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这道坎儿,该如何过?

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敏感时期,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

,高中一年级,这些都是学生时期的重要转折阶段,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转变,以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很重要。

“三年级是道坎儿”,这句话在家长老师口中广为流传。而迈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家长也发现,与轻松愉快的低年级相比,三年级功课变多了,试卷变难了,孩子成绩开始起伏了,情绪和主观意识也有了变化……

“三年级,小学第一个分水岭,跨得过,挤进班级前列,跨不过就成班级垫底。”

“二年级,孩子能考90多分甚至满分,怎么到了三年级就总考70、80分了呢?”

“小主意多了,胆敢和大人顶嘴了……”

都说三年级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转折期,对孩子的未来有很大的影响,那么,三年级孩子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转折期,具体又“转”在哪里呢?

三年级这道坎儿,该如何过?

三年级的四项转变

1、“转”在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2、“转”在孩子从一名儿童成长为一名少年,逐渐有主见。

3、“转”在孩子的情感发展由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

4、“转”在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这些转变有的我们已经重视,有的刚刚感觉到,有的还没有关注到,请我们的家长做个有心人,在了解孩子们所处的这个特殊时期之后能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给予帮助和教育,多和孩子谈谈,聊聊知心话,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某位有多年带班主任的老师曾表示,很多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心智、学习能力和思考的深度,都有提升。

而且到了三年级,对学生的考核不再像低年级的游园嘉年华,而是实打实的综合能力测试。除了基础知识关必过以外,学生的阅读希望坚持每日15分钟,写作训练上平日也要多积累、多练笔。

三年级学科内容的变化

三年级后,我们发现考试不是仅仅考课内的知识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在课外要大量地汲取知识,补充课内所学。在学科上有这些变化:

[ 语文 ]

三年级的语文课本,文字量比二年级大大增加,除了生字,其他不再有拼音标注,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要求大大增加。

语文学科进入大量积累词汇的时期,除了课文中需要默写的词语,还需要孩子在课外阅读上积累词汇,这也是体现孩子个性差异的表现。

也有家长反馈,“三年级了,要体会文字的严谨,表达不到位,意思差一点就不给分。”这位家长说,有一题成语解释“欲言又止”,孩子写的答案是“想说又没有说”,老师没有批全对,要求的答案是“想说又停止没有说”。

和低年段的阅读理解不同,除了对字、词、句的把握,三年级开始阅读理解更多的是对段落的理解,要学生归纳段落的主要意思以及中心思想。抓中心、中心句词、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等深层理解文本的能力都将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能力。这也为四年级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师在课堂上会对文章,进行精读、品读重点句段,引领孩子逐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要操之过急,让孩子慢慢领悟消化。

词句向篇章过渡,作文也由原先的四格看图说话,逐渐开始接触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比如《我最喜欢……》《难忘的一天》。一些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如鱼得水,语文能力突飞猛进;而一些阅读量少,阅读能力弱,基础没打牢的孩子却很有可能在三年级走下坡路。

[ 数学 ]

某公办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曾在二年级末的家长会上就提醒,三年级的数学学科主要就是计算关,孩子们开始学竖式计算,除法计算对孩子们来说是个新领域,需要一定时间消化,同时大量的递等式计算,以及应用题中有“转弯”和“障碍”的题目越来越多,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构想能力,以及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有些学校的试卷中,会有10%左右思维题,对于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都是考验,所以低年级时出现的100分,在三年级却没有那么容易了。

[ 英语 ]

小学三年级是孩子从“Learn to Read”过渡到“Read to Learn”的一个关键时间点。除了每课需要掌握的词语、词汇、句子增多以外,考试中还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题目和段落听力,对于孩子综合能力的考察增多。

老师提醒,启蒙阶段阅读能力越强,孩子随后的学习能力越强;到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之前还没有打下良好阅读基础的孩子,在学习其他技能方面会面临挑战和困扰。

三年级这道坎儿,该如何过?

