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品性那麼差,爲什麼會有一羣有能力的人輔佐他?

納蘭軒若


首先需要反問一句:誰說劉邦品性差?

只要看懂漢朝開國史就明白,漢高祖劉邦的成功,首先就來自他那足以吸引天下英雄的好品性。

比如下面這幾個,劉邦奮鬥人生裡的奇葩表現,就縮影了劉邦的品性裡,那些足以幫助他打造強大團隊,開創四百年漢室江山的強大素質。

奇葩表現1:邊罵邊扛

劉邦日常一大招厭品性,就是粗暴的罵人,只要上來脾氣,粗話張口就來。比如《史記》裡好些被選入教科書的“劉邦橋段”,常見各色“秦漢粗口”,鬧得語文老師講課時都尷尬。但奇特的是,那些被他罵得狗血淋頭的部下們,卻是頂著滿頭狗血,繼續忠心耿耿扛活——因為愛罵人的劉邦,卻是邊罵邊扛鍋。

這事最有發言權的,就是挨他捱到非常慘的一位:謀士酈食其。這位老先生自從加入劉邦陣營後,主要從事出使工作,卻在劉邦項羽血戰滎陽時,湊熱鬧出了個餿主意:“您不如把戰國六國的貴族後裔全封王,叫他們拉隊伍來助戰。”真叫著急上火的劉邦動了心,連封王的印信都快速準備好了。倘若不是智囊張良攔住,劉邦暈乎乎這麼辦了,中原大地四分五裂不說,劉邦的部隊,也得分分鐘窩裡反。

驚出一頭汗的劉邦,當然盯著出餿主意的酈食其眼睛噴火,立刻怒噴一句“豎儒幾敗而公事”——你這個書呆子差點誤我大事。後人說劉邦脾氣不好,經常就拿這事舉例!

但怒罵背後的事,卻才真重要:捱過罵後的酈食其,是被劉邦拖出去打了還是剁了?啥都沒有,還是該做什麼做什麼,繼續從事他擅長的出使工作。爆過粗口的劉邦呢?只是罵罵咧咧的把準備冊封六國貴族的大印銷燬了而以。這鍋,我自己扛。

這樣一位壞脾氣的領導,每次粗暴的罵人,但罵過後更霸氣的攬責,犯了錯的部下。只要你是認真做事,就依然用你做擅長的事。如此“粗暴”,只要長心的部下,哪個又敢不盡心。就如捱過罵後的酈食其,繼續辛苦奔走遊說,最後在齊王暴怒的刀鋒下慷慨就義。以死相報的壯烈,正來自劉邦豁達的信任。

奇葩表現2:打臉式改錯

劉邦之所以被野史吐槽“品性差”,也確因犯錯多到奇葩,帶領反秦義軍進咸陽時,當場就花了眼,窩進宮裡吃喝玩樂。帶反項聯軍端了彭城時,也是進了城就腦袋犯暈,喝酒飲宴樂個不停。帶三十萬大軍去打匈奴,更是看了對方老弱殘兵後就放輕鬆,傻乎乎往人家白登山包圍圈裡撞。但另一個優秀素質,卻比他犯錯還奇葩——改錯比翻書快。

比如在咸陽城裡被樊噲張良指著鼻子一頓罵,立刻就從紙醉金迷變義正辭嚴,站在咸陽大街上公佈約法三章,輕鬆贏得滿堂喝彩。曾因不識戰神韓信才華,氣的韓信差點負氣出走,被蕭何當面一頓罵後,轉眼就舉辦隆重典禮,熱熱鬧鬧拜韓信為大將軍。

改錯?哥就是這麼認真。

更多時候,劉邦的改錯,認真到自打臉的地步。比如北伐匈奴的戰爭,開打前謀士劉敬就潑冷水,高呼匈奴有陷阱,卻被劉邦一怒下了牢獄。後來果如劉敬所言,撞進白登山的劉邦,被匈奴人圍住揍了個慘,靠著漢軍浴血奮戰加外交攻勢,這才僥倖殺出重圍。換成後世幾位“梟雄”“聖君”,回來後肯定先把劉敬從監獄裡拖出來砍了:不殺你?朕的臉往哪裡放?

可是劉邦呢?卻是心急火燎把劉敬從牢房裡拖出來,然後心悅誠服的道歉,

對劉敬說了一大通後悔不迭的好話,接著果斷給劉敬加官進爵,委派他赴匈奴和談,咬牙與匈奴談定“和親”條款——只要能給新生漢王朝贏得休養生息時間,就是打臉啪啪,朕也認了。

這奇葩“打臉式改錯”,見證了一位以堅韌忍耐力,支撐漢王朝步入正軌的鐵腕帝王。

奇葩表現3:說你行你就行

劉邦能夠從草根奮鬥為帝王,一大成功因素,就是善於用人。其中一個奇葩風格,也是十分重要:說你行你就行。

被劉邦這奇葩風格砸中的,首推西漢名相陳平,這位漢代風雲人物,早年只是項羽麾下隨從,投奔劉邦的路上,財物衣服都被劫匪搶精光。好不容易在劉邦麾下謀了個職務,又鬧出“黑錢”的醜聞,這下把劉邦惹得暴怒,本想將這小子惡治,誰知叫過來談了一通,劉邦卻瞬間被陳平的口才征服。“黑錢”的事不追究了,給你小子個任務,去造項羽謀士范增的謠,需要多少錢就從我這裡隨便拿,只要能叫項羽那邊窩裡反。沒信心?我就認為你行。

