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符當武器,這個年輕人八十三年前乾的這件事,至今激勵著中國人

“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莊然而宏志士之氣,毅然而同趣於共同之鵠的。”

——郭沫若

這首被郭沫若盛讚的歌曲,

每一箇中國人都無比熟悉。

用音符當武器,這個年輕人八十三年前乾的這件事,至今激勵著中國人

只要旋律一響起,

不管你身在世界的哪個位置,

只要你是中華兒女中的一員,

都會立刻筆直站立、肅然起敬!

這就是,

雄壯激昂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魅力。

用音符當武器,這個年輕人八十三年前乾的這件事,至今激勵著中國人

義勇軍進行曲詞譜 (新華社發)

但是,

對於這首全國人民都會唱的歌,

很多人卻不知道,

國歌的作曲者聶耳,

譜曲時年僅23歲。

而他的生命也永遠定格在23歲!

1935年7月17日,

聶耳在日本意外溺水身亡。

今天,

我們一起緬懷、致敬,

這位人民音樂家——聶耳!

聶耳並非他的原名,

他的原名叫聶守信。

由於他的耳朵異常敏銳,

特別是在音樂上,

時間一長,

大家都叫他“耳朵”。

後來,他也就直接改名叫聶耳。

用音符當武器,這個年輕人八十三年前乾的這件事,至今激勵著中國人

貧窮動盪不安的生活

造就人民音樂家!

1912年,聶耳出生在雲南,

四歲喪父,家庭貧困,

由母親艱辛拉扯長大。

拮据的生活,

沒有讓他放棄對音樂的熱愛,

他抓住一切能學習音樂的機會。

拮据的生活,

致使他輾轉於昆明的各個學校。

動盪的社會,

致使他週轉各地尋求反抗的機會。

然而,

就是這種貧窮、動盪不安的生活,

給了他,深入瞭解勞苦大眾的機會。

正是這種經歷,

讓他看到了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

讓他看到了壓在他們背上的“三座大山”,

他要鬥爭:

他參加進步學生活動;

在街頭演出宣傳抗日救亡;

永遠走在鬥爭的最前線;

在白色恐怖最險惡的時候,加入中國共產黨;

……

聶耳常常混跡於,

充滿汗臭的工人、車伕、流氓群體中,

在這些真刀實槍的幹仗聲、吼聲裡,

他聽到了,

他們生命的掙扎;

他們向敵人進攻的衝鋒號。

用音符當武器,這個年輕人八十三年前乾的這件事,至今激勵著中國人

這一切讓他明白自己的音樂使命,

是為受壓迫的群眾吶喊,

是為平等自由吶喊,

為受難的民族怒吼,

而不是要創作那些為少數人服務的“陽春白雪”。

他的作品:

《鐵蹄下的歌女》

《賣報歌》

《畢業歌》

《開礦歌》

……

無一不是為人民而歌,為民族而歌!

無一不充滿對人民的愛,對敵人的憤怒!

不朽名曲:《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詞者田漢,

創作了電影《風雲兒女》的故事梗概,

還有電影主題歌的歌詞,

就被國民黨給逮捕入獄。

用音符當武器,這個年輕人八十三年前乾的這件事,至今激勵著中國人

聶耳聽說這件事後,

親自找到電影《風雲兒女》的編劇夏衍,

說作曲交給他,他來幹。

而他當時為了躲避國民黨的追捕,

正被安排前往日本避避風頭,

這首曲子依是在日本創作的,

完成後把手稿《進行曲》寄回。

後來,

片方從電影故事出發在前面加了“義勇軍”!

他的原型就是: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全國第一支抗日義勇軍——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

電影《風雲兒女》公映之後,

主題歌激昂的歌聲隨之響徹祖國大地,

甚至傳唱海外。

1940年,

美國黑人歌手保羅·羅伯遜唱響《義勇軍進行曲》,

他把這首歌叫《起來》。

1944年,

馬來西亞的抗日隊伍,

將《義勇軍進行曲》的部分歌詞借用、修改,

作為他們抗日遊擊隊隊歌。

用音符當武器,這個年輕人八十三年前乾的這件事,至今激勵著中國人

《風雲兒女》海報

而這首熱血激昂的歌,

也成為了我們的國歌。

1949年,《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國歌。

1978年,當時有人提議為國歌重新填詞,國歌有了新的版本。

1982年,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被寫進憲法。

天妒英才:《義勇軍進行曲》成他最後作品!

聶耳在寄回《義勇軍進行曲》手稿,

幾個月後,

這位音樂天才,

在日本不幸溺水身亡。

這也成了他最後的作品。

聶耳是公認的音樂天才,

因為他從未步入過專業的音樂院校學習。

聶耳的一生是短暫的,

但他的人生價值卻是無限的。

正如郭沫若為他題的字

“中國革命之號角,

人民解放之鼙鼓也”。

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了,

他就像一支戰鬥的號角,

鼓舞每一位中華兒女,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

我們要憤起反抗侵略,

我們要將侵略者趕出國門!

到了新時代,

國歌作為國之靈魂,

依然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前進!前進!進!”


用音符當武器,這個年輕人八十三年前乾的這件事,至今激勵著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