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殲20、運20、轟20、直20都帶個20?

見微而知著


20時代的意思,我國空軍正式進入了發展的2.0時代。

殲20實戰化訓練的時候,空軍以戰略轉型為其註解。


這一點從空軍多次發佈的消息中都可以看的出來,新時代中國空軍已經不是過去的國土防空軍,而是轉變為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空軍,我們從空軍大校申進科關於殲20戰鬥機開展向海方向實戰化訓練的消息發佈中就可以看出:“殲20戰鬥機和我國多型新型戰鬥機的實戰化訓練,為我國空軍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轉變打下了基礎”。

殲10A戰鬥機是我國空軍1.0時代發展的巔峰。


在我國空軍的1.0時代的最終階段,我國空軍戰鬥機多為中型和輕型作戰飛機,最先進的飛機也無外乎是蘇27系列飛機和國產化的殲11戰鬥機,殲10系列飛機也才剛剛起步,運輸機大量依靠運8系列運輸機,還需要從俄羅斯大量購買伊爾76運輸機。不過那個時候已經是好的了,畢竟之前90年代在使用殲8系列飛機時更加落後。

過去我國空軍的主力是殲8II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執行國土防空作戰任務。


那個時候的人民空軍就像是國土防空軍,強調的是依靠陸地上的塔臺和預警雷達系統,在發現進入空域敵機之後,起飛飛機,並且集結地面防空兵力量去予以攔截,這一戰術比較老舊,類似於冷戰初期的蘇聯空軍戰法,他在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爆發出一定的生命力,在國土防禦中擊落了敵人的偵察機、轟炸機和戰鬥機上百架,特別是擊落U2偵察機,更是我國國土防空的經典一幕。

空警2000的出現開啟了我國空軍向著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轉型時代,不再以國土防空作為最重要的任務。


但是進入新世紀,在世界主要大國均進入攻擊性空軍,戰略空軍和空天軍發展的新階段,各種新型作戰力量開始朝著遠程化、隱身化、無人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我國空軍距離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很大。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國就有了20系列計劃,從空警2000預警機和空警200預警機開始,我國的防空力量從固定式轉為機動式,開始強調跨區域、跨戰區、跨軍種的聯合作戰和大範圍機動作戰。

殲16戰鬥機為代表的我國新一代作戰飛機體現出遠程化趨勢。


也是那時候開始,我國開始重視新型空軍力量建設,大量研發了全新一代的遠程、隱身為代表的作戰力量,遠程航空兵開始建立,戰略轟炸機、大型運輸機和第五代重型戰鬥機開始設計製造,我國空軍真正進入了大範圍機動、穿透性突擊、攻防兼備、空天一體的全新發展時期,設計製造了殲20、殲16、運20、空警500、殲16D、直20、轟6K、未來的轟20等新型作戰裝備,隨著他們的大量服役和批量生產,我國空軍進入了世界領先的行列,成長為2.0時代的人民空軍。


海事先鋒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剛剛宣佈,在今年的航展上國航空工業將力推兩型四代機聯合登場,備受全球關注的“20系列”高端航空裝備也有望集體公開亮相。也就是說除了轟-20之外,殲-20、直-20、運-20等明星裝備都可能出現在航展上。

目前殲-20、運-20都已經正式列裝部隊,直-20也疑似開始進入陸航服役,只剩下一個轟-20仍神龍見首不見尾。

根據中航官方的說法,“20系列四劍客”命名背後的真正原因是,這四種型號標誌著我國航空工業在跨代裝備研製方面的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了重要航空武器裝備從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

我國空軍在軍機編號命名上向來有著重要型號以5或者10來命名的傳統。

如殲-5、運-5、強-5、直-5是我國自行生產的第一種殲擊機、運輸機、強擊機、直升機,屬於開創系列。再比如殲-10、運-10、直-10,則是我國航空工業完全自主研製的殲擊機、運輸機、武裝直升機,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現在的20系列則標誌著我國在高端航空裝備的研製上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所以其命名10系列一下子跳到了20系列。近年來20系列的頻頻亮相,也標誌著我國空軍正從一支國土防空型的空中力量轉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型空軍。

目前關於“20系列四劍客”命名原因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這四種裝備都將在2020年左右形成戰鬥力,成為我國空軍裝備體系的支柱力量。這種觀點也不無道理。


飛豹科普秀


能否這樣理解,20是中國航空人為中國空軍打造新型裝備的一個開始,幾個20最早試飛的殲-20,之前的殲擊機,已編到15和16,要為三代殲擊機預留下一定編號空間,因此四代機就以20開始,殲-20出世後,緊跟著運-20,也就從了殲-20的意,再以後就是直-20和轟20,就以20開始。不過根據我軍飛機命名的習慣,這次倒合了軍迷的心意,全新的裝備型號嘛,是得有個好氣象,20就20吧,我知道這種說法站不住腳,20的編號肯定其因有自,絕非空穴來風。其因正在於自20開始,中國空軍正式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擁有20全面全新裝備的空軍,正式進入了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時代,其最新的裝備設計,符合國際軍事技術發展趨勢,人有我有,人沒有我亦有,在填補了我軍裝備空白的同時,並與之開始並駕齊軀。我們也可以,沒什麼不可以,就這樣一步步追了上去,追平了它們,帶著自豪和驕傲,從大國空軍實現了到強國空軍的跨越。