於是,在劉邦這甩手風格下,窮了大半輩子的陳平,這下給點陽光就燦爛。一番秘密活動,終於叫范增跳起黃河也洗不清,連氣帶怒長了毒瘡病倒。霸王項羽麾下最強大的智囊,就這樣稀裡糊塗落了馬。堪稱劉邦項羽爭天下時,決勝的一環。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病榻上的漢高祖劉邦,“說你行你就行”的風格依然不停,面對皇后呂雉的詢問,大漢朝該怎麼休養生息,陳平周勃這些大臣該怎麼用,樁樁件件劉邦都交代的清楚,特別是對陳平周勃王陵幾位重臣的能力與未來表現,更是句句點評,全被接下來的歷史應驗:劉邦去世後,關鍵時刻挽救漢王朝的,恰是劉邦寄予厚望的大臣周勃。他開創漢王朝的偉業,就在於這精準的看人能力。

綜合上面幾樣來說,看似“品性差”的劉邦,卻是一個擁有精準眼光與豁達管理手腕的堅強領導。這樣的卓越人物,無論放在各行各業,都足以吸引業界最優秀人才,為他死心塌地去戰鬥!

我們愛歷史


曾經我也曾疑惑過,認為劉邦的品性很差(這不得不說影視劇勞苦功高,誤人子弟程度非常厲害)不過看過史書以下記載,就會發現,劉邦的品性真的不差,以及為什麼如此多的人才,願意追隨年過不惑的劉邦,輔助劉邦成帝就業

蕭何,沛人也。高祖為布衣時,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蕭何在劉邦還是平民的時候,在劉邦犯事,就多次袒護劉邦,劉邦當亭長的時候,蕭何經常幫助劉邦,劉邦去咸陽,同事給三百錢,而蕭何給五百錢


汝陰侯夏侯嬰,沛人也。為沛廄司御。每送使客還,過沛泗上亭,與高祖語,未嘗不移日也,嬰已而試補縣吏,與高祖相愛。高祖戲而傷嬰,人有告高祖。高祖時為亭長,重坐傷人,告故不傷嬰,嬰證之。後獄覆,嬰坐高祖系歲餘,掠笞數百,終以是脫高祖

夏侯嬰是縣令的馬伕,每次送客人的時候,路過泗上亭和劉邦聊天,而夏侯嬰成為縣裡的候補縣吏和劉邦關係很好,一次被劉邦打傷,被縣裡知道,夏侯嬰作證說沒有的事,後來事發夏侯嬰被鞭打了幾百下,只為了不供出劉邦


任敖者,故沛獄吏。高祖嘗闢吏,吏系呂后,遇之不謹。任敖素善高祖,怒,擊傷主呂后吏。及高祖初起,敖以客從為御史,守豐二歲

任敖是沛縣的獄卒,劉邦在押送人力去當苦力的時候,失期就釋放了鄉親,不去做苦力落草為寇,被通緝,呂雉是劉邦妻子,被關在監獄裡,呂后在監獄被調戲,任敖是劉邦小弟,不要獄卒這個職位,怒打了欺負呂后的人,當然這裡特意說明,只是調戲呂后,不然以任敖對劉邦的崇拜和性格,如果嚴重就直接殺了對方,而不是打傷了


及漢王之還攻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項羽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鄉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項王怒,烹陵母。

王陵當初猶豫歸順劉邦還是項籍,項籍用王陵的母親威脅王陵,王陵的母親寧願自殺,也讓兒子歸順劉邦


漢將紀信說漢王曰:“事已急矣,請為王誑楚為王,王可以間出。”於是漢王夜出女子滎陽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紀信乘黃屋車,傅左纛,曰:“城中食盡,漢王降。”楚軍皆呼萬歲。漢王亦與數十騎從城西門出,走成皋。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曰:“漢王已出矣。”項王燒殺紀信

紀信願意讓自己假扮劉邦,讓劉邦逃出去,自己被項籍活活燒死


楚圍漢王滎陽急,漢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滎陽城。楚破滎陽城,欲令周苛將。苛罵曰:“若趣降漢王!不然,今為虜矣!”項羽怒,烹周苛。

周苛守衛滎陽,城破了,為什麼不背叛劉邦呢,還罵項籍導致自己被項籍活活煮死


《史記•項羽本紀》載:“楚下滎陽城,生得周苛。項王謂周苛曰:‘為我將,我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項王怒,烹周苛,並殺樅公。

樅公也一樣,為什麼不背叛呢


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

為什麼楚懷王和手下都說劉邦寬厚長者呢

曹參、周昌、樊噲、周勃、灌嬰、周紲、酈商等將士為什麼在劉邦“軍乍利乍不利,終無離上之心”?


