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臘明明是魯智深生擒的,但爲何有的人卻相信是武松活捉的?

成雪濤


話說魯智深的師父智真長老,曾經在魯智深離開五臺山,去投奔大相國寺的時候,送給魯智深四句偈語: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之後,魯智深帶著宋江回到五臺山,去拜訪智真長老,臨別的時候,智真長老再次送給魯智深四句偈語: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事實也證明,這八句偈語,可謂是道盡了魯智深離開五臺山的後半生。

從偈語“遇臘而執”中就可以看出來,方臘確實是魯智深生擒的。

那麼為什麼相信是武松活捉的呢?因為他們都被電視劇版的《水滸傳》給害了,很多人壓根就是偽水滸迷,電視劇裡的邏輯關係能說的頭頭是道,一說到原著,就什麼都不懂。

不僅如此,如果你照著原著裡的關係寫文章,他們還會以電視劇裡的內容,來拼命的反駁你,並且說你不懂水滸……我就受到很多次這樣的反駁。

比如他們會說魯智深打不過林沖,原因是電視劇裡面,他們兩個打過。

他們會說馬上林沖,馬下武松,他們兩個是整本書裡武功最高的人,什麼盧俊義、史文恭啥的都靠邊站。

哦,對了,他們還會說林沖、武松跟魯智深是一個師父,名字叫周侗。

不得不說,電視劇真的害人不淺,雖然確實吸納了不少水滸粉,但是大多數都是偽粉絲。而且電視劇不尊重事實,架空小說,這樣拍起來,還是沒什麼意思的。

其實我是很反對這種不尊重原著的電視劇的,因為這樣真的很容易誤導那些不知道的人,比如現在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是武松單臂擒方臘,甚至我今天還看到一個人說,武松和方臘是結拜兄弟,武松是為了和方臘斷交,才自斷手臂……

真的,要不是我看過書,我就信了。而且我敢肯定,看到他這種論點的人,肯定有沒看過書的,肯定有相信了的。

當然,水滸傳本身也是一個誤導人的書,在真正的歷史上,方臘既不是魯智深擒的,也不是武松捉的,不過這個則是題外話了,不談也罷。


戲曲說


真相遠遠沒有為迎合大眾的審美和口味所展示的精彩!


“武松單臂擒方臘”是民間一個膾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央視《水滸傳》的兩個版本也都採用了這一橋段,特別是第二個版本,血肉橫飛的場面像極了吳宇森“暴力美學”的風格。

但是,僅以《水滸傳》為參考,方臘的的確確是被魯大師擒獲,“遇臘而執”嘛!武松也確實斷了一臂,那是被南軍國師包道乙的玄天混元劍所傷。

但也是從此,武二郎萬念俱灰,沒有再參與任何戰鬥和政治活動,直至六合寺出家,後來的方臘被擒和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那為什麼很多人還是相信方臘是被武松捉去的呢?

原因有二:

一、央視版《水滸傳》的熱播,對“武松單臂擒方臘”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央視在傳媒領域一直是比較權威的存在,“四大名著”的電視劇版本都是通過央視的播出最後成為無法超越的經典,做為“四大名著”其中之一的《水滸傳》也是這樣。

央視這兩個版本的水滸都採用了“武松單臂擒方臘”這個橋段,這使大部分沒有讀過或者不喜歡讀原著的人認為這是最符合自己預期的結果。

我不認為連《水滸傳》原著都沒看過的人會從崑曲,評彈或者其他相對而言生澀的其他文藝作品中得出這一結論,電視劇是最受日常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人們希冀得到武松這樣的人物做出這樣的事情得到這樣的結果。

武松是《水滸傳》一百單八將中特別讓人喜愛的一個人物,可以說是老少皆宜,男女通吃。

武松快意恩仇,瑕疵必報的性格使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麼大快人心,哪怕有的時候稍微顯得有點那麼狠辣決絕。

現實中,無論我們正是意氣風發還是失意沮喪,一個英雄人物的壯舉總會帶給我們以激勵,鞭策。

特別是我們正處於人生低谷時,苦悶,彷徨而又倍感無力時,像武松這樣的英雄人物的絕地反擊的舉動至少會讓我們激動不已,從而產生代入感信心倍增。



“獨臂擒方臘”,那是一個多麼令人血脈僨張的情景啊!

