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圓教次位,五悔明圓(一百八十二)

摩訶止觀|圓教次位,五悔明圓(一百八十二)

摩訶止觀|圓教次位,五悔明圓(一百八十二)

摩訶止觀|圓教次位,五悔明圓(一百八十二)

若圓教次位者,於菩薩境中應廣分別。但彼證今修,故須略辨。

若四種三昧修習方便,通如上說,唯法華別約六時五悔,重作方便。今就五悔,明其位相。

先知逆順十心而系緣實相,是第一懺。常懺悔,無不懺時。但心理微密,觀用輕疏,黑惡覆障,卒難開曉;重運身、口,助發意業,使疾相應,更加五悔耳。

摩訶止觀|圓教次位,五悔明圓(一百八十二)

“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佛智遍照,佛慈普攝。我以身、口,投佛足下:願世間眼,證我懺悔!我無始無量,遮佛道罪;無明所偪,不識正真;從三界系,動身、口、意,起十惡罪;三寶、六親,四生、五道,作不饒益事;破發三乘心人,造五、七逆;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應現生後,受諸苦惱。如三世菩薩求佛道時懺悔,我亦如是!傷已昏沈,無智慧眼!發是語時,聲淚具下,至誠真實,五體投地;如樹崩倒,摧折我人,眾惡傾殄,是名“懺悔”。

摩訶止觀|圓教次位,五悔明圓(一百八十二)

“勸請”者,名為祈求。聲聞自度,直懺己罪;菩薩愍眾,故行道,故須勸請。我今知罪,尚不得脫;眾生不知,歷劫流轉。我無力救,請十方佛;佛愍眾生,不簡鉅細,必冀從願。《大論》明請、不請。

請轉法輪,謂:

勸、示、證,令於四諦生眼、智、明、覺,是名“三轉”。有人言:“請說三乘,名三轉。”佛若說法,眾生得涅槃證;設未得者,且令受世間樂。佛若普許,則一切得安;我預一切,罪苦亦除。如遍請雨,我有少田,自沾甘潤。

摩訶止觀|圓教次位,五悔明圓(一百八十二)

請住世者:

夫命隨業得住;變化隨心得住,心止化滅。我今請佛饒益眾生,如大炬火,莫止變化之心,久住安隱,度脫一切,是名“勸請”。

“隨喜”者,名為“慶彼”。佛既三轉法輪,眾生得三世利益,我助彼喜。又,我應勸化,令其生善;其善自生,是故我喜。喜三世眾生福德善、三世三乘無漏善、三世諸佛從初心至入滅,一切諸善,我皆隨喜,亦教他喜。如買、賣香、傍觀,三人同燻;能化、受化及隨喜者,三善均等。

摩訶止觀|圓教次位,五悔明圓(一百八十二)

觀眾生惑,甚可悲傷;觀眾生善,應大恭敬,心常不輕。深知眾生具正、緣、了,即雖未發,會必應生;毒鼓遠近,為要當死,故敬之如佛。何者?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也。此深是隨喜意也。《法華》隨喜法,《大品》隨喜人,人、法互舉耳。

摩訶止觀|圓教次位,五悔明圓(一百八十二)

“迴向”者:回眾善向菩提。一切賢聖功德廣大,我今隨喜,福亦廣大。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正迴向者:斷三界道,滅諸戲論,幹煩惱泥,滅棘刺林,舍除重簷;不取、不念、不見、不得、不分別。能迴向者、所迴向處,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一切法實不生。無已、今、當生;無已、今、當滅。諸法如是,我順諸法,隨喜、迴向,如三世諸佛所知、所見、所許,是名“真實正迴向”,亦名“最上具足大回向”。則不謗佛,無過咎、無所繫、無毒、無失。何但迴向如此,前三後一亦然。《毘婆沙》雲:“罪應如是懺:勸請、隨喜福,迴向於菩提。”

摩訶止觀|圓教次位,五悔明圓(一百八十二)

“發願”者:誓也。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無誓願,如牛無御,不知所趣;願來持行,將至所在。亦名陀羅尼,持善遮惡;如坯得火,堪可盛物。二乘生盡,故不須願;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四弘是總願;“法藏”、《華嚴》所說一一善行、陀羅尼,皆有別願。

今於道場,日夜六時行此懺悔,破大惡業罪;勸請,破謗法罪;隨喜,破嫉妒罪;迴向,破為諸有罪;順空無相願,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譬算校計亦不能說。

摩訶止觀|圓教次位,五悔明圓(一百八十二)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