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中專、大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李衛國201734742


我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專生,不是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那個年代的中專生、大專生都是尖子生,如果放到現在,最起碼是211和985大學的水平。

當時的中專生分兩種,一種是初中考取的中專,叫小中專,學制四年。一種是高中考取的中專,學制一般是兩年。八十年,我在江西省上小中專,我們學校不遠有另外一所中專學校,也是全國招生,他們則是學制兩年的中專學校。

我上初中的時候,讀的是縣裡的一個重點初中學校。一屆只有兩個班,全縣的小學畢業生都以考上那裡為榮。因為走後門的太多,定額五十人的超級,實際達到了將近100人。那時,城市戶口還很吃香,能考上中專,就可以吃商品糧,轉為城市戶口,國家分配工作,所以,對廣大農村孩子來說,誘惑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孩子學習非常努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考上中專脫離農門。

那時,小中專是非常難考的,比現在的考大學難度大多了。一個縣的優秀初中生,兩個班能考上十來個中專和師範就是相當牛叉了。除了這個重點初中之外,那時每個鄉都有鄉中,大的鄉每個年級有兩個班,小的鄉有一個班。鄉中能考上中專的鳳毛麟角,很多鄉中多少年中專升學率都是光板!我記得中考那年,縣重點高中(兩個)錄取分數線是450左右,而小中專的分數線是500多分。所以,能考上小中專的都是千里挑一的尖子生。

我是初中考上的小中專。上初中的時候,我記憶力非常好,特別是範文背誦,看三遍以後,我基本就能背過,所以,上課時背誦比賽,我差不多都是第一。雖然調皮搗蛋,但老師對我非常喜歡。那時,他經常對我們幾個說,你們好好學,將來肯定能考上重點大學。我沒上高中,有幾個學習尖子目標遠大,選擇了上高中,三年以後他們都如願以償考上了重點大學,也就是現在的985高校。

可以這樣說,當年初中考小中專的學生,如果讀高中的話,考一個現在的211大學還是沒問題的,如果發揮出色,985大學也是手到擒來。那個年代,高考升學率很低,能考上大專的,放到現在,考個211也是穩穩的。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看到這個問題,有書君忍不住想回答。


因為我本人就是畢業於八十年代初的中專生,在我的周圍,更是有許許多多像我一樣的中專生。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了解一下那個年代,特殊的時代背景及高考歷程。


七十年代末期,國家剛剛經過了1 0 年 動 亂,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急需人才。


1977年,在 小 平 的決策下,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許多人的命運由此改變,我也是其中一員。


那一年,一同走進考場的有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還有的已經為人父母。



高考制度的恢復,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尤為重要的是,從此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來到了。


這一年的高考,不僅是我國高招史上的重大轉折,更是那個年代一道靚麗的風景,也成為高考歷程中永久而獨特的記憶。


1978年,我就要初中畢業了,就在我們準備複習考試的時候,有一天,突然老師宣佈說,除了考高中,你們還可以考中專。


當時的我們,連什麼是中專都沒聽說過,更不知道中專為何物。只聽老師說,如果考上了,就可以帶著戶口走,畢業了國家包分配,是國家幹部。


然後就讓我們填表,上高中還是中專。


結果,呼拉拉的全班同學都報了中專。


後來回想起來,不僅是我們,估計老師也沒有搞不明白。因為這是史無前例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


報名之後,我們似乎就把這件事情給忘了。


中招成績出來了,結果是全年級就只有我一個人通過了。可見通過率有多低。


原來是優先錄取中專,然後縣一中、普通高中。


記憶中,是老師專程跑到家裡通知的。後來父親用自行車馱著我去縣城體檢,當場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填志願。



上啥學校,心裡完全沒有概念,於是就挑了一個名聲響亮的大專院校。


說出來,你可能會笑話,因為,我們以為去那個學校上學,就是上大學。


報到之後才知道,原來是這個學校的中專部。


其實,那時侯,剛剛恢復高考,只要是能夠出去上學,就是一件特別榮耀的事情。的確如此。


當時,我的通知書就是副鄉長親自送到我家的,把我好一頓誇獎,鄰里鄉親無不投來羨慕的眼光。


還有就是我們當時的待遇,現在的你們,聽起來可能認為是天方夜譚。


學費、住宿費全免,每個月還發生活費,自己就只用掏一個書本費就可以了。記得當時一個學期的書本費是三元五角錢。


還有就是畢業之後,國家全包分配,甚至有的同學對分配不滿意的,還有回到學校重新分配的。


總之,不愁沒地方去,需要人才的地方太多了。


後來我們慢慢知道,八十年代的中專生分二種,初中畢業,參加中考的,叫小中專。在全縣或全區差不多是中考排名前200名左右的學生。


小中專是那個時代特殊的產物。


80%屬於高中專,也就是高中畢業參加高招的。


高中專是在本科及專科錄取後招生的。


高校沒有擴招之前,各地的大專院校很少,本科和專科的分數線很接近,相差就十幾分,專科和中專差20幾分。


只要是考上了,無論本科、大專、中專,基本上說明智商還是高點,也比較努力,在校學習成績相當好。


所以後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這樣認為,如果這一批人上了高中的話,99%會考上好大學(那時候,沒有985、211的說法)