淮陰侯聞酈生伏軾下(說降)齊七十餘城,乃夜度兵平原襲齊。齊王田廣聞漢兵至,以為酈生賣己,乃曰:“汝能止漢軍,我活汝;不然,我將烹汝!”酈生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齊王遂亨酈生,引兵東走。

酈食其為什麼不怕被活煮,也要幫劉邦呢


張良、陳平、酈食其、陸賈、張昌、叔孫通、隨何、轅生、鄭忠等為什麼心甘情願、死心踏地給劉邦出謀劃策?

。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 ,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和張良一見如故,有共同話題,而且還能聽得勸,張良當然對劉邦盡心盡力了


:絳侯、灌嬰等鹹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 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原王察之。」漢王疑之,召讓魏無知。無知曰:「臣所言 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處於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 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採者,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

大王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漢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

有人詆譭陳平,而劉邦沒有聽從錯誤意見,知道陳平貪汙,陳平說自己身無分文只能貪汙,劉邦反而加官進爵厚賞陳平,陳平獻策說離間項籍和手下,需要錢,給陳平四萬金,隨便陳平怎麼用,不問這錢的出入,對陳平非常信任,陳平當然會為劉邦盡心竭力


及陳勝、項梁等起,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十人,食其聞其將皆握齪。好荷禮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乃深自藏匿。後聞沛公略地陳留郊,沛公麾下騎士適食其裡中子,沛公時時問邑中賢豪。騎士歸,食其見,謂曰:“吾聞沛公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願從遊,莫為我先。若見沛公,謂曰‘臣裡中有酈生,年六十餘,長八尺,人皆謂之狂生,自謂我非狂。’”騎士曰:“沛公不喜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食其曰:“第言之。”騎士從容言食其所戒者。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謁,沛公方踞床令兩女子洗,而見食其。食其入,即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欲率諸侯破秦乎?”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攻秦,何謂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食其上坐,謝之。

食其因言六國從衡時,沛公喜,賜食其食,問曰:“計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人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下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於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號食其為廣野君。

劉邦一開始非常倨傲,認為酈食其只會是個誇誇其談的儒生,然而知道酈食其的才能之後,對酈食其反而非常尊重,能馬上起來,收拾衣服,賜酈食其座位,並且賜食物和酈食其一起吃飯,並且聽得計謀,有果斷,這樣的君主,酈食其當然喜歡,並且會盡忠職守了


靈常、呂青、陳嬰、周嬰、利已等一大批項羽手下的高級將士為什麼皆投靠劉邦、甚至項伯、項佗、項襄等項氏最終也投奔劉邦?

漢王劉邦起兵平定三秦,楚將龍且與魏相項他同漢將灌嬰在定陶之南交戰失敗。後於彭城為劉邦部下灌嬰所俘。

漢七年十月,受封平皋侯。

“以客從,漢王二年從起定陶,以大謁者擊布,侯,千戶。為淮陰守。項氏親也,賜姓。

漢王二年,項襄在定陶戰役中被著名漢將灌嬰擊敗,歸順劉邦,此後便一直默默無聞。等到項籍被劉邦消滅後,項襄和其餘項氏宗族被賜為劉氏。直至高帝十一年,淮南王黥布反叛,劉襄才以大謁者的身份跟從劉邦平叛。叛亂平定後,劉襄擔任淮南太守。不對項氏開殺戒,反而重用,項氏當然感動,並且真心歸順了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這裡說明劉邦長相英俊帥氣,並且非對人非常好,也非常大度

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闌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這裡可以看出劉邦,不願意將逃走的鄉親抓回來,順勢的釋放了大家,自己則可能會被抓到殺死,所以自己也跑到山裡去,而還有十幾個人願意跟隨劉邦,這裡可以看出劉邦的仁義和仗義

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

這裡可以看出蕭何,曹參並可以敢爭天下的決心,而劉邦願意成為大哥,說明有擔當

楚漢相距於京索間六年,身被大創十二,矢石通中過者有四’。言漢王病創也

劉邦在五十多歲的高齡,還和士兵作戰在一線,並沒有在後方安全地段躲著


從史書可以看見,劉邦是個實實在在的人,生性灑脫,一生過得太有趣了。他風趣幽默,圓滑敏銳,放蕩無羈,好酒及色,愛說大話,豪俠仗義,胸襟開闊,廣交朋友,仁慈喜施,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當亭長後敢在縣長酒宴上白吃白喝,狎侮官吏;當沛公、碭郡長後也不喜歡文縐縐、酸溜溜的儒生,敢於揪下儒生的帽子撒尿,當著客人令小妹洗腳;為帝后性情依然,喜歡罵人,面對大臣擁抱戚姬親熱,騎在副總理周昌頸項上開玩笑。有人根據這些認定劉邦是粗人、小人、無賴、流氓。我認為看歷史人物,只管往大節處看。劉邦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稜有角的人,他的剋制能力很強,在大事大非問題上不糊塗,在大的方面很注重禮法。


