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具體是怎樣的形象?

似冬天


從牛才子到朱先生——關中大儒牛兆濂

  長篇小說《白鹿原》以其農民形象的嬗變意義、家國同構的敘事結構、人類學的詩性特徵,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此前中國新文學的敘事類型,奠定了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地位;而對於主人公白嘉軒的精神導師、白鹿原農民群體的“精神之父”、頗具傳奇和神秘色彩、對小說主線影響至深的朱先生的成功塑造,無疑是作品可圈可點的一大亮點。

  而小說中朱先生的原型,即是關學最後一位傳人、被關中地區廣大群眾口口相傳的“牛才子”—— 大儒牛兆濂。《白鹿原》作者陳忠實坦言在塑造朱先生這個人物時,幾乎全面採用了清末民初關中一帶飽學名儒牛兆濂的傳聞故事和史料,他說:“我與‘牛才子’說來有緣——他家的村子在灞河北,我家在灞河南,直線距離只有三公里多。牛先生是我剛能聽懂話時就知道的大名人,從大人那裡,我聽到了許多關於他勸退八旗軍、賑災濟民、通電抗日、主持禁菸、規勸軍閥的事蹟。”因此,“牛才子”作為傳統知識分子之典型,成為白鹿原農民群體“精神之父”——朱先生的不二人選。



  求學弘道

  1867年,牛兆濂出生於陝西藍田縣華胥鎮新街村一清寒的耕讀之家。父親牛文博早年因家貧輟學,內心充滿遺憾,遂將讀書的厚望寄託在子嗣身上。相傳牛兆濂出生之前,牛文博夢見北宋名儒周敦頤(號濂溪)來到家中,因此為他取名兆濂,字夢周。

  牛兆濂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自幼入塾便一覽成誦。1882年參加縣考,名列榜首;1889年應鄉試中舉人。即將赴京趕考之際,父親去世,母親染疾,他毅然選擇為父守靈盡孝而放棄京試。按大清科舉例制,當削奪他已經取得的舉人功名,但牛兆濂的事蹟在社會上引起較大轟動,光緒皇帝親自批覆:“孝行可風,著賞加內閣中書銜。”這種常人連做夢都不敢想的美事,卻被牛兆濂力辭。他潛心程朱之學,拜理學家賀瑞麟 為師,講學弘道,影響遍及全國。

  1901年,清政府開設經濟特科,選拔專門人才。陝西巡撫升允舉薦牛兆濂,並贈以路費促其赴京召對,卻被牛兆濂以“專攻經史不懂經濟”為由辭而不往。兩年後,升允以關中書院改建陝西第一師範學堂為由,聘牛兆濂為總教習,一年之內書函敦請六七次,但牛兆濂認為自己是立志做學問的人,不能與做官者為伍,又兼與新學不通而婉言相謝。最後巡撫派人持聘書、聘金驅車登門相接,他才勉強隨去,但3個月後因學派門戶之見不同,決然辭歸,仍治程朱理學。

  80多年後的1991年,陝西省委醞釀省文聯和省作協換屆工作,擬選當時的省作協副主席、專業作家陳忠實為省文聯黨組書記。當時陳忠實正在鄉下老家創作《白鹿原》,對此事完全不管不問。後來被催促急了,先後兩次寫信給主管領導,申明自己“早已確定後半生以寫作為主業了”,“我不願意調離作協,組織部門如果下任務書調我,我不遵從,不僅我被動,於領導也不大好。我已把話說透,我是不會調離作家協會的……如果作家協會人事不好安排,我心甘情願放棄現任的副主席職位,只要能保留專業創作這個職業就心滿意足了。”為了心目中的主業而拒絕高官委任,足見牛兆濂治學弘道精神對陳忠實影響之深。

  德行鄉里

  儒家的關中學派注重格物致知、經世致用,具有積極的入世精神。牛兆濂一生奉行“學為好人”之道,有求必應,德行鄉里。

  19世紀末,時逢陝西大災,收成銳減,牛兆濂呼籲社會急起相救,並不辭辛勞,自告奮勇主持藍田全縣的賑恤救濟事務,保全了眾多百姓的生命。此後,關中鴉片煙害氾濫,禍國殃民。牛兆濂再次出山,就任陝西省諮議局常駐委員,負責全省查禁鴉片煙苗事務。值得一提的是,他深入菸害最為嚴重的西府地區密查,歷時20天,有力地推進了該地區的禁菸。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1912年,原清廷陝甘總督升允由隴東率大軍攻陝,企圖復辟。兵至西府激戰3月,西安危急。西安辛亥革命起義領袖張鳳翽派部下請牛兆濂前往勸說升允罷兵,牛兆濂不顧個人安危,慨然前往乾陵與升允會面,以民生之計和時局大勢曉以利害,使升允即日罷兵息戰,從而生靈免遭塗炭。

  楊虎城就任陝西省政府主席後,因對牛兆濂慕名已久、敬佩有加,特委派藍田縣縣長曹漢英帶紳士十數人持聘書和聘禮邀牛兆濂當顧問,遭到堅辭。

  弘揚儒學和重修藍田縣誌是晚年牛兆濂的追求,因其故居和講學的芸閣學舍皆在藍田灞水河川地帶,故取號藍川,著有《呂氏遺書輯略》4卷、《芸閣禮記傳》16卷、《近思錄類編》14卷、《藍川文鈔》12卷、《藍川文鈔續》6卷、《音學辨微》、《芸閣禮節緣要》、《秦觀拾遺錄》、《藍田新志》、《藍川詩稿》等各若干卷。同時,他親率諸生演習周禮,為百姓誦講宋代關學大家呂大臨等人編寫的《呂氏鄉約》,以通俗的語言闡釋了修身、齊家、交遊、迎送、婚喪、嫁娶等行為規範,號召鄉民和睦相處、患難相濟、過失相規、德業相勸。在《鄉約》規範下,白鹿原的民風更加淳樸。正如小說《白鹿原》中所述:“祠堂裡每到晚上就傳出莊稼漢們粗渾的背讀《鄉約》的聲音。從此偷雞摸狗摘桃掐瓜之類的事頓然絕跡,摸牌九搓麻將抹花花擲骰子等等賭博營生全踢了攤子,打架鬥毆扯街罵巷的爭鬥事件再不發生,白鹿村人一個個都變得和顏可掬文質彬彬,連說話的聲音都柔和纖細了。”這也正是牛兆濂德行鄉里、惠及一方的寫照。

