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用什麼當老大

八百里水泊梁山,一百單八位英雄好漢。為什麼座頭把交椅的是又黑又矮的宋江?論武藝,他比不上林沖、武松、魯智深等人。論文采,他比不上會寫蘇、黃、米、蔡四家字體的“聖手書生”蕭讓。論計謀,他比不上“智多星”吳用、“神機軍師”朱武。就算是按上一任“老大”晁蓋的臨終遺願,也應該是由活捉了替他報仇的盧俊義接任。按理說是如何也論不到宋江,他又黑又矮、武藝稀鬆,可是梁山上的英雄就服他一個!對他不僅言聽計從,而且就算是後來對他的招安政策心存不滿,也沒有棄他而去。還是依然跟著他南征北代、出生入死。甚至斷臂出家、毒酒穿腸、馬革裹屍也沒有人對他心懷怨恨。這是為什麼?宋江從哪裡來這般的影響力?

“宋江”品牌的影響力

我們比較一下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這三部小說,雖非同一個人寫出,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書中統率群雄的幾位老大——宋江、劉備、唐僧,都屬於一般人,看起來也不像是英雄。這不像是巧合,就連《史記》中的楚漢爭霸,“力撥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最後也確實不“市井流氓”出身的劉邦的對手。在武功、兵力等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卻依然把天下“讓”給了劉邦。看來,成功的確不是靠武功和權謀那麼簡單。

宋江之所以能座第一把交椅,我想靠的就是他的影響力。想當年還在山東鄆城做押司的時候。他就聲名在外。提起及時雨宋公明,江湖豪傑就盡人皆知。因為影響力,他在江州問斬時,許多英雄就自發前去劫法場。這就是影響力的威力。影響力是不同於權力的一種控制力。儘管他不是強制性的,但是他用潛意識的方法來改變人們的行為。

所以晁蓋一死,吳用、林沖等人便不管什麼遺囑不遺囑,全都跑來找宋江:“請哥哥為山寨之主”。他們的理由有2條。一是“四海之內,皆聞哥哥大名”;二是“若哥哥不坐時,誰人敢當此位”。其實,還應該加上一條,那就是自從宋江上山以來,梁山的事務,實際上一直是宋江在主持,晁蓋不過只是名義上的寨主。因此,晁蓋死後,由宋江繼位,不但天經地義,而且大得人心。

太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強權代替公理。但是強權的背後,人們表面上是認同或讚許。就像是公司老闆,總是強迫員工去執行命令。但是時間一長,僱員就只有一種反應——離職、抱怨。因為當一方強迫另一方做事的時候,他們之間的信任關係就毀了。而今天,所有企業家都羨慕王石。是因為他毫不擔心的將自己手中的權力,下放給自己培養起來的職業經理人。而與此同時,王石不論是去拍廣告、寫書、攀珠峰。他的做法都使他得到了更大的權力——影響力!

宋江如何打造自己的人脈資源:

和許多人未成功時一樣,宋江在開一始的時候,也沒有足夠的人脈關係。但是他與同在衙門當差的雷橫和朱仝不同的地方在於,他沒有隻顧著花天酒地。而是選擇了去結交江湖人士。並在江湖人心中,去打造自己孝和義的品牌,第一個綽號是因為仗義疏財,他綽號“及時雨”,雖然說梁山好漢中“仗義疏財”的不止有宋江,而要是較真說每個好漢都“仗義疏財”,柴進是大周皇帝嫡孫,財力也不是宋江一個刀筆小吏能比。所以好名聲更像是一個綜合體,是幾方面的好名聲疊加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好名聲的“品牌”,宋江深諳此道。於是另一方面,他又因為孝所以綽號“孝義黑三郎”,他明白,封建社會的儒家天下講究以孝冶國,義和孝是江湖人士最看中的兩種東西。而他的成功的關鍵,在於他懂得整合這些名望資源。這就是為什麼李逵說:梁山上只有俺宋江哥哥坐頭把交椅,俺才服。