當時沛縣人民(如王陵母親)、楚懷王諸老將、有見解的儒生(如酈食其)都認為劉邦是寬大長者;關中百姓認為劉邦是君子;司馬遷總結歷史認為劉邦是不但是聖人,而且是大聖人。他們的評價是有事實依據的。如:劉邦在蕭何、曹參等幫助下智取沛縣縣城,被父老鄉親立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這是團結東方諸侯和楚人的政治行動。劉邦率仁義之師西行,打著為天下興利除暴的旗號,一路攻撫兼施,特別是進入秦地後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入關後不殺秦王子嬰,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立即廢除秦苛法,與民約法三章,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為義帝發喪,號召諸侯討伐項羽的大逆不道。項羽死,劉邦以魯公禮葬,並親自發哀。諸項氏枝屬皆不誅,封項伯、項襄、項佗為侯,賜姓劉。劉邦下詔書尊太公為太上皇,要求兒女見張良、蕭何等長輩要下拜,提倡漢朝以孝治國。重用叔孫通整理朝綱、制禮儀。劉邦特意去曲阜隆重祭典孔子,開中國歷史上皇帝祭孔子的先河;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置秦皇楚王陳勝等守冢詔,派專人、撥專款保護他們的陵墓。看了劉邦下的一道道詔書,像“罷兵賜復詔”、“定口賦詔”、“求賢詔”、“佈告天下詔”、“手敕太子詔”、“下令恤軍士死者”、“下令赦天下”、“封爵誓”、“丹書鐵券”等等,我就知道為什麼歷史上認定劉邦是一個大仁大義、有禮有節的明君。看了這些記載我就知道為什麼劉邦是大哥,為什麼有人願意跟隨劉邦,哪怕再困難也從未有二心,面對死亡,也不曾背叛劉邦,這就是劉邦的魅力,也可以說劉邦是天生的帝王

這是劉邦成為帝王前的行為


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自往擊之。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是時漢兵已逾句注,二十餘萬兵已業行。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繫敬廣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高帝至廣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

在劉邦成為帝王后,不曾聽婁敬的勸說,一意孤行導致了自己被圍困,周勃到來解圍後,劉邦立刻向婁敬賠禮道歉,這就是劉邦的胸懷,並且重用和聽從婁敬

劉邦本從微末崛起,所以用人不問出身,只要有能力,就不怕不被重用,就如漢初功臣大多數是布衣,在劉邦成為帝王后,也和以往一樣,婁敬就是其中的幸運兒,劉邦明確的知道自己需要如何做


漢七年,高祖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謂趙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趙王齧指出血,曰:“先人失國,微陛下,臣等當蟲出。公等奈何言是!毋復出口矣!”於是貫高等曰:“王長者,不倍德。”卒私相與謀弒上。會事發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於是趙午等皆自殺,唯貫高就係。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貫高事明白,趙王敖得出,廢出宣平侯,乃進言田叔等十餘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叔為漢中守十餘年。

在劉邦成為帝王后的一件事情,劉邦曾路過趙王張敖的領地,因為對張敖過於輕慢,被其門客看眼裡,主辱臣死,門客要刺殺劉邦,後來劉邦幸運避過,但知道門客要刺殺自己,大怒逮捕了趙王,之後清楚是門客擅自做主,和趙王沒關係,又放過趙王,並且門客的表現,讓劉邦非常滿意,不但放過門客,還重用門客,這些門客大部分的官職,都做到了兩千旦

劉邦所有一切決定,都是在帝王的立場所做,無論恩怨,只要不違放自己帝王的立場,劉邦可以格外的通情達理,這就是劉邦,無論是這些趙王門客,還是欒布以及季布,劉邦都可以放過,甚至重用


世人都知道劉邦貪生怕死,卻很少人知道這一段

楚漢相距於京索間六年,身被大創十二,矢石通中過者有四’。言漢王病創也”就是這位貪生怕死的帝王,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受重傷十二次,被箭射中4次,代表著多次親臨一線

高祖擊黥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人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慢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就是這位帝王,明知自己時日不多,卻不曾恐懼,並沒有勞師動眾的折騰百姓


都知道劉邦好及酒色,卻很少人知道伏波將軍馬援對劉邦後面的評價,無可無不可

而劉邦的嬪妃,以及有關係的女人,根據記載,也僅有八位


很多人認為劉邦軍事能力差,卻很少人知道劉邦的軍事能力有多強,在楚漢間,英才雲集,其中以項籍,韓信最為耀眼,但劉邦的軍事能力卻僅僅只在項籍,韓信之下

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故遂反。

就連有天下猛將之稱的英布,對於劉邦的軍事才能也是極為畏懼

張良初遇劉邦,就對於劉邦的軍事才能,驚為天人


他能貪生怕死,他能在死亡來臨,卻臨危不懼

他能好酒,好色,然而卻能無可無不可,並不在乎

他能胸襟開闊,卻能對於家人之事,斤斤計較

他能對人輕慢,卻又能禮賢下士

他所作所為,從不掩飾,將最為真實的自己,呈現給後人,功過,對錯,都由後人評價


筱談天下


劉邦品性不能說差,可能有品行不端的地方,畢竟是市井混混出身,但歷史證明,往往就是這種人,能夠洞悉人性,團結身邊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

