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外無物」?

飛龍在天9783


“心外無物”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提出的命題,也是中國哲學中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命題之一。

很多人認為,物就是指物體、物質。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如果物指物體,那“心外無物”就是說人心之外沒有物質存在,這不是說胡話嗎?顯然王陽明並沒有這麼糊塗。

事實上王陽明說的物,和人們在日常中說的物並不相同。王陽明對於物有明確的解釋: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意在於孝親,則孝親就是一物,意在於忠君,忠君就是一物。

所以王陽明心學中的“物”,就是“意之所在”,翻譯成白話就是“人意識的對象”。你此刻的意識觀照在什麼對象上,那一對象就是物。


如果理解了物的含義,我們就可以明白“南山花樹”的故事是什麼意思了。

有一天,王陽明的朋友指著南山中一棵開花的樹問王陽明:“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也就是說,你沒看那花時,你是你,花是花,兩不相干,花對你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成為你的對象。

只有當你看到那花時,花才進入了你的心中,成為你的意識的對象。從此花便在你的世界中佔據了一個角落,你的世界有了花,花的世界有了你。


王陽明把物解釋為意識的對象,主要還是為了闡釋自己的“格物”學說。

朱熹將格物解釋為研究客觀事物。但是王陽明認為,朱熹的解釋是錯誤的,“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意之所在”,因此格物的意思是:當你的意識在一件事情上時,你就堂堂正正地做那件事,讓它符合你心中的良知。



夢露居士


這個很簡單的,一個人的心就是一個小宇宙。你的內心裝著什麼,你的世界就是什麼。世界萬事萬物,只有入心入髓的東西,你才會銘記於你心。你如果心中無物,萬物皆是無形之幻化。

“心無外物”也代表一個人的思想。你心裡裝著魔你看到的便是魔,你心裡裝著佛你看到的便是佛。你心裡裝著快樂,那麼痛苦便無處遁形;而你心裡只有痛苦,那麼快樂也無門而入。

萬物在你心中都是幻化,你的心便是你的小宇宙,你心裡裝著的便是你的所有,在你的內心世界只有心宇的存在。你心中裝不下的東西對你來說都是虛無,只有你心中之宇才是真實的存在,但它會隨時幻化成無形。因為人的情志變遷之時,你情遷之處便是你心之所在,也是你的心宇。


菲兒


主體存在才是萬物意義的支點!

“心外無物”是陸王心學的觀點。

首先要理解“心即理”。

儒家孟子有重視“心”的傳統,孟子的四心之說“惻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四心是孟子人性善的根源。



陸九淵接過孟子的思路,提出同心同理說,他認為人的本心是相同的,都是同一個理。

“心,只是一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一聖賢,其心亦只如此”。

每個人的心都具有的普遍性,成為一個充塞宇宙的永恆之心。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理不在心外,與心是現實同一的。

其次,又“心即理”出發,把心本論貫徹到底,提出了“心外無物”的命題。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陸九淵把宇宙存在的價值納入到“吾心”之中,

萬事萬物之理皆具於人心之中,萬事萬物的存在狀態皆是由人心所關照,萬事萬物存在的意義也是由人心論斷。

《傳習錄》“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所謂“心外無物”不是說具體的客觀事物只存在人的心中,而是它們被人觀照時,被人看時,才會“一時明白起來”,才會顯示存在的狀態和意義。心是生髮意義的源泉,不返身內求,外在世界儘管還在那裡,但毫無意義可言。

這裡的“心”不是一團血肉,而是指人的內在意識,人的知覺靈明。人的心(靈明)是與天地萬物同體的。



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

沒有我的心,就沒有價值判斷和存在的意義。另一方面,我的心,我的靈明只有在與天地萬物感應時,才會呈現出來。


我是一個小書蟲


額,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呢。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心”為何物?心學中的“心”和佛家的“心”並不是同一個心,是有所區別的。

一個是通過“格物”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良知,一個是通過“觀自在”照出來的自性。兩者差之毫釐,誤之千里。沒辦法言語描述出來,只能在你自己的內心上去體悟。

當你的良知顯現出來後,你自然而然就知道什麼是“心外無物”。


塵谷行知


所謂心外無物。可以這樣去理解。作為一個人,你只能用人的心智去理解和知覺事物。那麼,一切所謂的物,都是依於人這個東西而呈現,也因此而被人所感知。如果有某種東西根本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跟人發生這種關係,那麼對人來說,這個物就相當於無,甚至人根本就不能夠知道這種無。而人之所以能和“物”有聯繫,是因為此物從根本上就和“心”是同源的。因此才有所謂“心外無物”。


易家之言解夢技術


這問題好難!一時找不著北之感,嗯,心的外面,即客觀一切存在吧,而且,是禪文化裡的名詞吧,再者,心,易被什麼所累?名,利罷了,反觀自己,我也看不透,不知,寺院裡修行的高人,怎麼看待——如也存在的職務職別之分?先看淡,然後放下,對了,還有,恩與怨,愛與情,塵世中人,又怎能“心外無物”,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