他過去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他的離去,使邵氏和邵逸夫都受到很大的打擊。邵逸夫而後又錯過了李小龍,最初邵逸夫沒有把李小龍重視起來,本來想投身邵氏的李小龍,看到邵氏這樣的態度,便毫不猶豫地投靠了嘉禾公司。李小龍回港後的第一部作品《唐山大兄》立刻轟動全港,新的天王巨星就此誕生。其後,李小龍不斷推出優秀的動作電影給予邵氏重創,邵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強敵。然而,上天彷彿真的是眷顧邵氏,1973年,李小龍溘然辭世,對於香港電影和中國電影來說,都是無法禰補的巨大損失。對於邵氏來說,卻是難得的契機,總算能夠鹹魚翻身了。

沒有想到的是,邵逸夫這次又錯過了一位天王巨星,這就是許冠文,許冠文完全是在邵氏走紅,可是他不甘心一輩子只是做一個喜劇演員這麼簡單,他嘗試著寫劇本。當他把一個完成的劇本拿給邵逸夫看,並且要求平分票房收入時,邵逸夫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無奈之下,許冠文轉投嘉禾,把這個劇本拍成電影,這就是著名的《鬼馬雙星》。

從此以後,許冠文一發不可收拾,《半斤八兩》、《摩登保鏢》、《天才與白痴》等等佳作不斷,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全港轟動,成為一代喜劇天王。這對邵氏的打擊也是致命的,因為邵氏幾乎沒有人可以和許冠文抗衡,邵氏僵化的體制,也不可能會造就出第二個許冠文。如果不是許冠文果斷地出走邵氏,那麼也就不會有他日後的成就了。

最後,還有邵氏公司錯誤的海外投資,導致鉅額投資無法回籠,損失也是慘重的。80年代初中期,邵氏投資了《地球浩劫》、《銀翼殺手》等好萊塢影片,幾乎都是賠錢賺吆喝的買賣,這對於已經是強弩之末的邵氏電影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邵氏公司在85年宣佈停產,看來還是一個明智之舉。

總結一下,邵氏公司最後黯然收場的原因有三:一、僵化的製片制度,無法跟上時代潮流,後期錯失了很多電影人才;二、領導者事業重心的轉移,使邵氏公司資金和人員方面都難以維持;三、錯誤的海外投資,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

在美國,像華納、派拉蒙都有近百年的歷史,其實邵氏完全有實力成為華納那樣的百年老字號的電影公司,只是由於種種錯誤的決定,使這個電影王國,早早地退出了歷史舞臺,留給我們的,只是無限的回憶。


邏輯文史游


邵氏電影是無數人童年的美好回憶,其精良的製作和豐富的劇情讓許多人為之欣賞。在邵氏的諸多類型中,尤其以武俠片,戲劇片和文藝片最見功底,其中更出現了羅臻、嶽楓、李翰祥和陶秦四大天王;除此之外,邵氏演員同樣個性鮮明熠熠生輝。

到70年代,邵氏公司出現了一大批獨當一面的電影人共同撐起了香港電影的半邊天,如王羽、羅烈、嶽華、狄龍和姜大衛等人,讓武俠片得到了徹底的進步,更造就了70年代武俠電影的最高峰。無奈於80年代邵氏走向衰落,於1985年邵氏電影公司徹底停產,一代美好最終也走向了破滅。



要說邵氏沒落的原因我像是多方面的,首先邵氏的片場制度對演員有嚴格的限制同時,整體風格套路過於雷同,無法產生體系外作品。第二,70年代初邵氏愛將鄒文懷自己創業,成立了嘉禾公司,這對邵氏電影王國產生了強大的衝擊。最後,邵逸夫70年代看準了香港電視市場,進軍TVB 之後,當然對電影行業無暇顧及了。


隨著張徹的老去,諸多演員自立門戶以及傅聲的英年早逝,這些無疑都是對邵氏公司造成了衝擊。在80年代香港進行風風火火的新浪潮之時,邵氏依然固步自封,於80年代轟然坍塌,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關注頭條號武俠小王子李言,我陪各位一起聊武俠。


武俠小王子李言


對於整個香港電影來說,成也邵氏,敗也邵氏,邵氏最後不拍電影的原因,與其說因為香港電影業的衰落,倒不如說是帶著自己走入了死衚衕,最後轉換了投資方向,重心移到了TVB。

1958年,邵仁枚、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憑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邵氏開始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時代,但是邵氏影業給香港電影打下的根基,是暗疾重重的,其中最大問題就是過於追求商業化,完全注重迎合市場口味,不太注重影片的藝術價值。