這和景陽岡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等一系列武松的光輝事蹟風格一致,簡直就是一脈相承。如果說不是武松乾的任是誰都不太願意相信。


田獲三狐


《水滸傳》是一部描寫了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起義的故事,小說先後講解的108位好漢,在梁山進行起義,起義之後接受招安,然後四處征戰的這麼一個故事。



關於方臘是被誰所擒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版本,隨著時間的流逝,水滸前前後後出現了七個版本,最詳細的兩個版本就出現這兩種結局,一種是由武松單臂擒方臘,另一個是由魯智深生擒方臘。


該原著中也有詳細的記錄,是由魯智深所擒方臘。

第119回,魯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錦還鄉
卻說方臘從幫源洞山頂。落荒而走,忙忙似喪家之狗,急急如漏網之魚,便望深山曠野,透嶺穿林,脫了黃袍。丟去了金花鋪頭,脫下潮靴,穿上草履麻鞋,扒山奔走,要逃性命,連夜退過五座山頭,走到一處山坳邊,見一個草案嵌在山坳裡,方臘肚中飢餓,卻待要去茅庵內尋討些飯吃。只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拿了方臘,帶到陶庵中,取了些飯吃,正解出山了。

從原著中我們不難看出,擒方臘則正是花和尚魯智深也。其實在119回之前,就已經有暗示,魯智深的師傅,智真長老,就曾經給魯智深四句偈語作為暗示。“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可為什麼影視劇中偏偏展示的是武松單臂生擒方臘。這個和版本有關,魯智深擒方臘的版本是,林沖沒有被氣死,跟隨著宋江一起出徵方臘,這時候魯智深參破了方丈的偈語,生擒的方臘。另一個版本是說的,在出徵之前,林沖被氣死,因為魯智深和林沖的兄弟關係,魯智深沒有參與征戰方臘一行,所以最終是武松生擒方臘。

當然了,影視劇中出現方臘被武松深情和導演的情懷也是有關的,因為導演這麼編排,所以才出現了,武松生擒方臘。但影視劇水滸中,魯智深沒有參與的方臘之爭。所以導演最終安排讓武松生擒方臘,也是符合常理的,因為只有武松這種重義氣,武功高強的英雄才能捉住方臘。


歷史的藍天空


我是嘉道文流,我來分析一下這道題!

《水滸傳》原著中確實是魯智深擒的方臘,書中原文如下:

但是民間很多人卻相信是武松捉的方臘,這是為什麼呢?

影視劇的影響

要知道影視劇的影響遠遠超過原著小說,我敢說知道《水滸傳》的人中,看電視劇的人數肯定比看小說的要多。

任何一部影視劇在改編的時候,為了情節發展、人物塑造,都會多多少少對原著進行一些變動,電視劇《水滸傳》也不例外。電視劇中,最後是“武松單臂擒方臘”,講武松的手臂被方臘砍斷一隻,然後他奮起神威,力擒方臘,武松的英雄形象頓時立了起來!

許多《水滸傳》的影視劇結尾,都採用“武松單臂擒方臘”。比如邵氏電影《蕩寇志》;央視版《水滸傳》;新版《水滸傳》;長影版《水滸傳》。特別是98年央視版本的電視劇《水滸傳》,實在是太經典、太深入人心了,所以觀眾相信它的結局:武松單臂擒方臘。


說書、戲曲等民間藝術形式的影響

早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民間便有了關於武松的故事。民間通過說書、戲曲等方式,讓武松的故事廣為流傳,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最終經過施耐庵的加工,被寫進了《水滸傳》中。

在民間,向來都有“武松單臂擒方臘”的故事,比如田連元先生的評書,講的就是武松抓住了方臘;再比如陶君起先生整理的《京劇劇目初探》中,也有“武松單臂擒方臘”一節。

民間的這些藝術形式,最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大家沒事聽聽評書、看看戲曲,自然會受到這些藝術形式的影響。

上圖為李萬春《武松獨臂擒方臘》的戲票

“武松”這一人物形象,深受大家喜愛

如果要在《水滸傳》中挑選“最受喜愛的人物”,武松絕對榜上有名。施耐庵也很偏愛武松,僅武松自己的個人故事在書裡就有十個章回。因此這個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深受大家的喜愛。

如此受人喜愛的一個人物,就算給他再多加點戲份,也沒人會反對。而且最終的大Boss方臘,人們也希望能由武松這樣的大英雄去抓住他。所以“武松單臂擒方臘”順理成章,令人相信。





