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新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確要求。近年來,蒲江縣在全省率先實現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全域覆蓋,農民集中居住度提高到45%。新村建設為蒲江打造鄉村振興示範標杆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對標群眾“從追求住有所居向宜人宜居轉變”的“需求升級”,蒲江新村治理仍然面臨群眾主體意識不強、長效機制不健全等短板。2018年3月,蒲江縣啟動實施新村治理專項行動,並作為“全面落實年”首場硬仗,活動開展提升了基層組織戰鬥力、錘鍊了黨員幹部作風、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活動成效響亮回答了新時代“民生之問”。

蒲江:新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青瓦白牆的川西民居、乾淨整潔的小區道路、錯落有致的綠化景觀,車輛停放井然有序,家家戶戶窗明几淨……盛夏時節,漫步壽安鎮大槽新村,你會驚訝,這是農村小區嗎?“如果你提前3個月來,看到的可沒有這樣光鮮。”壽安鎮大槽村支部書記陳建忠笑著說,由於沒有治理經驗,那時小區綠化帶被村民隨意佔用、防護欄樣式五花八門、電瓶車隨處停放……

大漕新村的變化,只是蒲江新村治理成效的縮影。

黨員示範帶頭 新村更清爽更整潔

今年初,蒲江縣在對全縣建成投用的57個新村中調查發現,亂搭亂建、亂堆亂放和私拉亂接等“三亂”現象屢見不鮮,還存在標識標牌不規範、自治物業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

問題是實踐的起點、創新的起點,新村治理從“三亂”整治破題。蒲江堅持縣級部門指導、鄉鎮(街道)主導、村(社區)主責、群眾主體,全縣先後召開壩壩會270多場,懸掛標語150餘幅、發放宣傳資料5500餘份、發送微信短信2.5萬餘條,動員廣大群眾自覺做好“門前三包”和庭院內部環境治理,關心支持新村公共空間環境治理。黨員左成全反覆召開家庭會議,做通家人思想工作,成為五犀新村拆違治亂第一家;西來鎮幸福石橋黨員楊劍茹主動拆除違建防護欄和小雨棚2處,帶著孫女義務參加新村衛生整治……廣大黨員走在前列,帶動群眾整治亂搭亂建、亂堆亂放和私拉亂接共7305處、清除廢棄物1100噸,提升公共綠地8.9萬平方米,恢復公共空間4.3萬平方米。

優化提升服務 新村更便民更溫馨

“新村是打通農村公共服務最後一公里,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平臺”,在蒲江縣社治委負責人眼裡,新村的功能“不簡單”。

新村治理專項行動中,蒲江縣全面實施黨群服務中心去行政化和便民化改造,清除標牌標識2332個、規範786個;按照“6+N”標準規範功能設置,取消行政辦公室,設置便民服務、黨員活動、糾紛調解、圖書閱覽、群眾接待、綜治中心等6個基本功能室;因地制宜設置電商、文化、兒童之家、日間照料等N個特色功能室,全縣建成投用電商服務站67個、金融服務站68個、技物服務站91個、早教中心11個、衛生室117個、文化活動室125個、養老設施79個;統一便民服務室窗口設置,實現群眾辦事“只進一道門,只找一個人”,促進了服務在基層拓展、矛盾在基層化解、民心在基層凝聚。

建立長效機制 新村更美麗更宜人

“572戶業主,已繳物業費548戶,佔96%。”成佳鎮同心家園物管中心主任王君賢感慨道:“住進小區8年了,這還是頭一遭。”

住自己的房子還要交物管費?這曾經是新村業主掛在嘴邊的笑話,如今“權責一致,自己的家園自己管”已成新村業主的共識。

蒲江縣將“一村一策”健全完善“黨建+自治”物業管理服務機制作為新村治理的重點,充分發揮“村規民約”“院落公約”作用,引導新村成立業主委員會,全面推行“雙諾雙評”“組團長”“樓棟長”“社區黨員志願服務”等管理方式。目前,全縣新村業委會覆蓋率達100%、物業費繳納率達90%,湧現出了鐵爐新村入住治理前置、南鋒鑫居小區停車管理市場化、五犀新村物業費標準確定“以支定收”等一批特色經驗,共治共享機制悄然形成。

“我準備再搭個花架,買個根雕茶臺……”站在花團錦簇的陽臺上,住戶楊大姐一臉驕傲:“小區正在評選最美陽臺,我已經報名了,爭取拿到名次!”通過“四好村”“三美示範村”“最美陽臺最美庭院最美小區”等新村治理系列活動的深入開展,優美生活環境、文明生活方式正在成為蒲江廣大新村業主的內生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