宋江與柴進相比,宋江的錢雖然沒有柴進多,但是他更懂得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或者說他更有權謀或成本意識。比如,宋江初次見到武松時,就拉著武松就去喝酒,看武松的衣服舊了,馬上就拿錢出來給武松做衣服。而後“卻得宋江每日帶挈他一處,飲酒相陪”。這飲酒的花費自然還是柴進開銷的,宋江做的是順手人情,“借花獻佛”之事。到與武松臨分別時,宋江一直送了五七里路,擺酒送行,並拿出10兩銀子給武松作路費,然後一直目送武松遠離到看不見的地方。拿下武松,宋江從頭到尾不過花了10兩銀子和踐行的一頓飯,卻把英雄蓋世的武松感動得五體投地。柴大官人庇護了武松整整一年,就算後面有所怠慢,也不會少武松的吃喝用度,在武松身上的花費豈止區區10兩銀子。但在武松心目中這位宋大哥的分量恐怕要遠遠超過柴大官人。這也就是為什麼柴進名滿江湖、出生高貴,卻成不了老大,而宋江卻可以。宋江用一切資源在打造自己品牌的美譽度。

宋江的戰略眼光

首先,宋江這個人的戰略眼光,或者說是野心。是王倫、晁蓋這樣的梁山一把手比不了的。他被髮配到潯陽江的時候,喝了酒在牆上提了反詩:“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俗話說酒後吐真言,在他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把他內心最真實的東西呈現出來了。就身份來說他也只是一個鄆城縣的小吏,而王倫和晁蓋都是中產階級地主,他們一樣對自己這樣的社會身份不認同。但他與兩位“前任”的區別在於,他對於梁山的未來沒有更長遠的打算。這就是晁蓋和王倫跟宋江最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是說,王倫與晁蓋二人想的最多隻是佔山為王。而宋江從一上山,就想著梁山最終的方向和目標。

舉個例子:宋江剛上梁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師出有名”,於是申明瞭自己作為造反頭子的“天然資源”——童謠:“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此詩所應的就是宋公明,這便是天然合法性。再加上九天玄女授兵書、梁山石碣排座次這些把戲,更是強化了宋江做老大的合法性。中國古代的起義者,從“陳勝王”到“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再到“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都是如此。所謂戰略,目的就是爭取自己的主動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是這個道理,劉備用漢室宗親的身份來“興復漢室”,和《西遊記》中的唐僧奉旨取經一樣都是這個道理,目的只有一條,就是讓自己的所有行動都天經地義。而這一點王倫和晁蓋二人,沒做過,甚至沒有想過。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給梁山更長遠的戰略定目標。

宋江的用人觀:

水滸裡面有很多人才,論權謀吳用,論武功林沖等。但是宋江跟他們不一樣的地方,宋江他始終是一個在用人的人,而很多人是等著被人用。這說明宋江是一個非常有領導天賦的人,實際上我們考察他的個人能力的話,在具體的環節上他的做法我們從歷史上也能看到,像劉邦這樣的,化成天下的布衣,最後他當了皇上了。他也是這樣,宋江他在這種用人的這種天賦上,他和劉邦這樣的帝王很相像,尤其是白手起家的帝王。

在用人上,晁蓋與宋江的水平真的相差甚遠。比如楊雄、石秀2個來投奔梁山,晁蓋卻要砍他們的腦袋,原因只在於“這廝兩個,把梁山泊好漢的名目去偷雞吃,因此連累我等受辱”。結果遭到眾人反對,人情也讓宋江做了。這豈非考慮欠妥?再說了,既然已經答應他2個入夥,就該唯才是舉好生安頓,晁蓋卻叫他們坐在楊林之下。想那楊林不過地煞星之十五,楊雄、石秀卻在天罡星之列,武藝本事相去何遠?可知,晁蓋實在沒有識人之力用人之量,也實在不夠資格當領袖。

清初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對《水滸》可謂情有獨鍾。他對《水滸》和曾經做過這樣的評價:“天下之文章,無有出《水滸》右者。”在金聖嘆眼裡:《水滸》不但有治國齊家的微言大義,也有兒女情長的手段。或者說通過研讀《水滸》明白做人的道理,成功的方法。或許宋江的最大成就就在於,宋江是一個很矛盾的人物,宋江手無縛雞之力,但敢於上戰場,可以統帥千軍萬馬;宋江相貌不如潘安,卻名揚四海,人緣極佳;宋江沒通過科舉入仕,但最後依然官當的很大。從這方面說,宋江值得研究是因為他身上有更多草根明星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