因為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劉邦很有痞氣,這一點在項羽威脅要殺他爸的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刷流氓說謊抵賴是劉邦的看家本事,項羽這方面可不是他對手。

劉邦之所以能團結那麼多能力超強的人,是因為他能,他比項羽有自知之明和容人之量,是一個天生的領袖,懂得籠絡人心,任用賢才。

首先,劉邦對人才很大方,放手任用,不加干涉,只要你有本事,我就任你發揮,要錢要官都給,非常大手筆。

最好的例子是韓信,蕭何推薦了劉邦就給大將軍之位,從無名小卒一躍而成為三軍統帥,這氣度也只有劉邦能有。

換位思考一下,你要是個人才,遇到個對你用人不疑的領導,要錢給錢要地位給地位,就算他脾氣不好愛罵人,也願意跟著他混。因為你追求的他都給你了呀。

其次是不貪功,不裝大尾巴狼。蕭何、曹參、張良都批評過劉邦,或是說出很傷領導面子的話。

比如韓信就說劉邦的統帥能力遠不如自己,但就是能將將,也就是控制將軍。

這話要是對項羽說,項羽分分鐘會把你給砍了。

但劉邦就不會,他很實在甚至實際,他的目標就是奪取天下,其他的都可以捨棄,甚至老婆孩子親爹親孃,你要是能把事給我辦了,你隨便罵我都行。而且事辦成了,要官要錢我都給你,沒問題。

劉邦的最大優點在於自知之明,他從來都能清楚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只要自己搞不掂的事,統統放手讓別人幹,而不會瞎指揮,這一點讓他節省了大量人力資源的浪費。

再從是仁德,我懷疑劉備就是學的這手。約法三章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劉邦對百姓仁愛秋毫無犯是出了名的,盡最大可能團結群眾,體恤民力。

這一點哪怕是到了他一統天下即位天子了,也還是沒變,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蕭何主建宮殿,規模大了點還被他罵了。

項羽太殘暴,所到之處幾乎都要屠城,實在太失人心。

從這點上說,劉邦是很清楚人民群眾力量的領導者,並因此勝利。

最後就是悟性,劉邦沒受過教育不讀書識字,但不是不懂文化,相反,劉邦是個天賦極高的人。

張良、韓信,蕭何這些人在彙報工作建言獻策的時候,都承認劉邦的天賦很高,很多事一點就透,而且馬上會去行動,反應能力超群。

要知道,很多話,張良、韓信這種人在項羽面前是說不通的,他就是沒gai到那個點你也沒轍,但這在劉邦那從來都不是問題,人才們自然可以知無不言,盡最大可能發揮自己的長才。

綜上,劉邦其實是一個很棒的領導,團結人才也不奇怪了。


大蔥侃侃侃


劉邦品性差嗎?我看不見得。之所以很多人說劉邦品性差,是因為劉邦心狠。被項羽打的落花流水,為了逃命,他竟然把自己親兒子推下車去。虎毒還不食子呢,從這一點看,劉邦的心的確挺狠的。還有一點也可以佐證,項羽抓了劉邦老爹威脅其投降,不投降就煮了劉太公。劉邦一副無賴的嘴臉說:“咱倆是結拜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煮熟以後別忘了給我留一碗”。看看,連自己老爹的性命都不顧,劉邦的確狠的有點出類拔萃了。

但是,劉邦狠歸狠,作為一個領導,他還是很會當官的,所以,文臣如蕭何、張良、陳平,武將如韓信、樊噲、周勃,無不是死心塌地的輔佐他,最終,劉邦一個街頭小混混竟然幹掉了貴族世家子弟項羽,不可謂不傳奇!那麼,為什麼這些有能力的人都喜歡跟隨他呢?

一,捨得分錢。劉邦為人大度,當混混的時候就仗義疏財,所以結交了很多朋友,比如蕭何、樊噲、灌嬰等等。跟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劉邦更是捨得給錢給封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那些人跟著他無非就是圖個升官發財。領導這麼大方,誰不玩命效力。

二,尊重人才。別看劉邦沒文化,但是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不拘一格降人才。如韓信只是一個執戟郎,也就是一個衛兵。蕭何一舉薦,立刻將韓信任命為大將軍。這點格局,非常人能及。

三,知人善任。劉邦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知人善任。後勤交給蕭何,保證了後方穩固。任命張良為參謀長,預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讓韓信來統領三軍,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點就比自高自大的項羽強多了。

四,從諫如流。劉邦雖然一身痞氣,但是絕不剛愎自用,這一點項羽就差遠了。劉邦善於聽取下屬的意見。比如攻下咸陽後,差點看花了眼。樊噲和張良提醒說:老闆,咱們要的可是項羽的小命,可不是這些金銀財寶。劉邦立刻還軍霸上,並與秦之百姓約法三章。

五,頭腦靈光。劉邦作為領導,頭腦非常靈活,能夠隨機應變。比如劉邦和項羽打的正激烈的時候,電告韓信趕緊勤王救駕。韓信說:救駕可以,但是你得讓我代理齊王。劉邦一聽,火冒三丈,這不趁火打劫嘛,剛要破口大罵。張良一使眼色,立刻改口說:真沒出息,還代理什麼呀,按老韓的功勞,早就該封王了。