也就有了這樣的說法,80年代的中專、大專相當於現在的本科,或211院校畢業。


有書君倒是認為,是什麼學歷就是什麼學歷,這是不容改變的事實。


關鍵是這樣一群人,在當時來說,智商不低,學習努力,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在我認識的中專畢業生中,幾乎沒有人停留在中專學歷階段,而是在工作崗位上不停地繼續學習。相繼取得了大專、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


好多人在單位都得到了重用,有的很早就走到了領導崗位,我周圍的中專畢業生,現在有的已是大學校長,碩士生導師。


有的出國深造,在國外同行中都是佼佼者。


我本人算是最平庸的一個,目前也是本科學歷,在單位擔任中層領導。


眾所周知,我們的 彭 麻 麻,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專生,16歲考入山東五七藝術學校的中專部,(1978年底改為山東藝術學院)。


後來憑藉自己的實力加努力,一步步地讀了大專、上了本科、直至研究生畢業。


綜上所述,80年代的中專、大專畢業生,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所以在校期間,學習都非常刻苦,基本功紮實,為後來的繼續深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較強的綜合實力。


這就是80年代中專畢業生的大致情形。


希望通過本文能夠讓大家對那個時代的高考歷程有進一步的瞭解。


80年代的中專、大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歡迎在留言區提出您的看法。


有書課堂


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學歷都是一把敲門磚,不論是要找工作,還是要認識新的朋友,又或者是正在相親,說來覺得好笑,卻沒有人能免俗,人們都總是要問這個問題的,1999年,我國開始擴大高校招生規模, 2001年,教育部出臺允許25週歲以上公民參加高考的新政策。高校大學擴招,意味著大學生人數增多,不再像從前一樣,覺得有多麼了不起了。

8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們一定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老師有的只是中專生,中專生也能教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課程嗎?或許大家曾聽家中長輩提到過,那個時候的中專生是包分配工作的,直接進入政府部分工作(也就是現在的公務員,只是那個時候不需要額外的考試),不像現在的學生,大學畢業後還要再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才能有一個工作崗位。

80年代的中專、大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舉一個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每年高考會產生也多的狀元,首先是每個省有,然後每個省又要分為理科和文科,這樣算下來,每年我國會產生68個狀元。你能說哪個省的狀元比別的省的差或者好嗎?你能說理科的狀元就一定比文科的厲害嗎?你能說去年的狀元一定比今年的狀元聰明嗎?

並不能,橫向、縱向都是,並沒有可比性。這是由當時的時代環境決定的,就好比現在,不同的地區,師資力量不同,生源不同,國家高考的內容和難易程度也不盡相同。

唯一可是肯定的是,當時的中國社會千瘡百孔滿目瘡痍,正是用人之際,而師資力量卻十分薄弱,對於人才培養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當時的招生比例卻只有5%。80年代的中專的學歷水平,用最簡單的話說,學習成績最好的人才能考上中專。因此,最優秀的人不一定在中專,而在中專的一定是優秀的!


決勝網


學歷沒什麼不同,不同的是智商。

八十年代高考競爭異常激烈,我們那年,一百名高中畢業生,只有四名能上大學(包括大專)。全國總共只錄取了不到三十萬名大學生,拿到今天,985一年的錄取總量估計都比這個多。

也就是說,當年能考上大學(包括大專)的,拿到今天至少能考上985。

而能考上中專的,拿到今天,至少能考上211,當時中專招生比大學還少不少。

也就是說,當時能考上大學的,智商至少相當於今天的985學生,而能上中專,智商至少相當於今天的211學生。

其實,就可比智商來說,當時的智商應該更高,為何?因為不像今天,有這個補習班那個補習班填鴨,不聰明的孩子,也可以填鴨培訓出高分,當時是沒有補習班的,高考純粹拼智商,高考分數更能反映智商水平。

