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縣周集《周氏族譜》

碭山縣周集《周氏族譜》

碭山縣周集《周氏族譜》

這份周氏族譜為一九九一年鉛印版。以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自西遷來定居蕭縣相山後高村的一世祖(有資祖)為核心,以八十五年前的老譜(湯廟承芳公保存的秉慎公修訂的)和—九四五年修八卷手抄本(蔣寺興隆公保存的心橋公修訂的)為基礎,不分正宗傍系,過房歸宗,嫡庶繼養,以團結為宗旨而整理成冊,人數達一萬五千餘人。

這次整修族譜繼承以前譜中的精華,捨棄了受歷史侷限性的封建糟粕,訂正了錯誤,填補了空白,統一併後續了宗排輩次,考證並統一了堂號,新增了周氏通考,制訂了家訓,登記了開明人士及大學生名冊,反映了全族的政治,文化面貌。

族譜中的碭山縣周集分支,據高祖遺言:自蕭縣相山高村遷居湖北武昌府大冶縣葛芭浪周橋,至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以軍功遷碭受屯田至此,子孫始盛。今修譜不期而遇,而水源木本之歸會,蓋有先人在天之靈焉!

現從碭山縣程莊鎮周集村分出的周姓在房莊、毛莊、杜平樓、闞寨、孫樓、老黃口、周屯、任屯、張暗樓等村莊。

周氏通考

華夏之民皆本炎黃。查文明史料,尺牘繁浩記述詳盡。吾周氏巨族實乃源遠流長。

黃帝原居西北涿鹿山灣之姬水旁,往來不定,遷徙無常,後打敗九黎和炎帝族,始定居於中原。

黃帝姬姓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以玉(堅石)作兵器,造舟車弓矢,染五色衣裳,嫘祖(黃帝正妻)養蠶倉頡造文字,大僥作干戈,伶倫制樂器,虞夏二世尊為始祖。

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中十二人共得十二姓,唐,堯,虞、舜、夏,商,周皆為黃帝后裔。

帝嚳是黃帝子玄囂之後裔,居西亳(河南偃師縣)號高辛氏,帝嚳有四妻生四子,其妻姜原生棄(周先祖)簡狄生契(商先祖)慶都生堯常儀生摯。

國語、魯語和禮記祭法皆曰周人帝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竹書紀年說,黃帝至禹三十世。

帝嚳妻姜原(陝西武功縣)生棄,禪讓時代做農官,開始是種稷和麥的因此作為農神稱后稷(居邰)。至公劉遷居豳(陝西旬邑)從公劉到古公亶父幾十代皆居豳,詩經豳風七月就是追述周先公居豳時的農事詩。

古公亶父受戎狄侵略,無力抵抗,率家屬和親近奴隸遷居岐山下週原(陝西岐山縣),其他地方之自由民以為古公是個仁人皆來附,形成一個粗具規模的周國。

太王(文王尊古公亶父為太王)生子三:太伯虞仲(即仲雍)季歷。季歷生子昌。古公愛昌望其早日繼承,虞仲因此逃往長江下游(春秋時吳國即虞仲後裔)。後季歷生繼位(居程——陝西咸陽)周漸強盛商王承認季歷為西方霸主號稱西伯。商王文丁感受威脅,殺死季歷。姬昌做國君五十年實行裕民政治,晚年自號文王(居豐——陝西長安)。

武王姬發(居鎬——即長安)滅商後兩年病死。子成王誦即位(造洛邑稱為東都)。武王同母弟周公旦攝王位代行國政。成王召公和三叔疑忌內部不和,周公帶兵東征,殺死武庚三叔,攻滅奄甘十七國,遷頑民於洛陽,號為成周。分封七十一國,其中兄弟(周公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皆得封地。周公長子伯禽做魯侯(都曲阜)。

先祖為健康繁衍計,發現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喜公二十三年)規定近血緣不準通婚。為了生計,農獵之屬隨分。延至周代列土而封姬姓之一支立為周氏(嫡系)。周字會意,國內之姬姓也,姬吉諧音也。數代之後周氏日蕃,其中一支遷居山西洪洞,此我之先祖也。