六,信任下屬。劉邦還有一個優點,一般人都做不到,那就是用人不疑。比如陳平獻計,要離間項羽和其亞父范增。劉邦一聽,此計甚妙,立刻撥給陳平幾萬金,你看著去花吧,不需要報賬,只要把范增這個老東西幹掉就行。就這份信任,下屬能不死心塌地嗎。

劉邦心狠,可能算不上一個好親人,但是劉邦心大,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領導,所以,那些優秀的人才都圍在他身邊,也就不足為奇了。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在劉邦的性格里,的確有那麼一些別人不喜歡的品性。

比如,他很好酒,沒錢就到處賒賬;好酒就罷了,還好色,還沒結婚時就出去跟別人家的女人廝混,生下了私生子劉肥。好色也就算了,竟然還愛吹牛,他明明是凡胎俗子卻硬要吹成了神龍之子,而且經常向別人炫耀他酷似龍顏的長相。吹牛也就罷了,還特喜歡炒作,就連逃亡碭山時,還故意使個小伎倆,將自己炒成了赤帝之子,後來又聯合呂雉將自己炒成了天命之子。

如果說吹牛炒作,喝酒好色都是小事情,那麼下面這個事情人人都不喜歡了。那就是劉邦特別不愛讀書,不愛讀書也就罷了,還特愛侮辱讀書人。當時的讀書人都喜歡戴著帽子,而他看到讀書人就喜歡將人家的帽子摘下來往裡面撒尿。

可問題來了,一個貌似無賴行為的劉邦,為什麼屬下竟有那麼多人才?難道是因為他說話好聽才吸引別人去的?

當然不是。

人這一生,誰沒有幾個小缺點?如果因為劉邦身上有些小缺點,就否定他的光輝性格,那就是犯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巴掌打死一堆人的錯誤了。

事實上,劉邦有能耐得很。他之所以那麼受歡迎,讓很多人都願意輔佐他,那是因為他有幾個過人之處。


首先,劉邦心胸廣大,海納百川,志在天下。

劉邦年輕的時候因為遊歷過天下,所以心胸極廣,三教九流,什麼人都交。他這種性格可能跟他早年遊歷的時候受過他的偶像信陵君的影響,因為心胸寬廣,很多人也喜歡跟劉邦交往,比如樊噲,屠狗的;比如周勃,替死人吹笛的;比如灌嬰,販布的;比如夏侯嬰,替縣裡駕車的,還有蕭何,還是縣裡主吏,照樣喜歡劉邦。

等到劉邦打天下時,很多人也紛紛向他投奔而來。比如陳平,曾經在項羽那裡混得好好的,後來犯了點事,怕項羽追責就跑來投靠劉邦,劉邦也不在乎,就將他提拔。後來劉邦身邊那些朋友周勃等人說,陳平這個人行為不檢點,愛貪汙,但是他不在乎地還是將他提拔。

更經典的是,高陽酒徒酈食其明知劉邦不喜歡讀書人,卻還是別老鄉向劉邦引薦。當劉邦見到酈食其時,果然有些傲慢,然而酈食其一開口說你以這個態度對長者,還想取天下麼?劉邦立即改變態度,叫人擺上酒宴熱情招待酈食其。後來,酈食其也認真輔佐他,替他建功立業。


其次,劉邦有團結協作精神,充分調動每一個團隊成員的積極性。

劉邦屬下將相輩出,但是每個人都幹著自己善長的工作,從來沒有給團隊造成什麼大麻煩。比如蕭何,蕭何是個愛管事能管事的人,劉邦就讓他主管後方大事。每當劉邦征戰在外,被項羽打得糧兵盡散之時,蕭何就像個救火隊長一樣,馬上就給他送糧送兵,從來都沒誤過劉邦的事。

還有張良,劉邦起義時,張良本來想去投奔項梁的,後來跟劉邦談了一席話,發現劉邦儘管沒讀多少書,但悟性極高,講的什麼兵法他通通聽得懂,於是張良就決定跟隨劉邦。而劉邦也沒讓張良失望,凡是張良出的計謀,他通通聽從並認真貫徹。還有陳平,陳平也是劉邦身邊的謀士,但是陳平從來不會跟張良爭風吃醋,因為他們倆都有各自的分工。陳平就愛搞離間計,劉邦就撥了一大筆錢,讓他去離間項羽和范增,還有項羽跟英布等人。陳平是怎麼花錢的,他也從不計較,從不追問,你看看,多好的領導呀。


再次,劉邦寬仁大量,能屈能伸,能夠接受屬下意見,也敢提拔人。

劉邦這一生當中做得很驕傲的一件事就是,他率兵進入咸陽城的時候,卻秋毫不犯,等他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時,百姓都夾道歡送,個個都想讓他來當秦王。可那時候哪由得劉邦呀,後來項羽進入咸陽,結果呢,一把火就將咸陽城燒了個三月不熄,慘忍呀。劉邦因為寬仁大量,於是得了民心,他反秦功勞甚大,卻被項羽封了個漢王,分到最差的漢中之地,當時他屬下都忍不住要跟項羽開打了,但是他還是忍住了,帶領大家進入漢中。忍辱一段時間後,他在蕭何的建議下大膽起用默默無聞的韓信,他竟然聽了蕭何的話,也聽了韓信的話,採取了暗渡陳倉之計東出與項羽爭霸天下。

你想想,如果你是漢朝人,你碰到這樣的王霸之氣的人,還不願意跟隨他打江山麼?