因此,學歷雖然一樣,但智商絕對不一樣。


魚眼貓眼鷹眼


本人八十年代上的大學。在北京考的比較幸運,入取率比較高,但也是7-10比一。個人體會,那個年代也是大學比中專技校難考,和現在一樣。那個年代中專,技校,大學都包分配,所以說考上了就等於有了正式工作,那個時代剛改革開放,正式工作,幹部身份是很重要的。但大學,中專畢業是幹部身份,大學畢業工資更高,也就更難考。當時的中專,如果和現在的二,三類大學比,可能還真是那時的中專更難考。畢竟現在的大學入取率已經70%以上了,考不上的反倒成了少數。另外一個差異是在留學生上。早先能出國留學的,大多是牛人,而且必須要考上獎學金。現在基本上是富人家子弟去留學。


JH—跳躍的小火苗


那時沒有現在壓力大。我是帶過無數孩子高考,自己也是80年代參加高考的大學生。

現在普通二本上線率也是24-30%左右,哪些所謂80-90%高考上線率其實是包括了職業院校大專,應該說這些大專現在是隻要願意去上沒有讀不了的。

現在全民從學前就開始競跑,小學、初中、高中,大多數孩子要參加各種補習班,沒有周末,平日也要這認真努力學習,這樣才可以考上二本以上大學(當然北京、上海等大學資源豐富的地區除外)

雖然現在表面看,招生多了,可是競爭卻更激烈,我們過去真是邊學邊玩過來,高三才努力一把,有時中途遇上什麼事(各種引起的心理困惑),我們緩一緩神還可以繼續追趕,因為後面雖然也有千軍萬馬,但不是全民再追趕。如果像我上面講的那樣努力學習,一定是學霸中的學霸。

總之同樣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學,現在其實壓力更大,希望家長要理解孩子,尤其是高三的孩子,希望什麼不要鄙夷這些剛考上二本以上(雙非的211,非985的

)孩子,他們智商並不比我們80年代本科生差,努力也並不我們欠缺,知識含量,題目的難度會比我們更甚些。

請相信我這個帶過N多次帶過高三,自己又經歷過80那年代高考的人


靜靜145795038


80年代的中專生,相當於現在的現在什麼學歷?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有座標,而且是權威座標,大家都認可的座標,所以看下圖

以80年代的高考錄取人數為第一座標,還是比較妥當的。

第一個比較,80年代中專生相當於現在985高校畢業生嘛?回答,不可能!見下表

985高校經過大量的擴招後,近幾年基本達到一個平衡,18.5萬左右的水平。對照上圖可知能被985高校錄取的學生,即使在80年代也是可以上大學。

結論:80年代中專生根本無法跟當今985高校學生相提並論。

第二個比較,80年代中專生相當於現在211高校畢業生嘛?回答,不可能!見下表

對照2016年211錄取人數,1980年到1989年高校錄取情況可知,1983年是個分水嶺,從1983年開始高考招生人數遠高於現在的211高校錄取人數。

結論:80年代中專生不能跟當今211高校學生相提並論。

第三個比較,80年代的中專生相當於各省一本生嗎?回答,比不了。數據見下表

從上表中可以知,2016年各省一本生90多萬人,遠遠多於80年代的大學生錄取人數。但是中專生招收的是初中生,然後在校學習2-4年之後就業。而當今的一本生是經歷高中三年,在高校學習4年之後就業,也就是說當今一本生要學習7年,比80年代的中專生要長3年的時間。

在這3年裡,每位一本生都要承受極大的壓力,尤其是在青春期承受三年巨大的壓力就顯得更為艱難。這是80年代的中專生沒有經歷的。

一本生經歷了7年的學習,所學內容上也要比80年代的中專生多得多,所以得出

結論:80年代的中專生比不了當今各省的一本生。

最後結論,80年代的中專生大概相當於相當近二、三本的水平。這還是80年代通過考試考上的學生來講,什麼技校等黑五類,各種關係戶等等連這個二三本的水平都沒有。

細分結論,80年代中專生成績排前,學校較好,大概在二本水平。成績靠後,學校較差,大概在三本水平。其他黑五類、關係戶等學歷等,大概相當於職校水平或更低。

注:很多人不顧座標,一味的強調當年中考分數多高,如果……如何如何。實際這個邏輯本身就是錯誤的。這個邏輯類似,一味強調當年小學畢業雙百,如果……,那最後結論是遠比80年代的中專生強,更比現在的清北強。繼續下去,一味強調當年幼兒園畢業優秀,如果……,最後的結論就是天下無敵、舉世無雙了。

所以,用數據說話,不要以偏概全,更權威!!!