據先輩所言世代相傳,我周氏相山之右高村一脈,本晉人,明太祖即位金陵(南京)明軍克大都而元亡。元軍退至長城內外,時有擾晉,太祖朱元璋為防該處大戶以財支敵以人附敵,加之淮為太祖原籍,土地肥沃人煙稀少,遂有遷晉人以填淮之舉。我周氏即被遷大戶之一也。

查閱通史,亦言朱元璋登城(鳳陽城)北望千里無人,當即從湖北、山西移民至淮北按此我先祖從山西洪洞縣喜鵲窩遷來當是事實。

據言先祖於明初洪武十七年奉旨東遷,同行族人百餘人,齊集一棵老槐樹下灑淚而別或朝南去或朝北行,數十里之後,仍能望見樹上之喜鵲窩,後人不記村名,只記鵲窩,亦有懷思之意也。

先祖行至相山腳下,駐足西望果是一片沃野,即於相山後依山旁水,聚族而居,名之曰(高村)。其他同行族人堂兄有力公遷居北京,亦有遷居金鄉縣者,若渦、淮、洙、泗之間,亦有同遷族人居所!至一世二世喜憂慶弔常相往來通問音信,迄今尤有祖傳遺言往事情形云云。

明末闖獻之亂黃水之災族人多離散,後捻軍繼起族人流離失所散失者不可勝計,彼此亦不得照顧。我太祖思教公及太祖母楊孺人避難睢寧,中途遇賊而散,孺人泣於道旁,俄有白衣老嫗扶鳩而來,慰曰勿悲且勿他適,明午時爾夫婦得相聚。語畢不見,如其言果得相聚,述其故太祖曰,此白衣大士之矜全也。因感泣下。寄居數年返里,即於周集建立廟宇,名曰“白衣閣”以表崇敬之意也。

先祖定居高村,得受田八百畝,以農為業,兼習槍棒之技,後代繁衍日眾,為求發展,遂有另覓吉地而他遷者,相西河、洪河兩岸為其根基也。吾周氏為肖縣西南之巨族,族內不乏賢達博才之士,豈可無統而亂倫,為使長幼有序而不紊,先人曾幾次整修族譜,雖幾經難亂,多有散失,脈系卻仍昭然。姬姓上述已有所考周氏自啟姓至洪洞舊居約為六十餘世。東遷高村一脈系統井然,一世有資、二世安、三世福(施紅麥三千石助賑得皇封賜“忠義祠”)、四世健、五世文敏、六世桂、桂生子二,長房盛仍居高村,二房茂遷周集。茂得子三,德山、萬山,千山,至十世兄弟十七人,後人遷住周集、周圩、周窪、周大樓、土樓等地,後世多有再分者,現居住何止百村(詳見周氏分佈圖)。

社會沿革,人口日眾,使吾氏不得面向一隅,凡吾周氏子孫遷住他鄉音信隔絕者,現已有年,稱呼有異,脈系難辨,吾氏仍應視作同族之人只需溝通脈系而已。

閱前兩次族譜,均未對吾周氏姓氏詳加考辨,餘以為實乃憾事,特查閱資治通鑑、史記、中國通史等史料作吾氏之通考,雖用心良苦欲造福於後世。然行動起來,方感心愚筆拙,定稿之後,難免遺漏錯訛,後輩若遇賢達,不吝訂正可也。以上所書,權作引玉之磚。

有資祖二十二世孫 精謨頓首拜撰

一九九一年元月三日

碭山縣周集《周氏族譜》

周氏村莊分佈圖

堂號

吾東遷後第三世福祖墾壤數千畝,家境甚為豐饒。某年洪水氾濫,人民饑饉,多有流離,天子派員賑濟,錢糧放盡,仍不解難民鬥飲之渴。福祖身著短褐,謁欽差於府邸,始差官甚輕先祖,問明來意,方知特來捐贈助賑。得吾氏三千石,災民之危乃解。欽差還朝,面奏朝廷,帝嘉其誠,諡號“忠義”。因是皇封,後人襲為堂號也。

