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官,打尖還是住店」裡面爲什麼說打尖?

義楓刀


清代福格《聽雨叢談》:

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曰中途為住宿之間,乃誤間而為尖也。謹按《翠華巡幸》,謂中頓曰“中火”。又見宋元人小說,謂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誤為尖也。

按照這個說法,在清朝的時候,人們就已經不知道為什麼說“打尖”了。

有人推測,旅店是住宿之間,所以進店吃飯本來叫做“打間”。後來因為讀音相同,慢慢傳成了“打尖”。

福格提供了另外一種說法,他發現宋元人的小說,把在路上吃飯叫“打火”。所以他推測,火和尖這兩個字相似,應該是從“打火”誤傳成“打尖”了。

不過我對後一種說法略有懷疑。因為打尖是個口語詞,一定是說的時候多,寫下來的時候少。如果因為讀音相同而誤傳,那是很正常的。要是傳抄錯誤,能否影響到人們嘴上說的話,這還是有疑問的。


北門猿


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

我吃麵!



如果你知道這句廣告語的話,估計也就暴露了年齡了。就說這個廣告是馮小剛的作品呦。

當時,看到這條方便麵的廣告的時候,確實是第一次接觸到“打尖”這個詞。

打尖,在京津一帶專指在旅途或勞動中休息進食。從字面上理解,打尖就是打發舌尖的縮寫,這樣的濃縮還是挺有意思的,想一想現在的“喜大普奔”“不覺明歷”等等新的濃縮新詞,我們也就對打尖多了一份親切和理解。原來,古人和今人在語言上還是有很多相似的習慣。

但是,還是有好事者進行了詳細考證,發現“打尖”應該是“打火”的變體。他們的理由是:所謂“打火”就是擊石取火,燒鍋做飯之意。所以,通過這樣的分析,將“打火”代指為“做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這種口語中屬於一種很普通的借代方式,就像農村把用“下地”代替“到地裡做活”,用“壘磚”代指“蓋房子”,特別形象的還有一個詞,就是蹲坑兒,是啥意思,我想大家都能想象出來了。

《水滸傳》第60回:“且說吳用、李逵二人往北京去,行了四五日路程,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

《說岳全傳》第8回:“當下牛皋、王貴將帶來的傢伙,團團的尋著些水來,叫眾莊丁打火做飯。”

元王實甫《西廂記·楔子》:“〔僕雲〕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兒,前面打火去。”

都是例證。

最後,找到了一首涉及到打尖的小詩來分享給諸位。

《山東道中》

雞鳴天未曙,各自理徵鞭。

路滑畏行石,喉乾望打尖。

密雲依小屋,荒井發虛煙。

記得廬山麓,松高看鹿眠。

這首詩的作者叫釋今無,是明清之際的得道高僧。路滑畏行石,喉乾望打尖。 這兩句寫得非常有煙火氣。


光明大先生


“打尖”二字在陝西關中一帶,是流傳民間的一句極普通的話、不存在胡費腦筋瞎編一套說辭,那是一些不懂還想裝懂、不知還想裝知、實在缺乏自知之明人的本事。我講個故事大家一聽便知“打尖”是在弄啥哩。就說上個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吧。那時生產隊都有馬拉膠輪車、有些單位還有馬車組成的運輸隊、這些馬拉車有的專門從事運輸業、生產隊的馬車去煤礦拉煤給社員們分,他們走在公路上,到了午飯時節,不管是走到公路邊的那家馬車大店,店老大常會喊一聲,進來打尖一下,一般常喊的都是熟人,因為常年趕車沿途各處車馬店均都認識,於是把車趕進大院子、給馬匹騾子臨時拌點草料、趕車人進店後迅速扯碗麵一吃、爾後抽會煙、喝點茶,又趕路了,這個過程前後一小時須,這就是打尖、這就叫打尖。黃昏時進店就不叫打尖了、那就叫住店了,因為耍過夜。

有時馬車走在路上、趕車人餓了、或者下一段公路上坡路多、為給人和馬添點勁,趕車人就會選擇最近的車馬大店、一到門口便喊,打尖一下,店主聽見後忙出來迎接,於是人、馬都迅速吃一點、稍加歇息、又上路了,這就是打尖、這就叫打尖。

