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这种方言被称为“活化石”,竟保留了唐宋时期发音

沪郊这种方言被称为“活化石”,竟保留了唐宋时期发音

崇明学宫。Xiao_C 摄

【旧时的上海滑稽戏中,拿崇明话说事的段子不少,不少人就此留下了“崇明话土得惹人发笑”的印象。事实上,崇明话的“土”,恰恰是一种很难得的滞古守旧,在崇明方言中有不少语法至今仍和古汉语是一致的,很多表述方式颇为古拙。】

“今朝嗯得哈切,就请嗯切点哈,大家有哈吃哈!”问题一:今天大家到底吃到了啥?问题二:句中两个“嗯”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崇明话,也是被拿出来说得比较多的一个经典崇明话段子,翻译成普通话是:“今天没啥吃的,就请你吃点蟹,大家有啥吃啥吧。”崇明话中,“蟹”和“啥”同音,皆发音为“哈”;而句中的两个“嗯”,前者是“没有”的意思,后者是“你”的意思。如果能答对上述两个问题,你的“崇明话功力”实属相当不错。

有人觉得崇明话很土、很俗,一些旧时的滑稽戏艺人也喜欢模仿崇明方言来惹人发笑。其实,崇明话的特质不是“土”,而是“古”。崇明方言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妙程度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崇明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与长江北岸江苏启东、海门方言和南岸江苏张家港市常阴沙话接近。在崇明岛上,中西部方言和东部方言也有显著差别。

崇明方言是保存最完好的古汉语方言之一。就拿上面说的“哈”字来说,这在崇明话里是个疑问词,表示“什么”之意。由于和“蟹”的发音一样,初听有些怪,导致旧时有些人称崇明人为“崇明乌小蟹”。事实上,崇明人说的“哈”,是古文里最常见的疑问代词“何”——“ha”是“he”的变音。“何人”,崇明话是“ha人”;“何物”,崇明话是“ha物事”;“何处”,崇明话是“ha所在”。再如,古汉语中有用“之”、“是”等字将宾语前置的倒装句用法,如“唯利是图”,崇明话中也有类似结构,常用的是用“见”字将宾语前置,比如“我见你恨来咯”意为“我恨你”。

至于把“小孩”称为“小官”,把“新郎”称为“新小官”,把“妻子”称为“娘子”,把“自己”称为“吾”,把“他”或“她”称为“伊”,把“脸盆”称为“面锣”,把“穿衣服”称为“着衣裳”,把“小女孩”称为“小娘”,更是有一股古朴之感扑面而来。

崇明方言为什么能够长久地保留着古汉语的基本特征?据学者研究,这和崇明岛的地理位置有关。当吴语的源头地带不断被南、北方的语言改造、同化时,崇明岛上的吴人吴语因为崇明岛四面环水,被完美地保存下来了。古时交通不便,岛外人员不可能大量涌入,异地方言很难渗透进本地方言,所以没有受到北方方言特别是江淮方言的影响。崇明岛历代没有社会、经济的剧烈动荡,很少受到战乱和灾荒的威胁,这也有利于方音俚语的世代传承。

沪郊这种方言被称为“活化石”,竟保留了唐宋时期发音

崇明老灶台。Xiao_C 摄

仔细品味崇明话,其中不少表述有着明显的地方特点。崇明是粮棉之乡,棉花盛开时像花的海洋,在崇明下地干活就像下花海一样。所以,崇明人把“种地”说成是“种花地”,一字之差,诗意顿生。崇明人勤劳,下地劳动把一顿中饭处理得十分简便,所以干脆把“中饭”说成是“点心”。崇明人把“勤俭节约”说成“做人家”,一个“做”字,就将崇明人勤俭持家的细致和精巧传神地描述了出来。

崇明话还非常生动。如把“跑得很快”说成“跳出来跑”,把“闪电”说成“忽闪”,把“心计”比作“花头巾”,将事情“没有进展”描绘成“蟹沫无声”,把“打嗝”过程刻画成“打急勾”,把“游泳”说成“汰冷水浴”。