走過路過自然飄過



本人就是77年參加高考的,因為沒有考好,只考取了大專,80年代畢業,結合親身體會來說說。題主說的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這個問題提的有點籠統。因為時代不同,環境不一樣,從不同角度來說,比較客觀。


先說錄取率,當時百廢待興,各級學校都沒有好好教學,所以文化基礎普遍較差。雖然錄取率很低,但被錄取大專的學生知識水平也不是太高。

所以光從錄取率來看,當時大專相當於一本。

再看畢業後的待遇,當時不論本科,大專,中專,畢業是包分配的,而且一畢業就轉為幹部編制,而且接收單位都很重用,比如我,大專師範畢業,被分配到小城市中學(當時城市還很少,是地級市),領導馬上叫我教高中,並且帶班,說明領導很重視。不是大專畢業知識水平有多高,而是物以稀為貴,當時有大學文憑的人很少,老師很缺。如果是在今天,大概想進小學也是很困難的。而且工資馬上升到43元多,要知道當時工人工資是36元。所以從畢業待遇,受重視,受歡迎程度,有點接近與現在的一本的重點學校。

但從受教學的水平來說,也就相當於現在的職業學院的水平。因為那時大學的師資水平普遍比較差,尤其是我們大專學校。最好的是本科畢業,有許多還是工農兵大學生畢業的,所以他們講課,一個簡單的東西,可以講得很複雜,他們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的雲裡霧裡,但是儘管這樣,當時我們還真是很用功的。

所以,一句話,當年中專,大專畢業的學生,他們的知識水平,並不比現在的中專,大專畢業的學生高多少。但因為他們是百裡挑一挑出來的,智商普遍比較高點,還比較努力,而且因為物以稀為貴,比較受重用,有一個能發展的舞臺,所以比現在中專,大專畢業的學生肯定有出息不少。


success4321


筆者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師生。

那時候中考能考取師範是最高選擇。大多數人分數比縣一中高許多。筆者當年超一中分數線32分讀的師範學校。和我一起進入師範學校的同學,大多成績都居於初中學校前三名。當時一個鄉鎮每年能考取大學中專的寥寥無幾,應該不會超過十人,筆者那一屆,能考取中專的一個鄉鎮就7個人,幾個村才能考取一個。比起現在考取一本難得多。



那時候為什麼讀師範是首選呢?

1、那時成為國家工作人員是無上榮光。農村孩子自幼困難,讀書時很多吃不飽,穿不暖。而能夠考取師範學校,首先就確定了國家幹部的身份。那時候考取了,第一件事就是將農村戶口轉為商品糧,那時候能吃商品糧是很榮耀的事情。

2、考取師範意味著減少家庭負擔。那時候大多兄弟姐妹多,讀書的人不少,能上師範,每個月有糧票29.5斤,還有菜錢15.5元,生活上節約一點基本無憂。每週還有電影看,每期都有生活補助。筆者讀三年師範學校,包括所有開支也只有350元左右。



3、讀師範學校意味著可以少吃苦。當時高考很難,升學率很低,即便縣一中,高考升學率也一直居於30%左右。儘管中考成績很好,但要多吃三年苦,還不一定能考得好,所以大多數人選擇讀師範。讀師範是當時的所有人毫不猶豫的首選。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抉擇似乎有錯誤。論當時的成績,要是讀高中,只要繼續努力,考上大學應該不是很難,但時勢不由人。現在想想,正因為沒能讀大學,人生的起點就不高,因而總是在最基層工作,個人發展空間有限。同時,因為沒有經歷高考大熔爐的洗禮,人生就有了缺憾,似乎總是有點先天不足。

倘若能夠重新選擇,我願讀高中,奮力拼搏,用實力贏得尊重,也贏得更好的明天。你呢?


文軒閣


有部分當年的中專生吹噓80年代的中專生學習成績有多好。什麼最好的學生考中專,次一點的考高中和大學。這就是瞎扯淡。

一個縣裡面,中考能進前一兩百的,而且家庭條件還過得去,不需要他儘快工作賺錢養家的,應該大多數會選擇讀高中考大學,畢竟大專本科比中專長遠來看要好。

全國大概有接近三千個縣級區劃,77年高考錄取27萬人,每縣平均錄取90人。89年錄取60萬人,每縣平均200人。如果中考能考到前一百名,只要把成績穩定住,考上大學的可能性很大。即使第一年差一點,第二年第三年也能考上。

成績好,考大學沒問題,卻去讀了中專的,第一種是沒辦法,家裡條件不好,需要儘快工作,補貼家用,第二種是目光短淺,只想著儘快拿到鐵飯碗,多賺三四年工資和工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