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軍進犯,他卻命大軍連退90里,最後居然大敗敵軍

古人打仗特別講究士氣,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主體還是人,擁有鋒利的兵器是一個關鍵,而士兵的勇氣和鬥志則是另外一個極為關鍵的所在。換一句話說,如果在戰場上士氣低落,那麼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

敵軍進犯,他卻命大軍連退90裡,最後居然大敗敵軍

古戰場上,撤退一般意味著戰爭形勢上的不利,不得已而撤退之。而如果平白無故地撤退,則很可能會使得敵軍的士氣旺盛,而己方則會因此而失去一些士氣,甚至影響整個戰爭的局勢。

在春秋時期,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案例,戰爭的雙方分別是晉國和楚國。當時的楚國派出了大軍進攻晉軍,晉軍和楚軍對峙後不久便後撤了90里路程,撤到了當時的城濮地區。這讓當時很多人都不解,就這樣白白地讓出瞭如此一大片陣地給楚軍,相信很多晉國士兵也不是很服氣。

敵軍進犯,他卻命大軍連退90裡,最後居然大敗敵軍

其實事情還要從很久之前說起,晉文公重耳早年逃難到出國,楚成王對他禮遇有加,於是就想要調侃一下他:你看我對你這麼好,你以後要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立即回答道:倘若以後楚晉兵戎相向,晉國一定會先主動退讓90裡地。

於是便在晉楚大戰之前上演了這麼戲劇性的一幕。當時的楚軍統帥是一個叫做子玉的將軍,這人居功自傲,仗著打過幾場勝仗,而且當時的楚軍兵力方面的優勢遠大於晉軍,所以根本沒把晉國放在眼裡。

敵軍進犯,他卻命大軍連退90裡,最後居然大敗敵軍

子玉見晉軍還沒開打就主動撤退這麼遠,以為晉軍怯懦,又加之求勝心切,他立即命令全軍追擊了上去。其實當時晉軍撤退除了兌現重耳當年的諾言之外,還有更加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當時的晉軍實力的確是不如楚軍的,後撤可以暫時避開楚軍的鋒芒,尋找楚軍的破綻再加以擊破。

事實證明,晉文公的決策是正確的,楚軍深入後便中了晉軍的圈套,晉軍抓住時機突襲楚軍孱弱的左右兩翼陣型,而對於楚軍的中軍主力則採取了避讓的決策,讓楚軍撲了個空,而且左右兩翼損失慘重。

敵軍進犯,他卻命大軍連退90裡,最後居然大敗敵軍

子玉見到這種情況心裡自知不妙,於是便想要收攏陣型以免潰敗,但是為時已晚,晉軍已經將亂成一鍋粥的楚軍分割包圍,正在逐一突破,子玉知道自己兵敗再不能避免,於是選擇了自殺。

軍事上主動退讓,有時並不是示弱,就像重耳在這場戰役中所做出的的決策一樣,退讓既兌現了當初的承諾,又避開了楚軍的鋒芒,可以說一舉兩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