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郊這種方言被稱爲「活化石」,竟保留了唐宋時期發音

滬郊這種方言被稱為“活化石”,竟保留了唐宋時期發音

崇明學宮。Xiao_C 攝

【舊時的上海滑稽戲中,拿崇明話說事的段子不少,不少人就此留下了“崇明話土得惹人發笑”的印象。事實上,崇明話的“土”,恰恰是一種很難得的滯古守舊,在崇明方言中有不少語法至今仍和古漢語是一致的,很多表述方式頗為古拙。】

“今朝嗯得哈切,就請嗯切點哈,大家有哈吃哈!”問題一:今天大家到底吃到了啥?問題二:句中兩個“嗯”分別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崇明話,也是被拿出來說得比較多的一個經典崇明話段子,翻譯成普通話是:“今天沒啥吃的,就請你吃點蟹,大家有啥吃啥吧。”崇明話中,“蟹”和“啥”同音,皆發音為“哈”;而句中的兩個“嗯”,前者是“沒有”的意思,後者是“你”的意思。如果能答對上述兩個問題,你的“崇明話功力”實屬相當不錯。

有人覺得崇明話很土、很俗,一些舊時的滑稽戲藝人也喜歡模仿崇明方言來惹人發笑。其實,崇明話的特質不是“土”,而是“古”。崇明方言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妙程度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崇明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與長江北岸江蘇啟東、海門方言和南岸江蘇張家港市常陰沙話接近。在崇明島上,中西部方言和東部方言也有顯著差別。

崇明方言是保存最完好的古漢語方言之一。就拿上面說的“哈”字來說,這在崇明話裡是個疑問詞,表示“什麼”之意。由於和“蟹”的發音一樣,初聽有些怪,導致舊時有些人稱崇明人為“崇明烏小蟹”。事實上,崇明人說的“哈”,是古文裡最常見的疑問代詞“何”——“ha”是“he”的變音。“何人”,崇明話是“ha人”;“何物”,崇明話是“ha物事”;“何處”,崇明話是“ha所在”。再如,古漢語中有用“之”、“是”等字將賓語前置的倒裝句用法,如“唯利是圖”,崇明話中也有類似結構,常用的是用“見”字將賓語前置,比如“我見你恨來咯”意為“我恨你”。

至於把“小孩”稱為“小官”,把“新郎”稱為“新小官”,把“妻子”稱為“娘子”,把“自己”稱為“吾”,把“他”或“她”稱為“伊”,把“臉盆”稱為“面鑼”,把“穿衣服”稱為“著衣裳”,把“小女孩”稱為“小娘”,更是有一股古樸之感撲面而來。

崇明方言為什麼能夠長久地保留著古漢語的基本特徵?據學者研究,這和崇明島的地理位置有關。當吳語的源頭地帶不斷被南、北方的語言改造、同化時,崇明島上的吳人吳語因為崇明島四面環水,被完美地保存下來了。古時交通不便,島外人員不可能大量湧入,異地方言很難滲透進本地方言,所以沒有受到北方方言特別是江淮方言的影響。崇明島歷代沒有社會、經濟的劇烈動盪,很少受到戰亂和災荒的威脅,這也有利於方音俚語的世代傳承。

滬郊這種方言被稱為“活化石”,竟保留了唐宋時期發音

崇明老灶臺。Xiao_C 攝

仔細品味崇明話,其中不少表述有著明顯的地方特點。崇明是糧棉之鄉,棉花盛開時像花的海洋,在崇明下地幹活就像下花海一樣。所以,崇明人把“種地”說成是“種花地”,一字之差,詩意頓生。崇明人勤勞,下地勞動把一頓中飯處理得十分簡便,所以乾脆把“中飯”說成是“點心”。崇明人把“勤儉節約”說成“做人家”,一個“做”字,就將崇明人勤儉持家的細緻和精巧傳神地描述了出來。

崇明話還非常生動。如把“跑得很快”說成“跳出來跑”,把“閃電”說成“忽閃”,把“心計”比作“花頭巾”,將事情“沒有進展”描繪成“蟹沫無聲”,把“打嗝”過程刻畫成“打急勾”,把“游泳”說成“汰冷水浴”。