月望看歷史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嗎?其實很簡單啊!幹嘛要引經據典,擺事實 、講道理、舉例子呢?

去睜開你的鈦合金24K狗眼,看看你周圍,你就會明白、方正君子是沒朋友的、純小人也是沒朋友的、只有劉邦這種、整天吹牛叉、正事不幹、天天小酒局混著的人才有朋友!

為什麼?因為這樣的人就靠成為人與人鏈接的“節點”生存.

他們不像君子學者專心向“道”

他們也不像匹夫小人一樣向義向利.

他們就懂一樣、成為人群的節點與紐帶.

用今天的話說他們在“經營人群”

有人做企業賣產品 、有人做市場賣企業、有人做人群賣市場、

劉邦這類人 就是做人群 賣市場的典型


蕼無忌憚


我覺得,劉邦品性遠沒有很多人想的、或《史記》裡暗示的那麼差。想想看,蕭何、曹參都是人精,更非草莽之徒,他們都是當時極其稀罕的知識分子,在沛縣也混得比劉邦好,基層官吏,在農民眼裡就是父母官了,是地方農村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們能一致擁戴劉邦當大哥,如果劉邦真的品性不堪,他們感覺不出來?首先,劉邦是很大氣很豪爽之人,貪享受好色不假,但絕不吝嗇,一個例子,英布投奔他,他讓兩個女人給自己洗腳接見英布,把英布氣得要死,但回頭一看,劉邦給自己的物質待遇和劉邦自己一個樣,英布一下子就服了。還有,蕭何一再推薦韓信,劉邦本不信,但鬧了一出月下追蕭何,劉邦相信蕭何是靠譜之人,他能這樣執著,就直接拜韓信為大將,再跟韓信一聊,發現韓信果然有才,就對韓信言聽計從,放手讓他幹,一舉當了軍中一哥,把樊噲啥的都超越了。對比一下韓信在項羽那邊的遭遇,就知道劉邦用人格局有多大。還有張良,韓國丞相世家之後,妥妥的學霸精英,富二代貴二代,本來想追隨韓王,半途與劉邦這個文盲、草莽邂逅,一番暢談,就下了追隨之心。能讓張良這個超世人傑,一番暢談之後傾心服之,劉邦之胸襟、格局、談吐和人格魅力,該是多麼的不凡,只是他的這些閃光點,都掩藏在他大大咧咧、好色貪玩、豪爽粗俗的外表舉止之表象下面,很多人難以發現到。


沉默鷹飛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強大統一的王朝。中華民族大都以漢族為主,我們也大都稱自己為漢人,那為什麼我們稱自己是漢人,而不是秦人,唐人?

原因就只有一個。

這就與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有關了,是他開創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長久的封建王朝,( 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百度百科給出的評價,我也贊同 ) 漢朝與秦朝不同,雖然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但秦王朝及二世而亡,時間太短。

說到劉邦大家似乎都有一種錯覺,覺得他的江山是靠他的一幫兄弟扶持的,劉邦本人沒什麼本事。你想想看,如果他真的胸無大志,是一個混混,像張良,蕭何,韓信等人中精品怎麼會追隨於他,他肯定以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才讓那麼多人追隨。

那我們就來說說世人對劉邦的誤解:

1:太史公《史記》對劉邦有一些偏見,主要還是與他自己的經歷有關,這裡我們不做分析。

《史記》中寫到 “ 劉,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分析一下劉邦的性格,劉邦少時是一個胸有大志,為人豁達,樂善好施,他不想像普通人一樣整日在田間勞作,平靜的過一輩子,又苦於自己不得志。壯年時,生活漸漸地磨平了他的稜角,無奈自己又得生活,一跺腳,一咬牙,來了人生中的第一筆投資,他把自己所有的積蓄買了一個亭長職位(相當於村長),主要職責是押送勞壯力去修阿房,自己又可以免於做苦力,又可以和縣衙打交道。長期的不得志,自己行為舉止開始表現怪誕,酗酒嫖客,恐怕自己都覺得自己的一生就會這樣度過。

2:彭城之戰中失敗後,因擔心馬車過重,竟然拋妻棄子,獨自逃跑,他似乎忘記了自己是一名丈夫,一名父親。這是出現在電視劇《楚漢傳奇》裡的情節,正史中沒有記載。我本人也對此持有懷疑,在項羽軍隊追殺中,劉邦還能來來回回推幾次自己的孩子下車,暫且不論人性是非,這麼折騰時間來的及嘛?

