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爲什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殺傷力強?

說到抗日戰爭,就不得不提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最重要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用了整整40年。

三八式步槍為何廣泛用於二戰戰場?是因為它射程較,精度高,製造簡單,最重要的是它具備超強的殺傷力。

分析:為什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殺傷力強?

很多人認為是三八式步槍的穿透力強,原因是三八式步槍的6.5mm步槍彈停止作用比較差,於是就有人“反推”出它侵徹力高。其實並非這樣,子彈的設計以及距離都是影響其殺傷力的因素。

分析:為什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殺傷力強?

我們先來分析三八式步槍的口徑:6.5x50mmSR步槍彈是誕生自上世紀初的一種老式步槍彈。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無煙火藥代替黑火藥成為槍彈的發射藥,槍彈口徑經歷了一次縮小的浪潮,普遍從10mm以上縮小到7-8mm。

其中有一些國家“用力過猛”,直接縮到了6.5mm級別,這種“用力過猛”的初衷是為了減輕彈藥重量、節約原材料、並減小步槍射擊後坐力,這裡面就包括資源匱乏的日本。

分析:為什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殺傷力強?

6.5x50mmSR步槍彈彈頭質量9g、鉛芯尖頭平底全被甲彈頭,用三八式步槍發射初速762m/s。它既沒有很高的初速、彈頭重量又偏輕,還沒有鋼芯等提高侵徹力的結構,它的侵徹能力並不是很強的,至少是比不上口徑更大的全威力步槍彈的。

它在中遠距離上致傷效果不可靠並不是因為“穿透力強”,而是因為它偏低的初速、過小的纏距和外形細長重心又過分靠前的彈頭。

分析:為什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殺傷力強?

三八式步槍的膛線纏距很小,子彈出膛後自轉速度很高,加上彈頭細長重心靠前,子彈在飛行中有穩定過度的傾向,擊中人體後既沒有很大的動能(因為彈頭輕、速度低)又不容易翻滾,往往就直穿而過,形成一個平直規律的傷道。

但是在“近距離”,三八式步槍發射6.5mm步槍彈卻有令人意外的致傷效果,近距離擊中人體的子彈會失穩破裂,彈頭尾部開始變形甚至碎裂,形成很可怕的創傷。

分析:為什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殺傷力強?

這種效果並不是日本人有意為之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一個意外:6.5mm步槍彈為了減小對膛線的磨損,彈頭被甲前半部分厚,後半部分薄,但這種設計在近距離擊中人體時,彈頭後半部分的鉛芯會因為慣性向前擠並膨脹,把較薄的被甲脹開,使彈頭擴張變形失穩,大大提高了能量釋放。

分析:為什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殺傷力強?

這個“近距離”得多近呢?按照三八式步槍的射表,100m距離上彈頭存速為701m/s,也就是說,只有100m不到的距離上射擊才會有這種效果。

別這種武器近距離擊中會很痛苦,但是因為庫存太大,加上戰時日本軍工生產捉襟見肘,6.5mm槍彈在中國戰場一直用到戰爭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