  同仇敵愾

  1926年起,陷入軍閥混戰之中的中國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劉鎮華率10萬鎮嵩軍圍困西安城數月不下,備厚禮特請牛兆濂。但見書舍大門緊閉,門前所拴二犬狂吠不止。手下人想開槍斃狗,被劉禁止,站在門外極不耐煩地等著。過了一個多時辰,書舍門才打開,劉鎮華迫不及待地請牛兆濂為其佔算此番圍城的吉凶福禍。牛兆濂不緊不慢道:“我一介窮書生家的兩條狗都能把將軍拒之門外,何況那兩隻虎(當時鎮守西安城的是楊虎城、李虎臣,故有“二虎守長安”之稱)!“劉鎮華又請牛兆濂為其成就大業出謀劃策,牛兆濂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望將軍善待百姓,以天下百姓為念,自有後福。如果將軍非要攻城,我有一策,但必須在天降雪時方可拆閱,否則毫無作用。”劉鎮華如獲至寶。未久,于右任、馮玉祥等人組織新軍前來化解西安之圍,鎮嵩軍進退維谷。時值九月十六日,天降大雪,面對戰局,一籌莫展的劉鎮華突然想到牛兆濂的那封信,立即拆看,但見上面沒有一字,只畫了九顆石榴、一枚大棗和一隻桃子,不解喻意。其中一名參謀恍然大悟,破解道:“此畫內容說的是一句話。九個石榴代表九月十六,乃今日;大棗表示早上;桃子表示逃之。諧音正是‘九月十六早逃’。原來‘牛才子’早已預知今日結局,真神仙也!”劉鎮華氣急敗壞,立即派人去抓牛兆濂。撲空的士兵垂頭喪氣地回報:“‘牛才子’昨天早上出遠門未歸。”劉鎮華自知被牛兆濂耍笑,怎奈迴天無力,只好如畫中所示——“九月十六早逃”矣!誠然,這只是一則民間傳說,具體細節無從考證,但是牛兆濂痛恨軍閥、情牽黎庶之心卻是鐵的事實,不然,他也不會憤書諷刺詩:“大禍中原小禍秦,至微亦足禍鄉鄰。蒼天若念黎民苦,莫教攀闕生偉人。”並怒斥弊政:“侈費一也,冗員二也,苛斂三也,貪汙四也,民力其能乎!”

  “九一八事變”前後,目睹國土淪陷,民不聊生,牛兆濂對當局對外不抵抗、對內相屠殺之政策深惡痛絕,作長詩《我明告你》、《鬩牆謠》等,申明大敵當前,團結則並存,號召團結相處,停止內戰,併發願“終身不服外貨”,減膳數月以志愛國之心,用攘夷之說號召國人團結起來,並召集原上義勇500人,通電全國出師抗日。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牛兆濂無比振奮,認為“全民聯合抗敵,由此發揚,中華民族便有復興之日。”他不顧年邁,挺身而出,親自組織300名兵勇,懇請投筆從戎,效命疆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寇向中國增派8個師團的兵力,準備大舉進攻華北。患病在床的牛兆濂聞訊痛不欲生,病情加劇,彌留之際,委託其子手書遺囑曰:“我生平疚心太多,千萬勿請入鄉賢以重我之恥。我生平只不敢為非,不可鋪張太過以為吾之羞。我一生重力行而未有實得,不可自欺欺人。”壯志未酬身先死,先生留給世人的是無盡的惋惜。

  澤被後世

  牛兆濂逝世後,其遺體安葬在藍田縣城郊外五里頭村、他終生講學的芸閣學舍後面的山坡上,東臨北宋著名儒家學者呂大臨兄弟的墓地。

  澤被後世卻不敢“入鄉賢”的牛兆濂不知道,他逝世後,陝西各界隆重悼念;地方政府還特准其入鄉祠,每年定期祭祀;《大公報》以《關中巨儒牛藍川先生逝世》為題,對其事蹟進行了報道。一介布衣離世,受到如此厚重禮遇,可謂古今鮮有、眾望所歸。

  澤被後世卻不敢“入鄉賢”的牛兆濂不知道,在他逝世80週年前夕,家鄉政府舉辦了歷時52天的“牛兆濂先生家書展”,展出的50餘封家書,生動地詮釋和傳遞著這位關中大儒身教重於言傳的家風故事和家訓力量。

  澤被後世卻不敢“入鄉賢”的牛兆濂不知道,在他逝世80週年前夕,家鄉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化研究會,其畢生踐行的“躬行實踐”、“勇於擔當”、“富於創新”的關學精神,已成為社會共有的精神財富,必將被一代又一代有志後學發揚光大。

  隨著小說及影視劇《白鹿原》在國內外影響的不斷擴展,朱先生的原型“牛才子”也必將走進越來越多人的心中。

作者 趙剛

西安晚報> 2017年07月16日 > 版次: <10> 文化縱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