舉例來說,《俠女》導演胡金銓,離開邵氏出走臺灣,原因就是無法忍受邵逸夫對於影片內容的干涉,過於追求商業化;曾經拍攝風月片無數的大導演李翰祥也是同樣曾經出走,都與邵氏對演員的控制有很大關係。

這種強力壟斷模式下,香港電影固然進入了黃金時代,卻也造成了後來各種元素進入、山寨爛片無數、演員後繼無人的悲劇。因為從邵氏開始就沒有一個好的根基,沒有形成嚴密的工業,而是家天下的作坊式製作,雖然可以盛極一時,但大廈傾覆之際,卻是猢猻四散,無人迴天。

邵逸夫先生作為一個商人,可以在電影不賺錢的時候,果斷壯士斷腕,停止製作電影,把片庫賣掉,把場棚改造,一切都毫不猶豫。因為他首先是商人,先考慮的是生意,投資轉入了TVB方面,隨後TVB的盛極一時相信大家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娛樂新連線


你好,更正下,是邵氏,SB出品,必屬精品,邵氏電影公司,給一代人留下記憶,很多經典影片都出自他的製作,像唐山大兄,精武門等等,數不勝數,重要的是培養了狄龍等一代武俠,他們創造了香港武術的繁華時代,那時候的功夫成為中國一個世界元素!

邵氏電影公司也創造很多奇蹟,在此給大家推薦一個影片《鬼叫春》,這個片不錯的,你們懂的,不要看片名就亂想,這是個降妖伏魔的武俠片,很厲害的片子,裡面很多打鬥場景,我記憶深刻,大家回頭可以去看看!



至於為什麼邵氏不拍電影了,後來轉型做了電視劇,而且隨著李小龍的去世,香港電影逐漸衰落,開始轉戰電視劇製作,漸漸退出了電影舞臺!


希望我的回答完美幫到你,記得看武俠經典片呢!


書評小說


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對於喜愛香港電影的影迷來說,應該不算陌生,在香港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是整個香港和東南亞地區最為繁盛的電影製片廠。然而在1985年,這家公司宣佈了停產,電影製作這塊算是關閉了。

為什麼呢?其實原因比較複雜,但是還是可以找出一些主要因素的——

其一,邵氏之所以能夠縱橫香港電影製作業幾十年,它的管理水平和製片廠制度已經成了標準體系,可以按照套路,量產大量的電影,然而正是因為太過“標準化”,也就導致了僵化。在香港八十年代,社會和文化變化日新月異,需要的電影也是多種多樣,而邵氏僵化的幾種類型片已經滿足不了市民的觀影需求。

其二,當時很多其他有實力的電影製作公司也開始壯大了,其中最大最有影響力的一家就是鄒文懷組建的“嘉禾電影公司”。原來鄒文懷就是邵氏的一名得力猛將,而當他另立山頭,和邵氏唱對臺戲,自然讓邵氏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想想你們熟知的李小龍的電影、成龍的電影,這些可都是嘉禾一手炮製出來的。這種攻勢下,邵氏肯定抵擋不住。

其三,除了這些不利的因素,邵氏其實還有一個更為優化的選擇,那就是走電視臺這條路。早在1967年,邵氏掌門人邵逸夫就連同利孝和、祁德尊共同創立了TVB,也就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後來周潤發、梁朝偉待過的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就是這個電視臺搞出來的。想想香港八十年代TVB的電視劇,如《上海灘》、《霍元甲》、《射鵰英雄傳》,哪一個不是收視率爆棚,這種經濟效益下,邵氏自然不再將重心放在日薄西山的電影行業,而是轉戰到電視這塊。


巴塞電影


邵氏不拍電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邵氏電影80年代後期逐漸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第二,邵老六重心放在了TVB,那時候的十大勁歌、臺慶、TVB自制劇都比電影重要


來自藍星的檬教主


邵氐公司在香港是很有名氣的。至於問到為什麼不拍電影了?也許除了邵氏公司能回答這個問題。外人可能都不知道。

你不妨去問問邵氏公司。我是不知道的。報歉。


小滿577828


紹逸夫電影在香港很有名氣,大都佔香港市場,不少名演員都在紹氏電影有充分發展,到85年,紹氏電影不拍了,解散了,也有他的對手嘉禾衝擊下,紹氏電影注漸維持不住,不過不能忘記己故紹逸夫,他給後人留下精典名作,紹氐電影永存。


谷小抄不想--畢業


市場問題,任何產業到達頂峰就必然下滑,和今天的港片市場一樣,近兩年邵氏也出電影,都是tvb內部演員再演,面對國內明星虛高的價格,邵氏已經養不起人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