崇明方言這些特點,和崇明島獨特的風土人情有關。崇明島已有1300多年曆史,居民主要是來自江南地區的移民,也有部分因為戰亂從北方遷移而來的移民,崇明島被江海包圍,交通不便,人們出入困難,語言體系不易受到外部方言影響,所以比較封閉保守。崇明方言的聲韻調系統,在上海地區最為複雜,保留了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8個調類,這在全國範圍內也是不多的。崇明方言屬吳語,是吳語北部邊界地區比較穩定、很有特點的一種方言,與上海市及其他郊縣方言有較大區別,和啟東、海門話基本相同。相較於上海話,崇明方言保留較多的古濁塞擦音。在上海話中,“陳”=“神”,“除”=“時”,“住”=“自”,崇明話則並非如此。

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崇明島先人逐漸積累了許多為人處世、生產生活以及自然規律等方面的經驗。為便於流傳,逐漸形成許多具有方言色彩和地方特點的諺語、俗語、歇後語。早在清雍正五年的《崇明縣誌》中,就已有關於崇明諺語的記載。這些崇明話言簡意賅、活潑風趣又發人深省,是崇明人對自然或者社會現象的認識的結晶,也是人們總結的經驗教訓和道德規範,代代相傳至今。

比如【氣象諺語】

滬郊這種方言被稱為“活化石”,竟保留了唐宋時期發音

江邊日落。Xiao_C 攝

處暑白露節,夜涼白天熱。

白露東風,十個鈴子九個膿;白露西風,十個鈴子九個空。

雌秋雄白露,白米鋪街路;雄秋雌白露,荒一路,熟一路。

白露身勿露,寒露頭勿露。

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

比如【農時諺語】

滬郊這種方言被稱為“活化石”,竟保留了唐宋時期發音

崇明麥田。來自網絡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飛,堆草堆。

人怕老來窮,稻怕寒露風。

插秧賽趕考,收麥如拾寶。

好種出好苗,好葫蘆結好瓢。

雨過種豆晴種棉,種菜最好連陰天。

比如【生活諺語】

一隻雞蛋吃勿飽,一身臭名背到老。

鵝吃礱糠鴨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

宅前蘆穄到梢甜,宅後楝樹著根苦。

灶肚勿嫌柴蠢,兒女勿嫌娘蠢。

稻多軋得出米,人多軋得出理。

不過,隨著普通話的普及,能說一口流利崇明話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在日常生活中能靈活應用崇明諺語、俗語、歇後語的年輕人更是鳳毛麟角。崇明方言也是崇明文化的一部分,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目前崇明諺語、俗語、歇後語已入選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崇明縣文化館還在2014年9月出版了《崇明諺語俗語歇後語》一書,比較系統地蒐集了崇明的諺語、俗語、歇後語。“目前,我們已經成立了崇明諺語、俗語、歇後語傳承保護工作小組,在社區學校廣泛舉辦相關專題講座。今後,我們將組織專業人員廣泛蒐集相關材料,並對崇明方言做系統整理,完成相關項目建檔工作,更好地傳承和延續崇明的方言文化。”崇明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說。


【崇明話小測試】

1、“合撲拉”是一個什麼樣的姿勢?

a,四腳朝天

b,向前傾倒

c,向旁邊傾倒

d,蹲著

2、夏天到了,小明對小紅說:“我們去捉‘洋三帕’和‘亞似大’吧!”,其中的“洋三帕”和“亞似大”分別指哪兩種動物?

a,蝴蝶和蜻蜓

b,蟬和蜻蜓

c,蝴蝶和蟬

d,以上皆不對

3、崇明話中的“辣溝波”和“歌叟”是指?

a,游泳和船

b,辣椒和臭蟲

c,小河和老人

d,蛤蟆和壁虎

4、崇明話中,“小尖”是指何物?

a.剪刀

b.魚槍

c.鐮刀

d.筷子

5、“七覓頭”崇明話意為:

a.吃饅頭

b.膝蓋

c. 學開車

d.掏耳朵

6、一個人說了這段話歡迎客人:“今朝你來,吾開心來!屋裡嗯得哈吃,有哈吃哈好了,請你吃點哈!”請問他要用什麼招待客人?

a.蝦

b.羊肉

c.黃金瓜

d.蟹

7、崇明話中,“芥五六欠”是什麼意思?

a.崇明特有的一種醬料

b.計量方式

c.不情願

d.稀少

8、“奧去我宜”是指:

a.哎喲我去

b.奧妙無窮

c.別談了

d.適合我的東西

9、“羊面牛”是指:

a.像羊一樣的牛

b.天牛,一種昆蟲

c.一種山羊

d.一種崇明特色的小吃,把麵粉和牛羊肉一起油炸

10、“索落”是指:

a.動作快

b.不新

c.一種遊戲

d.不值錢

答案:bcdcb dccb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