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是怎麼變成回族的

伊斯蘭教於1000多年前傳入中國後,曾被稱為“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其信徒被稱為“回回”、“回民”等。

至清末,名稱基本穩定下來,無論昰中國人、外國人,無論是漢族人、維吾爾族人、滿族人、蒙古族人等,只要信奉伊斯蘭教就統稱為“回民”,意為“信奉回教的人”,相當於古蘭經中用“穆斯林”指代所有不以民族區分的信奉伊斯蘭教的宗教徒。

建國前,中國的“回民”大概有四部分人群構成:

1、唐宋以來在華經商、傳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與華夏本土民族不斷通婚融合的後裔

2、蒙古西征帶回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西域人與華夏本土民族不斷通婚融合的後裔

3、明朝藩屬國南洋蘇祿國在山東的守墓人與華夏本土民族不斷通婚融合的後裔

4、歸信伊斯蘭教的華夏本土民族,如漢族、滿族、壯族、羌族、藏族等

從構成來看,第1-3部分是少量,原因在於伊斯蘭教的封閉性,其信徒多以教內通婚,而與非伊斯蘭教教徒通婚的條條框框,必然限制了其後裔的數量;第4部分是主要構成,其中又以漢族為主。建國後,這些“回民”(確切的說是一群信奉伊斯蘭教的、以漢族為主的、不同族別的人),經甄別後,便被劃分為了“回族”,但因族源以漢族為主,除去宗教節日和象徵宗教徒身份的帽子頭巾等,回族的傳統建築民居、寺廟、服飾和漢族並無太大不同,回族人馬曉霖就曾做過基因測試,結果顯示其為典型的南方漢人,並無阿拉伯或波斯基因構成。

為了強化“回族”的民族性、增強“回族”民族認同,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任主席劉格平,就曾發明了一套回族服飾,但並沒有得到廣泛推廣和認同,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回族傳統服飾是90年代重新設計的。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回族”已經不再是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構成,改信其他宗教如佛教等和不再信教的回族同胞比比皆是,僅寧夏一地200多萬回族同胞裡就有近10多萬名回族共產黨員,今天還在進行族教綁定的,可以說是華夏的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