3:鴻溝對峙時,項羽一方為逼迫劉邦投降,要把劉邦的老父親給烹殺了。此時劉邦表現的很無情,竟說出了我和你曾是結拜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若殺他也分我一杯羹。或許劉邦摸清了項羽的品性,算準了他不會這麼做,但哪怕概率極小,作為一個人還是不應該把自己家人的性命做賭注,或許這就是帝王心術學,咱們作為常人心真沒他寬。

但你別忘了,他的無情是對自己的家人,即使他的部下看出來劉邦是個不近人情之人,相比於項羽,連他的亞父范增都不受到重用。如果你一個謀士,想為自己的未來規劃,你肯定也會選擇劉邦。再說,在天下未平定時,劉邦先進入咸陽,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井水不犯河水,項羽又幹啥了,燒阿房,殺秦嗣,屠戮關中。劉邦擁有的是民心,他又善待部下,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有著不一般的馭人之術。


靜夜思朝暉


皎皎者易汙,剛強者易折!漢高祖劉邦私德雖差,但是大節不虧,知人善用,捨得封賞,所以各路英雄豪傑都來劉邦這裡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劉邦作為秦朝一個低級小吏,並沒有如秦人那樣勤儉持家,奉公守法,他在家裡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經常到大嫂家裡蹭飯吃,還帶著一幫狐朋狗友。呂雉嫁給劉邦後,地裡農活都是呂雉在幹,有了孩子後還帶著孩子在地裡幹活,劉邦依然到處吃喝嫖賭。從家庭角度看,劉邦不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



天下群雄反秦,劉邦作為秦朝官吏私放役夫,然後落草為寇,後來由主動反秦;投靠項楚而成事,但後來又反叛了楚國。從這點看,劉邦作為臣子不忠,是一個貳臣!

劉邦作為軍隊統帥,經常棄師全身。彭城之戰中,劉邦五國聯軍56萬被項羽擊潰。劉邦不是聚兵奮戰,而是拋棄全軍逃命,沿途不僅不聚兵,還把兩個孩子推下車三次。因此從這點看,劉邦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


但是劉邦有帝王的優點,就是知人善用,捨得放權,捨得封賞,也承認別人的能力,殺伐果斷,大仁不仁,有啥錯誤也能及時改正,能屈能伸,能文能武!相比對手項羽的剛愎自用,多情小仁,劉邦更具有帝王優勢!


大秦鐵鷹劍士


劉邦品性那麼差,為什麼會有一群有能力的人輔佐他?

誰告訴你劉邦品性差?哪裡看出劉邦品性差?

不要被一些歷史調侃書給騙了。我們劉邦可是四好青年。大家看史記: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看到沒有,人家仁而愛人,而且好施捨,為人也開朗。之所以說他人品差,可能就是不事生產吧。這一點也被他爹批評過。

可是,人家是創業型的人啊,不事生產,這不是很正常嗎?馬雲要種田可能娶媳婦都困難,馬化騰要事生產,還搞什麼QQ。

所以,不要有人認為劉邦是流氓,就真的以為劉邦是流氓,至少人家不是現在通常的那種,沒事泡網吧,沒錢了出去摸點錢,沒事調戲婦女的那種流氓。這種人,流氓是主業,人家流氓是副業。

退一萬步,人家可是有正經工作的,人家是亭長。

而且人家其實是有理想的,比如他到咸陽出差,看到秦始皇,就說了一句:唉,大丈夫就應該象這樣!

真正的流氓是什麼樣的,可能就是:我靠,真牛,我給秦始皇提提鞋,人家會不會給我點小錢呢?

在年輕的時候,劉邦就是一個義士,可以說是反秦鐵桿人士,他曾經跟反秦組織的張耳有過交遊,因為秦朝限制人員正常流動,他才回了老家。

最後說一下,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輔佐劉邦。

多的就不說了,只說三點。一是,劉邦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他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雖然是老闆,但我也有不如你們的,你們跟著我,可以發揮所長,這一點,很多老闆就做不到,很多老闆賺了點錢,就特別飄,以為自己是天才了,會開店就會打太極了,事事都要包辦,人家劉邦沒這麼幹,大家跟著他,有發揮的餘地。這是其一。

另外,當然就是有福同享,別的不說,只看一個記錄,以前劉邦曾經去大嫂家蹭飯吃。大嫂不樂意,不但沒餃子吃,還把鍋颳得丁當響。表示沒飯了。這裡要注意一個細節,就是劉邦不是一個人去的,而是組團去的,自己沒飯吃,去蹭飯,還要帶著兄弟,這就是有福同享嘛,那種發達了,從手指漏一點不算,這種自己沒有,還想著眾兄弟,就是要飯也一起上,這才是夠義氣。

最後,別人對他死心塌地,他對別人也是死心塌地,比如蕭何追回韓信,說這個人可以用,那就用唄,還要大用,當大將軍。這在所有的創業團伙,也就劉邦幹得出來吧,再親信的人,推薦一個人,也沒有說直接當CEO的,總得觀察一陣子吧,但蕭何說當大將軍,劉邦就準了,他就是無底線的信任蕭何。

最後的最後,不要說劉邦是流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