一說漢代亞夫先祖英雄神武(其父周勃高祖劉幫封為絳侯)有馳騁之功,將卒數萬屯細柳御西域。文帝巡視,先驅至,不得入,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上使使承節詔將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上吏曰:軍中不得驅馳。”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諸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成禮而去。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文帝不咎其慢君之罪,反嘉其為國忠義,後世為先祖之美德,將宗祠命為忠義堂

亦有命為細柳堂者,追思屯兵之地,與“忠義”同出一典也。

吾氏延至宋代,敦頤先祖博學弘才,名滿華夏.然公秉性清逸,不慕富貴,隱居濂溪,修蓮花池。曾作《愛蓮說》以言志,留芳百世,子孫皆以為不朽之傑作。吾周氏愈加崇敬,將祠名之曰“愛蓮堂”,以表其尊崇也。

世系

原宗排十六字(17世至32世):

秉心欽承、貽謨以(易)經

恆保芳緒、念(敬)祖紹宗

新宗排續十六字(33世至48世):

先賢東啟、相延繁榮

忠孝傳家、守道昌宏

碭山縣周集原宗排(17世至23世):

大、茂、步、文、明、良、裕

序文

周氏族譜整修序

國有史,縣有志,家族有譜,自古皆然。

吾相山後高村周氏從有資公奉旨自西遷來,族內多儒輔公卿,老譜所述甚詳。因社會沿革,幾經離亂,族譜多受洗滌,明末闖獻之亂,前譜丟失殆盡。至道光五年,若訥公、卿雲公訪於族老,參以碑版,厥有善木。光緒四年秉慎公又重修宗譜,至光緒三十二年心標公又加續修。此修訂本為湯廟承芳公所收藏,雖有殘缺,然序文、傳文、村莊分佈,各房世系卻條理井然。民國三十年,心橋公不顧年殘高邁,走訪散於蕭宿永碭四邑族人,歷時三年,收集一百三十餘村族人名冊,集成八卷手抄本。後日寇入侵,國共分裂,內憂外患連綿不斷,人民受盡煎熬,更無暇顧及譜牒事業,直至五四年,貽旬公深明大義,攜卷至蔣寺,永桂公不惜耗費重資,將譜保存,後又幾易其手,由孫莊興隆公保存甚為完整,為吾周氏做出了重大貢獻。

心橋公整修宗譜期間,抗戰爆發,民皆逃難,遂倉促收場,未暇斟酌,序出輩次十六字;“自西遷來,一系相傳,繁銜營生,憶思萬年。”從整體看,繼往開來之意豁然,然單字多有諧音者,如“一”,“憶”與上十六字中的“貽”“以(易)”語音含混不清,使族內同堂而不辨長幼。且有意義太狹者,如“系”、“遷”、“年”等字,後輩使用時,實難配字,如不及早更正,將致貽笑大方。族人久以要求重修,並盼早日完成。

“後世能繼先祖者,唯有周氏最大”(鄭玄語),然此修譜之重任,實非一、二人可為。須全族一致努力,乃可有望。承運、世英、承功、文思等公,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自負重任,任勞任怨,邀集族中德高望重之長者。卓識賢達之尊親,延請鄉里博才弘智之士,廣識千練之君子,同聚一堂,嘔心歷血,整修族譜,核正血源,以免無源亂流,同源失蹤,辨明長幼輩序,為後人命名統一依據,清理婚姻世系,提高人口素質。

今值政通人和,國泰民安之盛世,我等願效微勞,為吾周氏族譜而盡心盡力,望後世子孫尊老愛幼,和睦相親,奉公守法,恥惡向善。警惕後輩龍魚俱現,玉石並存,若有作奸犯科不務正業者,全族共止之,若有為國建勳為民造福銳意進取者,全族共嘉之。

吾周氏若能人人皆懷忠義,家傢俱遵孝悌,貧則修身而齊家,做賢孝子孫;達則清正廉潔兼善天下,才不負此整修族譜之宗旨。

有資祖二十二世孫 精謀 頓首拜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