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是怎么变成回族的

伊斯兰教于1000多年前传入中国后,曾被称为“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其信徒被称为“回回”、“回民”等。

至清末,名称基本稳定下来,无论昰中国人、外国人,无论是汉族人、维吾尔族人、满族人、蒙古族人等,只要信奉伊斯兰教就统称为“回民”,意为“信奉回教的人”,相当于古兰经中用“穆斯林”指代所有不以民族区分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宗教徒。

建国前,中国的“回民”大概有四部分人群构成:

1、唐宋以来在华经商、传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与华夏本土民族不断通婚融合的后裔

2、蒙古西征带回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西域人与华夏本土民族不断通婚融合的后裔

3、明朝藩属国南洋苏禄国在山东的守墓人与华夏本土民族不断通婚融合的后裔

4、归信伊斯兰教的华夏本土民族,如汉族、满族、壮族、羌族、藏族等

从构成来看,第1-3部分是少量,原因在于伊斯兰教的封闭性,其信徒多以教内通婚,而与非伊斯兰教教徒通婚的条条框框,必然限制了其后裔的数量;第4部分是主要构成,其中又以汉族为主。建国后,这些“回民”(确切的说是一群信奉伊斯兰教的、以汉族为主的、不同族别的人),经甄别后,便被划分为了“回族”,但因族源以汉族为主,除去宗教节日和象征宗教徒身份的帽子头巾等,回族的传统建筑民居、寺庙、服饰和汉族并无太大不同,回族人马晓霖就曾做过基因测试,结果显示其为典型的南方汉人,并无阿拉伯或波斯基因构成。

为了强化“回族”的民族性、增强“回族”民族认同,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任主席刘格平,就曾发明了一套回族服饰,但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认同,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回族传统服饰是90年代重新设计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回族”已经不再是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教徒构成,改信其他宗教如佛教等和不再信教的回族同胞比比皆是,仅宁夏一地200多万回族同胞里就有近10多万名回族共产党员,今天还在进行族教绑定的,可以说是华夏的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