崇明方言这些特点,和崇明岛独特的风土人情有关。崇明岛已有1300多年历史,居民主要是来自江南地区的移民,也有部分因为战乱从北方迁移而来的移民,崇明岛被江海包围,交通不便,人们出入困难,语言体系不易受到外部方言影响,所以比较封闭保守。崇明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在上海地区最为复杂,保留了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8个调类,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不多的。崇明方言属吴语,是吴语北部边界地区比较稳定、很有特点的一种方言,与上海市及其他郊县方言有较大区别,和启东、海门话基本相同。相较于上海话,崇明方言保留较多的古浊塞擦音。在上海话中,“陈”=“神”,“除”=“时”,“住”=“自”,崇明话则并非如此。

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崇明岛先人逐渐积累了许多为人处世、生产生活以及自然规律等方面的经验。为便于流传,逐渐形成许多具有方言色彩和地方特点的谚语、俗语、歇后语。早在清雍正五年的《崇明县志》中,就已有关于崇明谚语的记载。这些崇明话言简意赅、活泼风趣又发人深省,是崇明人对自然或者社会现象的认识的结晶,也是人们总结的经验教训和道德规范,代代相传至今。

比如【气象谚语】

沪郊这种方言被称为“活化石”,竟保留了唐宋时期发音

江边日落。Xiao_C 摄

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

白露东风,十个铃子九个脓;白露西风,十个铃子九个空。

雌秋雄白露,白米铺街路;雄秋雌白露,荒一路,熟一路。

白露身勿露,寒露头勿露。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比如【农时谚语】

沪郊这种方言被称为“活化石”,竟保留了唐宋时期发音

崇明麦田。来自网络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插秧赛赶考,收麦如拾宝。

好种出好苗,好葫芦结好瓢。

雨过种豆晴种棉,种菜最好连阴天。

比如【生活谚语】

一只鸡蛋吃勿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鹅吃砻糠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

宅前芦穄到梢甜,宅后楝树着根苦。

灶肚勿嫌柴蠢,儿女勿嫌娘蠢。

稻多轧得出米,人多轧得出理。

不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能说一口流利崇明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应用崇明谚语、俗语、歇后语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崇明方言也是崇明文化的一部分,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目前崇明谚语、俗语、歇后语已入选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崇明县文化馆还在2014年9月出版了《崇明谚语俗语歇后语》一书,比较系统地搜集了崇明的谚语、俗语、歇后语。“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崇明谚语、俗语、歇后语传承保护工作小组,在社区学校广泛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今后,我们将组织专业人员广泛搜集相关材料,并对崇明方言做系统整理,完成相关项目建档工作,更好地传承和延续崇明的方言文化。”崇明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


【崇明话小测试】

1、“合扑拉”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

a,四脚朝天

b,向前倾倒

c,向旁边倾倒

d,蹲着

2、夏天到了,小明对小红说:“我们去捉‘洋三帕’和‘亚似大’吧!”,其中的“洋三帕”和“亚似大”分别指哪两种动物?

a,蝴蝶和蜻蜓

b,蝉和蜻蜓

c,蝴蝶和蝉

d,以上皆不对

3、崇明话中的“辣沟波”和“歌叟”是指?

a,游泳和船

b,辣椒和臭虫

c,小河和老人

d,蛤蟆和壁虎

4、崇明话中,“小尖”是指何物?

a.剪刀

b.鱼枪

c.镰刀

d.筷子

5、“七觅头”崇明话意为:

a.吃馒头

b.膝盖

c. 学开车

d.掏耳朵

6、一个人说了这段话欢迎客人:“今朝你来,吾开心来!屋里嗯得哈吃,有哈吃哈好了,请你吃点哈!”请问他要用什么招待客人?

a.虾

b.羊肉

c.黄金瓜

d.蟹

7、崇明话中,“芥五六欠”是什么意思?

a.崇明特有的一种酱料

b.计量方式

c.不情愿

d.稀少

8、“奥去我宜”是指:

a.哎哟我去

b.奥妙无穷

c.别谈了

d.适合我的东西

9、“羊面牛”是指:

a.像羊一样的牛

b.天牛,一种昆虫

c.一种山羊

d.一种崇明特色的小吃,把面粉和牛羊肉一起油炸

10、“索落”是指:

a.动作快

b.不新

c.一种游戏

d.不值钱

答案:bcdcb dccb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