七十年代我曾跟隨馬車拉過一次煤,來回路上打尖過兩次,我親自經歷了、目睹了、聽見'了,這些打尖。

所以說打尖是民間常見的一個普通過程,就是歇息一小會、簡單吃一點.,給牲口也喂點草料。

打尖是趕車人常說的一句話,

打尖是車馬店老大常說的一句話。

打尖是千百年來先民們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一句習俗用語。


風雨人生3293


一看就是“擺渡”過來的題,連答案都是。

中國這麼大的國土面積,各地方言習慣也不盡相同,因此“打尖”一詞有著五花八門的意思,沒有標準答案的。

比如,在有些農村在棉花或者其它農作物成長期,掐去植物的頂端部分,就就叫做“打尖”。那些心靈手巧的女孩子分配的任務就是“打尖”。

還有現在某些重點高中、私立學校“奧數班”、“清華北大班”招生,把各地中考前三名都招入囊中,也叫作“打尖”或者“掐尖”。

至於京津一帶方言形容行路途中吃便飯叫“打尖”,當然在明清小說和元雜劇中比比皆是了。

至於到底是怎麼來的?出處在哪裡?已經無關緊要了。

大概的源頭可能有兩個: 一個是“打發舌尖”,餓了,吃點兒什麼。

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過去“取火”的一種方法。沒有火柴、打火機、又不方便“鑽木取火”,那就找兩塊打火石,打打石頭尖取火吧。

方言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是語域又相對狹窄,因此難以流行和規範,這樣才有不同的解釋。

但也正因為這樣才能引起共鳴,引起這麼多人圍觀。湊個熱鬧吧!


閒看秋風999


打尖居然被認為是“打發舌尖”!謬論!

“打尖”這個詞就不是個古詞!

這是文學工作者們在創作文學作品時,引用南方的一些方言用語充斥到了作品中!為的是說明當時的一些特殊情況和事件!

打尖在南方是插隊的意思!

南方的文學家(名著多出於南方)!在描寫旅客進入飯館時,店小二的一句臺詞!

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

其實店小二的意思是,客人,您來的這麼匆忙,是要好歹吃點飯,還是要住下過一晚啊!

如果您著急的話我抓緊安排,給您夾個隊,提前安排您的行程!

這樣的理解就是抓緊安排吃飯的意思!

但是真正的生活中!打尖是另一層意思!

一本古代的有住宿條件的飯店都是沒有早點出售的,他們的營業時間是從中午開始的,中午飯時客人進店,店小二招呼客人是不會問打尖住店的!直接安排座位問客人吃啥?

中午過後的飯店,在到晚飯之間這段時間也是有客人來到的!這時來的客人都是有可能住店的,上午趕路,下午找投宿的地方!在天黑前趕不到計劃投宿地點的時候,會提前找地方住下!

那時的客店有兩種住宿方式!連吃帶住的是真正意義上的住店!

另外一種是隻住宿,不吃店裡的飯!

尖是上小下大,也就是表示住店不吃飯的人,在住宿時是不考慮房間的大小的,能將就睡覺就好了!

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

我住店!你裡邊請!

我打個尖,哦!那你跟我後往邊來!

店家喜歡住店的不喜歡打尖的!


杜陵閒人


打尖,算不上生僻詞,至少我們這裡特別是鄉下農村還經常用到這個詞。這個詞大致相當於在正餐之前隨便吃點食物並休息等待一會的意思。

意思明瞭,但咬文嚼字坐而論道起來卻也頗有可說之處,似乎各類解釋都很有道理也能講的大差不差。有人引經據典認為“打尖”本意乃是“打火”,意思是吃飯,這很值得懷疑,打尖的實食物不一定是要生火才能吃的米飯之類得的主食;也有人認為“打尖”中的“尖”乃舌尖之意,大約受《舌尖上的中國》的影響吧,這顯然有點牽強附會;還有人認為“打尖”應該作為“打肩”,意思卸下擔子休息並吃點東西的意思。甚至有人引申為江湖黑話,那就更是想象力“越軌”的天外飛仙之說了。

在我看來,上述說法更多地只是從吃東西或者休息單方面的意思論述這個詞,故更合理的說法是應該從時間的緯度去詮釋這個詞,最有可能應該是“打間”這個詞才相對準確,也就是在正餐之前的間隔期間吃點東西休息一下,這是最接近這個詞本意的一種說法。由於這個詞乃鄉間俚語,書面語中很難找到一個準確的字去表達,於是就約定俗成的的寫成了同音字“打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