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官,打尖还是住店”里面为什么说打尖?

义枫刀


清代福格《听雨丛谈》:

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谨按《翠华巡幸》,谓中顿曰“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

按照这个说法,在清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说“打尖”了。

有人推测,旅店是住宿之间,所以进店吃饭本来叫做“打间”。后来因为读音相同,慢慢传成了“打尖”。

福格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他发现宋元人的小说,把在路上吃饭叫“打火”。所以他推测,火和尖这两个字相似,应该是从“打火”误传成“打尖”了。

不过我对后一种说法略有怀疑。因为打尖是个口语词,一定是说的时候多,写下来的时候少。如果因为读音相同而误传,那是很正常的。要是传抄错误,能否影响到人们嘴上说的话,这还是有疑问的。


北门猿


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我吃面!



如果你知道这句广告语的话,估计也就暴露了年龄了。就说这个广告是冯小刚的作品呦。

当时,看到这条方便面的广告的时候,确实是第一次接触到“打尖”这个词。

打尖,在京津一带专指在旅途或劳动中休息进食。从字面上理解,打尖就是打发舌尖的缩写,这样的浓缩还是挺有意思的,想一想现在的“喜大普奔”“不觉明历”等等新的浓缩新词,我们也就对打尖多了一份亲切和理解。原来,古人和今人在语言上还是有很多相似的习惯。

但是,还是有好事者进行了详细考证,发现“打尖”应该是“打火”的变体。他们的理由是:所谓“打火”就是击石取火,烧锅做饭之意。所以,通过这样的分析,将“打火”代指为“做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口语中属于一种很普通的借代方式,就像农村把用“下地”代替“到地里做活”,用“垒砖”代指“盖房子”,特别形象的还有一个词,就是蹲坑儿,是啥意思,我想大家都能想象出来了。

《水浒传》第60回:“且说吴用、李逵二人往北京去,行了四五日路程,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

《说岳全传》第8回:“当下牛皋、王贵将带来的家伙,团团的寻着些水来,叫众庄丁打火做饭。”

元王实甫《西厢记·楔子》:“〔仆云〕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都是例证。

最后,找到了一首涉及到打尖的小诗来分享给诸位。

《山东道中》

鸡鸣天未曙,各自理征鞭。

路滑畏行石,喉乾望打尖。

密云依小屋,荒井发虚烟。

记得庐山麓,松高看鹿眠。

这首诗的作者叫释今无,是明清之际的得道高僧。路滑畏行石,喉乾望打尖。 这两句写得非常有烟火气。


光明大先生


“打尖”二字在陕西关中一带,是流传民间的一句极普通的话、不存在胡费脑筋瞎编一套说辞,那是一些不懂还想装懂、不知还想装知、实在缺乏自知之明人的本事。我讲个故事大家一听便知“打尖”是在弄啥哩。就说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吧。那时生产队都有马拉胶轮车、有些单位还有马车組成的运输队、这些马拉车有的专门从事运输业、生产队的马车去煤矿拉煤给社员们分,他们走在公路上,到了午饭时节,不管是走到公路边的那家马车大店,店老大常会喊一声,进来打尖一下,一般常喊的都是熟人,因为常年赶车沿途各处车马店均都认识,于是把车赶进大院子、给马匹骡子临时拌点草料、赶车人进店后迅速扯碗面一吃、尔后抽会烟、喝点茶,又赶路了,这个过程前后一小时须,这就是打尖、这就叫打尖。黄昏时进店就不叫打尖了、那就叫住店了,因为耍过夜。

有时马车走在路上、赶车人饿了、或者下一段公路上坡路多、为给人和马添点劲,赶车人就会选择最近的车马大店、一到门口便喊,打尖一下,店主听见后忙出来迎接,于是人、马都迅速吃一点、稍加歇息、又上路了,这就是打尖、这就叫打尖。

