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名門望族系列之二:盪口華氏家族淵源考

以邑為氏

盪口華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代初年,周封微子於宋,傳十世,其後裔說食采邑於華地(今陝西華陽縣一帶)。說的兒子名督,以邑為氏,又稱華督,在宋穆公時任太宰。當年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有個太子叫與夷,可是宣公臨死的時候卻按照殷人習慣把君位傳給了穆公。宋穆公不忘哥哥的好處,臨死時就叫大司馬孔父嘉輔佐宣公的兒子與夷繼位,而把自己的兒子馮派往鄭國。與夷做了國君,就是宋殤公。殤公是一個喜歡打仗的人。他不知從 那裡聽到風聲,說是公子馮打算回國爭奪君位。心理就犯了疑,他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就派孔父嘉領兵去攻打鄭國,想乘機殺死公子馮。那知孔父嘉有勇無謀,結果打了個敗仗。第二年鄭國便聯合其他國家出兵報復,攻打宋國,從此宋國戰禍不斷,宋殤公在位十年,竟然打了十一次大仗。弄得宋國百姓叫苦連天。華督本和公子馮是好朋友,一向反對殤公伐鄭。當時民眾紛紛認為宋國連年征戰,都是孔父嘉的主意。擁到華督門前,要求華督主持公道,除去孔父嘉。華督領著憤怒的群眾,衝進大司馬府,殺死了孔父嘉。宋殤公聽說此事後非常憤怒,要治華督之罪。憤怒的群眾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殤公也殺了。然後從鄭國迎回公子馮即位,就是宋莊公。華督的孫子華御事便以祖父字命氏,於是“華”姓就產生了。

無錫名門望族系列之二:盪口華氏家族淵源考

華督的曾孫華元也是春秋的名臣。曾約會晉、楚等國舉行“弭兵大會”,使中原兵火平息了十多年。春秋戰國時,華氏世為宋卿士。迨漢興,華以佐漢高祖定三秦,功封終陵侯。東漢有著名醫學家華佗。旋以漢末兵亂,華氏避兵於大江之濱,散處於晉陵江都。高唐間功業卓著者有三:曰核、曰融、曰歆。華核任吳秘書郎,遷中書丞,封徐陵亭侯;華歆入魏為司徒,曹丕篡漢,進太傅,封安樂鄉侯;居江都而仕吳者為華融,融孫潭,仕晉,以功封都亭侯。晉還有史學家華嶠。事略都載於史傳,歷歷可考。

孝子華寶

徐陵亭侯華核,世居晉陵之無錫。四世孫為華豪,豪子華寶(? — 481)。祖居惠山之麓。華寶八歲的時候,父親華豪,奉命從軍出征戍長安,臨行時對華寶說:“你一定要等我回來,我再為你上冠娶媳。”華寶點頭應允。結果,晉義熙十三年(417),在夏國赫連勃勃侵犯長安的一場戰役中,華豪死於此役。後來華寶逐漸長大,但他牢記父親臨別之言,終身不冠不娶。到老,還是髫發垂肩,到牙齒都掉了仍不言婚娶。有人問他,他終是慟哭不已;有人勸他婚配,他亦終是慟哭彌日而謝之。活到八十六歲而壽終在惠山,於是大家稱他“華孝子”。又在晉元康間,因無錫臨近太湖,時有湖水氾濫,農田常被太湖所噬,百姓苦難不堪,華寶曾捐資築堤,御災捍患,於是水患得以安寧,邑民乃攸居得食,百姓深感他的恩德,就名這堤坡為“華坡”。南齊建元三年辛酉(481)齊高帝蕭道成詔賜“孝子第”旌表華家。

無錫名門望族系列之二:盪口華氏家族淵源考

無錫市西惠山東麓華孝子祠

古時認為孝之道,是萬善之本,百行之先。“因於後人,聞於斯德斯行,必能油然而興孝悌之心。而思無忝於其先,俾夫尊卑勿逾,親疏勿失,貧富相濟,慶弔相通,患難相恤,強弱勿相加,欣戚同一體,不僅能化於其家,化於其鄉,且推而廣之,可以化於天下”。所以對於孝子賢孫,人們都是尊其賢,褒其行,而崇其德,遂建華孝子祠。

十通五奇

華孝子無嗣,就以他弟弟華寬的次子華愨為其後。愨生瑛。歷十六世,都住在無錫。到十七世孫華榮,從小就很聰慧:八歲能文,十歲明春秋,十六中進士。授員外郎仕宋,累官至爵都尉,於是徙家居汴。榮生興,興生良,三世都受國爵。良子一,就是三一公宋承事郎原泉。

三一原泉于靖康間隨宋帝南渡,扈駕南歸居梅里鄉隆亭(今東亭鎮)。原泉四傳,為將仕郎萬一(詮),詮生五子(友諒、友直、友聞、友龍、一雷),得十五孫,於是華氏族就分為十通、五奇,共十五支派。以後雖然子孫千萬之多,然華氏仍以通奇支派世數遞傳。其世系支脈大致是:

通一,友諒長子珦。其後析居於隆亭、望亭、萬安、福塘、泰伯鄉、膠山、惠山、宅仁、永昌東、鳳凰嘴等地;

通二,友諒次子瑺。至九世無傳。

通三,友聞長子瑜。世居南門一帶。

通四,友聞次子璞。此族最蕃,尤其是貞固一支,於洪武年間遷盪口,子孫繁衍,且多富貴之士。其後又分:通四族鵝湖興二支,析居盪口、東沙、濠橋、西莊、巴城、甘露各鄉;通四族鵝湖興三支,世居盪口鵝湖;通四族鵝湖興五支,主要居於嵩山一帶;通四族興四、興六(居堠陽)、興八(居松江)支;通四族厚五厚六支(主要居於蘇州婁關下雉瀆一帶);通四族淳七、淳九支(居南塘)。