三年级易出现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学习的自控力和主动性不够

进入三年级后,我们会明显发现孩子的运动量变大了,加上学习压力的增大,难度的增加,孩子娱乐的时间变少了,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学生会产生疲倦感。

这时,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宣泄自己的情感,学生容易变得浮躁,学习不踏实,成绩时好时坏,起伏大,不容易静下心学习,作业不应该犯的错误多,这些都表明孩子的自控力欠缺。

与此同时,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比如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不愿意做额外的提高作业或家长布置的作业;好词好句的摘抄,老师不硬性规定,自己就懒得去做,存在着“惰性”。

对策:给孩子确立明确具体的目标

这里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远期目标,即理想。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把学习和自己的理想、社会事业联系起来,这个理想不一定是孩子以后从事的事业,但是孩子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会产生持久而主动的学习动力。

二是近期目标,最好是一两周内通过孩子努力就可达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经常关心和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表示祝贺,当他们表现不佳时,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

一个目标达成后,再制定一个新的目标,给孩子适度的压力。孩子年龄小,许多事情的利害尚不知晓,不太懂得学习的意义,不愿意在学习上多下功夫。所以,需要我们对学生施加适当的压力,而不能听凭学生完全自由行事。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尽量从正面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问题二:探索难题的精神欠缺

三年级后,我们发现考试不是仅仅考课内的知识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在课外要大量地汲取知识,补充课内所学。

目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头疼的算是阅读理解。和低年段的阅读理解不同,除了对字、词、句的把握,中年段的阅读理解更多的是对段落的理解,要学生归纳段落的主要意思以及中心思想。

这对学生来讲是很困难的。在平时的练习中,如果遇到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的题目,懒一点的学生就不想做了,等着老师和好同学讲答案,长时间下来,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越来越差,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严重。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数学中,稍难的题目学生就自动放弃了,导致自己越来越懒。

对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面对难题不自信,害怕,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所以,对课堂上老师传授的方法要认真听,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知识,题目“百变不离其中”,掌握了方法,就能将难题转变为做过的、熟悉的题目。

让孩子体验成功,逐步养成探索精神。在家辅导孩子的时候,不要将答案完全告诉孩子,要有意识地将题目分成几个步骤进行,这样可以降低难度,让孩子一步步完成,及时肯定他的成功,让他产生满足感。这样伴随着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会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慢慢会对难题消除恐惧感。

问题三:读书的质量不高

从一年级,有些甚至在幼儿园开始,大多数家长就已经着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了,应该说很多家庭对孩子的阅读启蒙还是比较早的。

但是,我最近发现两个情况:

第一,很多学生读书是装样子的。一方面是装给老师和家长看,希望受到表扬,另一方面是装给自己看的,纯粹完成任务。

第二,读书的质量不高,读完就忘,一点印象都没有,一点积累都没有。所以孩子在写作文时,感到没话说,内容空洞,语言苍白。

经常有家长疑惑:“我们家孩子也看了很多书啊,为什么写作文还是没有提高呢?”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读书质量不高,应该就是原因了。此时,家长要分析,究竟是孩子在装样子,还是确实不会做积累,一个是态度问题,一个是能力问题,要区别对待。

对策: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

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孩子购买、订阅合适的图书,创设一个阅读环境,全家一起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看完之后还可以通过互相讲故事、提问题,这样对于看过的知识点总结、巩固很有帮助。

再有精力的家长不妨来个阅读比赛,看看这一月中谁的读书量更大,谁的收获更多,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故事,再由家中其他成员给予评判,对获胜者给予物质奖励。(当然,这个阶段对孩子的评判标准和大人肯定是不同的,鼓励是第一要素,但是也不能每次评选都孩子第一名,评判标准,家长要适度掌控。)

结语:

小启看来,三年级的确是个分水岭。分就分在,“要我学”还是“我要学”这个命题,磨蹭的娃,归根结底,不一定是习惯问题,而是他有没有主动参与。而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只有顺畅沟通,孩子才有学习才会更有效。

三年级这道坎儿,该如何过?

1-6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最后,启达整理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分享与诸位家长。

【小学一年级】

心理特征: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

心理特征: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需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

心理特征: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沟通方法:鼓励做事情的坚持性,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家长要开始关注小升初信息。为孩子提供一些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学习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很难准确理解其中内涵,接触社会对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小学六年级】

心理特征: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仍不够坚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

沟通方法:此阶段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学习的同时,还需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 逐步为升初中做准备,对心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多做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