七十年代我曾跟随马车拉过一次煤,来回路上打尖过两次,我亲自经历了、目睹了、听见'了,这些打尖。

所以说打尖是民间常见的一个普通过程,就是歇息一小会、简单吃一点.,给牲口也喂点草料。

打尖是赶车人常说的一句话,

打尖是车马店老大常说的一句话。

打尖是千百年来先民们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一句习俗用语。


风雨人生3293


一看就是“摆渡”过来的题,连答案都是。

中国这么大的国土面积,各地方言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打尖”一词有着五花八门的意思,没有标准答案的。

比如,在有些农村在棉花或者其它农作物成长期,掐去植物的顶端部分,就就叫做“打尖”。那些心灵手巧的女孩子分配的任务就是“打尖”。

还有现在某些重点高中、私立学校“奥数班”、“清华北大班”招生,把各地中考前三名都招入囊中,也叫作“打尖”或者“掐尖”。

至于京津一带方言形容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当然在明清小说和元杂剧中比比皆是了。

至于到底是怎么来的?出处在哪里?已经无关紧要了。

大概的源头可能有两个: 一个是“打发舌尖”,饿了,吃点儿什么。

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指过去“取火”的一种方法。没有火柴、打火机、又不方便“钻木取火”,那就找两块打火石,打打石头尖取火吧。

方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是语域又相对狭窄,因此难以流行和规范,这样才有不同的解释。

但也正因为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引起这么多人围观。凑个热闹吧!


闲看秋风999


打尖居然被认为是“打发舌尖”!谬论!

“打尖”这个词就不是个古词!

这是文学工作者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引用南方的一些方言用语充斥到了作品中!为的是说明当时的一些特殊情况和事件!

打尖在南方是插队的意思!

南方的文学家(名著多出于南方)!在描写旅客进入饭馆时,店小二的一句台词!

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其实店小二的意思是,客人,您来的这么匆忙,是要好歹吃点饭,还是要住下过一晚啊!

如果您着急的话我抓紧安排,给您夹个队,提前安排您的行程!

这样的理解就是抓紧安排吃饭的意思!

但是真正的生活中!打尖是另一层意思!

一本古代的有住宿条件的饭店都是没有早点出售的,他们的营业时间是从中午开始的,中午饭时客人进店,店小二招呼客人是不会问打尖住店的!直接安排座位问客人吃啥?

中午过后的饭店,在到晚饭之间这段时间也是有客人来到的!这时来的客人都是有可能住店的,上午赶路,下午找投宿的地方!在天黑前赶不到计划投宿地点的时候,会提前找地方住下!

那时的客店有两种住宿方式!连吃带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住店!

另外一种是只住宿,不吃店里的饭!

尖是上小下大,也就是表示住店不吃饭的人,在住宿时是不考虑房间的大小的,能将就睡觉就好了!

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我住店!你里边请!

我打个尖,哦!那你跟我后往边来!

店家喜欢住店的不喜欢打尖的!


杜陵闲人


打尖,算不上生僻词,至少我们这里特别是乡下农村还经常用到这个词。这个词大致相当于在正餐之前随便吃点食物并休息等待一会的意思。

意思明了,但咬文嚼字坐而论道起来却也颇有可说之处,似乎各类解释都很有道理也能讲的大差不差。有人引经据典认为“打尖”本意乃是“打火”,意思是吃饭,这很值得怀疑,打尖的实食物不一定是要生火才能吃的米饭之类得的主食;也有人认为“打尖”中的“尖”乃舌尖之意,大约受《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吧,这显然有点牵强附会;还有人认为“打尖”应该作为“打肩”,意思卸下担子休息并吃点东西的意思。甚至有人引申为江湖黑话,那就更是想象力“越轨”的天外飞仙之说了。

在我看来,上述说法更多地只是从吃东西或者休息单方面的意思论述这个词,故更合理的说法是应该从时间的纬度去诠释这个词,最有可能应该是“打间”这个词才相对准确,也就是在正餐之前的间隔期间吃点东西休息一下,这是最接近这个词本意的一种说法。由于这个词乃乡间俚语,书面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字去表达,于是就约定俗成的的写成了同音字“打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