通五,友諒三子琪。世居何墓瀆、景雲鄉,亦有居宅仁、揚名等。

通六,友直長子珙。其族析居於膠山、懷仁、新安、秦塘涇、東葑瀆、梅里、揚名、居仁、上福、開化、延祥、洛社等處。

通七,一雷長子玠。其族析居於蘇州陽山、朱墅、秦塘經、開化、江陰、常熟等地。

通八,友龍長子琳。其族世居南門,後析局於常州、宜興、江陰等地。

通九,友直次子璟。其族析居於焦莊、鴨城、興道、新安、蠡峰尤圖、天授、甘露、梅里、洛社、望亭、開化鄉、泰伯鄉等。

通十,友諒四子戊。居江陰、蘇州、膠山、金鳳等地。

奇一,友聞三子壽。居馬蠡、梅村、揚名、宅仁、新安、景雲、泰泊、溧陽等。

奇二,友龍二子珪。有居內江、大里,有居興寧、武進等地。

奇三,一雷次子璋。居江陰來春鄉、田橋等。

奇四,友諒幼子瑛。至十世無考。

奇五,友直三子季。世居秦塘鄉,爾後雜居各鄉。

三一原泉既配享惠山孝祖廟,又設專祠於隆亭。

隆於無錫

現在的江南華氏宗譜,都以祖孝子華寶而宗三一原泉。即以華寶為一世祖,奉三一原泉為華氏南渡始遷之祖。這樣,華寶為一世祖,那麼華榮則為十八世祖,三一華原泉既為古華氏二十一世,又為今華氏一世祖。

華氏族在無錫曾是錫邑望族之最。《錫金識小錄》卷七記載:無錫“明時有三巨室,鄒、錢、華,言其丁眾之富強也。按前助賑內有四錢,四鄒、七華,其盛可知。此當就成弘以前言之,若正嘉時則推安國、鄒望、華麟祥海月三家矣。”這裡的前後三巨室,前者指成(化)弘(治)以前的丁眾之富強;後者指的正(德)嘉(靖)年間,正是中國東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興起的時期。“識小錄”所說的安、鄒、華三家都是富商巨賈,正是這段時期無錫商業上的突出代表。據考華麟祥是以二百兩紋銀起家,“轉輸播殖,販賣謀利,”即通過經營商業,日益富裕,獲利達百萬兩。曾有民謠稱“安國鄒望華麟祥,日夜金銀用斗量。”明代聞人高攀龍曾對華氏的評介說:“吾邑惟華氏族最大,他族不得望矣,自趙宋來,古墓之存,子孫能世守者,惟華氏;世有素封,科第相望不絕者,惟華氏;牒譜明,子孫析居他郡邑,皆知所根蒂者,惟華氏;其族多敦宗盟,重祭祀,有古世家風。”

盛於盪口

三一原泉府君,靖康間復歸無錫,家梅里之隆亭,族衍以大,遂稱隆亭華氏,四傳為監稅府君,部分徙之堠陽(今坊前一帶),又稱堠陽華氏。

到洪武年間,華氏的十世祖華貞固因避亂,侍奉著父親,攜帶了家眷,從東亭遷居延祥鄉盪口。但東亭依然是華氏家族聚居之地。在盪口華氏來說,東亭依然是華氏家族的故里,比如華氏盪口後裔華察休官回來後,就在東亭建造了一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氣宇軒昂的高門巨宅。

無錫名門望族系列之二:盪口華氏家族淵源考

華氏宗祠修復前

無錫名門望族系列之二:盪口華氏家族淵源考

無錫名門望族系列之二:盪口華氏家族淵源考

華氏宗祠修復後

盪口,相傳為東漢孝子丁蘭故里,其地原名丁舍,在元明以前不甚著稱。因地處鵝肫蕩濱,又名鵝湖。後又因地處湖、蕩之口,故改稱盪口。遷居盪口的一支華族,主要是通四支,故盪口華氏家族也稱通四鵝湖支。

華貞固奉父幼武由東亭輾轉來到盪口後,貞固效祖風率領族人築壩造橋,挖河修渠,營造鐵木作坊,開設飯鋪茶樓。經過幾代相襲的華氏族人勤懇勞動,精心經營,終使這裡的土地盡變膏腴之地。華氏於此發展很杉快很盛,擁有大片土地、高門巨宅,超過了東亭華氏。於是在無錫華氏來說,就有我族“望於錫也,自孝子始;望於隆亭,自三一始;望於盪口,自貞固始”的說法。而盪口華氏,則在華氏宗族中,異軍突起。所以《華氏族譜》曾評雲:當時在無錫諸氏族中,“鹹曰華氏盛;我族鹹曰通四盛;通四鹹曰鵝湖盛。”

到了近代,盪口華氏家族人丁益加繁旺。他們在盪口:建義莊贍族濟困,辦義學廣育人才,發展工商實業,造福鄉梓。這樣,盪口的經濟實力愈強,盪口的人才遍及四海。使原不顯名的盪口鎮也發展成為百業興旺、交通便利的繁華集鎮,有“小蘇州”和“小無錫”美稱的蘇、錫地區重要商埠;也以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名人薈萃、文物眾多,具有豐富獨特歷史文化內涵著稱的江南歷史文化名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