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減稅促進經濟增長,財政收入也不會減少

2018年6月29日,特朗普表示,希望進行進一步稅改。

這一輪稅改預計在10月或更早公佈方案,考慮將企業稅從21%降至20%。

可是美國今年初不是已經減過一輪稅了麼?在2018年1月開始實施的第一輪減稅計劃中,企業所得稅稅率從15%至35%的累進稅率降至21%的單一稅率,個人所得稅稅率的七檔稅率也從原來的10%、15%、25%、28%、33%、35%、39.6%調整至10%、12%、22%、24%、32%、35%、37%。

按照某些慣常的擔憂,會為美國杞人憂天,減了稅,政府財政收入可怎麼辦啊?政府豈不是沒錢了?這個特朗普怎麼還敢繼續減稅呢?

在有些人看來,給自己切得越多,分得的蛋糕越大。殊不知,還有一種方法則是把蛋糕做大,到時候切得比例小一些,也能切到更大的蛋糕。

美國現在的思路,就是做大蛋糕。

特朗普上任後做大蛋糕

奧巴馬當選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從金融危機中復甦。在他執政的兩個任期內,美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為1.5% 。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每年平均GDP增長率為2.1%。

美國經濟從泥潭裡爬出來了,但是增長還不強勁。

特朗普當選後,美國經濟增長率進一步提高,2017年增長率達到了2.27%。

特朗普減稅促進經濟增長,財政收入也不會減少

顯然,這種增長率還不能滿足他的期望,於是他開啟了減稅。

根據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的說法,特朗普的減稅法案將使長期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十年內增長3%多一點,每年多增長0.3%。

為什麼減稅能促進經濟增長呢?其實這很好理解。

企業所得稅稅率降下來了,企業手裡有錢了,就會擴大投資和再生產。個人所得稅減輕了,受益的是廣大的工薪階層,他們有了錢就會去消費。生產端和消費端都有了錢,經濟就活躍起來了。

而且減稅讓效率較低的公共部門通過稅收拿到的財富份額少了,更多份額的財富進入了高效的私營部門,從而提高生產率。

做大蛋糕後財政收入才會增長

那麼看到這裡有人會問了:既然公共部門通過稅收拿到的財富份額少了,這不就意味著財政收入就會減少嗎?

很多人的思路只是一條直線,簡單地認為稅率高了,財政收入才能高,稅率低了,財政收入當然也就低了。

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1974年,美國經濟學家拉弗和一些媒體朋友參加了一次晚宴。由於他反對當時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的加稅政策,他隨手在餐巾紙上畫了一道曲線說明隨著稅率降低,是可以做到在一定範圍內增長財政收入的,反而是稅率增長會造成財政收入降低——竭澤而漁,往往無魚。他認為這一思想是來源於14世紀的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和20世紀經濟學家凱恩斯。

特朗普減稅促進經濟增長,財政收入也不會減少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很難推算這條曲線什麼時候能達到最大值,畢竟除了稅率之外,經濟的景氣程度還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但是,從歷史上的減稅以及造成的影響來看,經濟增長往往是稅收收入的主要驅動力,只要經濟增長了,稅收收入就會隨之水漲船高,哪怕稅率降低也沒關係,而降低稅率恰恰能夠促進經濟增長。

歷史上的減稅也取得了好效果

與很多人所認為的不同,無論稅率怎麼改變,美國稅收收入佔GDP的比重其實變化並不大。

特朗普減稅促進經濟增長,財政收入也不會減少

從1965年到2016年的半個世紀裡,美國進行了多次稅改,但是稅收收入佔GDP的百分比一直在23%-28%之間波動。

而且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最高的個人所得稅稅率保持在70%,但稅收收入佔GDP比率仍然會低至24%以下。等等,為什麼稅率高,稅收收入佔GDP比率還相對低了?

這可能是由於需繳納較高個人所得稅稅率的那一批人都是富人,它們有更多避稅方法,在高稅率的時候繳稅積極性不足。

這一觀點在里根減稅的事後得到了印證。1981年,里根頒佈了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減稅法案,減稅總金額高達GDP的2.89%,其中最高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從70%減到50%。

按理說,對富人的個人所得稅稅率降低了,從他們那裡收到的稅就該減少了吧?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來自於收入前10%人群的稅收佔比由1981年的48%上升至1988年的52%。收入前1%人群的稅收佔比上升更加明顯,由1981年的17.6%上升至1988年的27.5%。

而稅收收入佔GDP的百分比在里根執政的八年裡仍然是在24%-26%之間波動,沒有明顯的下跌或上漲。

稅收收入佔GDP比例沒有太多變化,但是GDP在里根執政期間增長迅猛,多年GDP增長率在4%以上,最高年份高達7.3%。

稅收收入佔GDP的百分比變化不大,但GDP迅速增長,最終結果還是財政收入水漲船高。

中國經濟恢復高增長需要減稅

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減緩,有一組數據很讓人揪心。

特朗普減稅促進經濟增長,財政收入也不會減少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減緩的態勢今年開始之後就一直延續。

為什麼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越來越難以為繼?這是因為企業現在負擔重,越來越不願意投資了。

其中稅負是很大的一部分。中國企業所得稅率一般為25%,而美國經稅改後企業所得稅率為21%;更何況中國企業還要負擔16%或10%的增值稅,即便不賺錢也要繳納,等於虧錢後還有更重的負擔。除了稅收,還有各種行政性收費,更是雪上加霜。

另外,由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委託進行的《2015年全國企業負擔調查評價報告》顯示,“職工工資總額快速攀升是企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

對於刺激中國經濟增長,特朗普已經指出了一條很好的道路,那就是減稅。現在收上去的很多稅收,又轉化成各種效率低下部門的補貼,難以變成高效投資,還會成為貿易戰中別國的口實。這種補貼多數集中於國企,很多用於補貼落後產能,效率低下,外國也藉此攻擊中國在市場競爭中不公平,有違WTO的原則。

那麼,如果為企業減稅,砍掉這部分補貼支出,等於把原本收上去的錢還給企業,由企業來自行決定投資方向,效率更高。

所以目前針對中國經濟的種種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減稅。其好處有:

1. 減稅能夠減輕企業負擔,增加民眾收入,使經濟更為活躍;

2. 減稅能夠促進高效投資;

3. 減稅並取消政府補貼,能夠減少對落後產能的過度投資,有效去產能;

4. 減稅充分降低企業負擔,有助於企業去槓桿。

如果減稅能夠得到切實落實,中國經濟恢復健康的日子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