嘉道文流


方臘其實是韓世忠活捉的,韓世忠是宋朝少有的與岳飛相似的青年從軍便膽識過人,身先士卒不怕死,黃天蕩一戰數幹人阻金兀朮南侵金軍十幾萬虎狼之師毫無懼色,臨敵死戰咬碎鋼牙血戰到底的氣魄讓金兀朮也暗暗叫苦,若不是高宗一心偏安全無鬥志,如果全力支援韓世忠,岳飛等中青年將領,矢志恢復舊河山的熱血軍人定能以哀兵必勝的氣慨驅逐金人女真出中原地區,恢復河洛汴梁的昔日繁華並不是不可能,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韓世忠最終也只能寄情于山水風月之中以避岳飛似的不幸結果,可最終現代挖掘出的韓世忠墓中遺骸兩手缺三指,生前作為大將受此重創,可見其人雄烈過人的殺敵報國的豪氣可昭日月。


我是蛋疼哥




《水滸傳》在原著中寫的很明白,是魯智深生擒,當時方臘軍隊潰敗,如同喪家之犬,只希望保護自己的小命。



自己喬裝打扮,連夜奔跑,見到了一個茅草屋,然後肚子餓了去討飯,沒想到魯智深從背後跳出來打暈了方臘,並且用繩索捆住了,這就是原著中記載的魯智深生擒方臘的故事。



只不過後來在民間和電視劇的作用下,變成了武松, 其實一件事情經過了無數人的口口相傳,經過了加工和演義,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角色,所以水滸傳中故事的真假,誰還在意?

如果你們有更好的觀點請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討論。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什麼“方臘明明是魯智深生擒的”,問題問得太絕對化了。“水滸”本身就是一本小說,僅僅小說而已。早在其成書以前,從南宋時起,民間就長期流傳著根據北宋未年宋江起義演義演繹的各種形式的“水滸人物故事”,有評話,也有戲曲等等,最典型者,元曲“平江南”中,就有“武松單臂擒方臘”故事。作為後輩晚生,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及其門生羅貫中,只是踩在無數先輩肩膀上,將其長期流傳的如此這般的故事重新加工創作而成“水滸傳”的。所以,關於“方臘被擒”故事,所謂“明明的……”說法,不僅絕對,而且淺薄,充其量,施羅師徒兩人,只是釆納了其中的一種“魯擒”觀點而已。就本人個人觀點,央視版“木許”(水滸),雖然瑕疵很多,但就這一情節,如果真的延用施羅小說中套路,則很不符合魯達提轄的智深性格,真正大煞風景。所以,馬克思早就說了: 你要想得到藝術的享受,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如義齋人


水滸傳書中方臘確實是魯智深擒獲,但這個過程一點都不精彩,平淡無奇。而在多數評書和民間故事裡流傳更廣的是武松單臂擒方臘。

有些人將這個歸功於電視劇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早在拍攝電視劇之前武松擒方臘就比魯智深擒方臘更深入人心。早在三十幾年前,我姥爺給我講水滸故事時就說的武松單臂擒方臘。那時候整個村裡都沒電視看,他也沒上過學,他聽到的就是各種評書和他的父輩給他講得故事。這從側面說明在民間,武松比魯智深更被人所喜歡。

何況早在水滸傳成書之前,武松擒方臘,魯智深擒方臘的故事就都在流傳,反正也都不是真實的事情,只不過作者選擇了魯智深的版本。電視劇選擇一個更精彩的故事來演繹,肯定是更正確的決定,現在看來也選對了。


34個代表


《水滸傳中》魯智深在五臺山遇到的智真長老,是一位具有前識的得道高僧。第一次見魯達,眾僧皆認為魯達面惡,不是出家人本色,獨有智真長老慧眼青睞,魯達得以在五臺山上恣肆多時。

按照書中所記,魯智深離開五臺山去投奔東京大相國寺,臨別之時,智真長老給智深四句偈子。後文當受招安征討方臘時,宋江及眾頭領再次拜訪智真長老,長老又送了魯智深四句偈子。

第一次偈子是說: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應該說,這已經是對智深一生的概括了,林便是林沖,山是二龍山,水是梁山泊,江便是宋江了。

第二次偈子是說: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逢夏而擒’,在萬松林裡廝殺,活捉了個夏侯成;‘遇臘而執’,生擒方臘;‘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既逢潮信,合當圓寂。

由此可見,在原著小說中,方臘乃是魯達所擒獲的,而說的武松捉住方臘,多是在受影視劇影響所致!


天有道人無道932


《水滸傳》成書之前,民間己廣泛流傳梁山好漢及武松的故事,武二郎形象早己深入人心,武松單臂擒方臘也己成書。施耐庵將擒方臘之功轉給魯智深,但未被民間認可接受,民間仍繼續流傳武松單臂擒方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