網傳運-30。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運-20才不過剛開始裝備,2016年珠海以新中運的名義,亮相一款模型,空軍裝備專家怎麼說的,這可能是西飛自己搞的一個項目吧。沒準可能,西方有總結,珠海一堆令人眼花瞭亂的模型,往往幾年之內都會變成真機。新中型今年進入了人們視野,機體在運往西飛的路上被逮個正著,有專業常識者望之,這哪裡是什麼運-20呀,更不像運-9,心裡一翻個,會不會是運-30呀。這才兩年不到,真地就變成真傢伙了呢。其實最近這些年,中國航空人給軍迷帶來驚喜也不斷,進入了一個自由設計的王國,不再是那山寨這模仿,一切全在自家制造,堪謂雄姿英發。

30時代的中國。殲-30,轟-30,直-30時爾透出消息一二,生產一代20,研製一代30,預研一代40,30研是研,不應再落後,不是非要高別人半頭,形勢逼人,沒有就不成,20緊追慢趕,30耽誤不得,憑什麼自古就有奇工巧匠的中國,非要矮人半頭,慢個半拍?此前不具基礎,現在基礎紮實,正要大踏步趕將上去,看誰人說嘴?網上名嘴快客多得是,話說得相當難聽,你發展人家也在發展,如今呢?中航工業以自己的發展證明,沒有這樣神,完成超越可期而待也。預謂不信,你且來看哪!

30距20有多遠?20有了不是秘密,30已初露端倪,舉世只有美國裝備4代戰鬥機的情況,中國有了,說運-20從設計到出世不到五年,這種節奏無人能比,這就是技術實力呀,在落後了多年之後,有人講美製“黑鷹”直升機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入役了,我們直-20尚未裝備,問你,直-20幾代“黑鷹”幾代懂不懂,又會說v-280“勇士”跨了代,那我們的“藍鯨”算不算?這樣子講話太費勁,只以眼前論長短,不知爭不在一時,各有側重,先保障好急缺的型號才是正經。因是30不遠就是前方,子姑待之。


魂舞大漠


做個大膽的猜測:可能是希望這些裝備在2020年前完成服役,讓這些新兵蛋子去當兵,現在轟20有點懸,其他進度都很快喲!



狗刨電競


目前,中國所有正式服役的戰機編號都是從“5”開始,這是因為中國航空航天工業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寓意從“無”到有之意。那麼,這四大航空類武器都帶有20,可能與它們是在2000年之後研發有關。

歷史進入2000年之後,中國的武器裝備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意識到信息化戰爭形態對我軍武器裝備提出了新的要求之後,我國就開始了從機械化半機械化軍隊向信息化軍事邁進的新軍事變革。為此,我國開始研發信息化戰爭形態必須的武器裝備。要達到信息火力配套的標準,從火力信息戰至信息火力戰的演變過程,離不開新型的武器裝備,比如殲20、運20、轟20、直20。

二是殲20、運20、轟20、直20形成了立體的航空武器裝備體系,都命名為20,更符合中國人的認知習慣。信息化戰爭的力量結構將是空、地、海、天、電多維力量聯合的作戰體系,各力量元素在不同的戰爭階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殲20、運20、轟20、直20這四大航空力量,作為新型力量元素的地位正在崛起,它們機動力強,使戰場透明化,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打擊精確性隨之提升,非接觸、非線式作戰環境下的信息網絡為支撐的機動空戰,正是在殲20、運20、轟20、直20的體系化建設下形成。

三是殲20、運20、轟20、直20的一體化能力顯著增強。這四種兵器的打擊範圍覆蓋空、地、海、天、電,C4 ISR系統作戰平臺與精確打擊的特點非常明確。未來作戰運用上,把殲20、運20、轟20、直20緊密結合起來,能夠使武器裝備系統實現了信息火力一體,達成作戰效能的倍增,使攻防能力呈現配套和兼備的發展趨勢。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把新型武器研製重大技術突破,都命名為20。


利刃軍事


“20”是設計編號。

軍機命名的習慣:

型別代號+改型代號+設計編號+改進代號

型別代號常見有:殲、轟、強、運、水、直、教、無人偵,代表飛機的類型。

改型代號種類跟型別代號差不多,如殲8添加轟炸機功能,就叫殲轟8。

改進代號一般用羅馬數字或者大寫字母。

如殲11,國產化大幅升級一批部件,就叫殲11B。

另外,改進型號有雙位的,同樣以殲11舉例,殲11BH就是殲11B海軍用,殲11BS就是雙座殲11B。

至於設計編號,就是題主問的“20”,就跟小米2和紅米2一樣,殲擊機為例,從5開始,目前到31,1到4也有,只是沒有實現國產化,嚴格來講不能稱作中國戰機,所以設計編號一般指設計或引進批次,沒什麼特殊意義。

陣地最前沿


為什麼殲20、運20、轟20、直20都帶個20,源於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國空軍軍機機種

要想了解中國空軍的編號和習慣(規則),首先要了解中國空軍都擁有哪些機型,中國空軍的現役機型分為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直升機、水潛轟炸機、預警機、無人偵察機等。

第二、中國空軍的命名習慣(規則)

目前,中國所有正式服役的戰機編號都是從“5”開始,這是因為中國航空航天工業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寓意從“無”到有之意;

命名習慣(規則):型別代號+改型代號+設計編號+改進代號,譬如,殲-15艦載機,在大幅升級之後就叫殲-15B,殲-20後續進行重大升級改良之後就叫殲-20A/B等,後綴的字母編碼會根據不同軍種和型號而發生變化,譬如:“BH”就是海軍,“BS”就是雙座。

而“20”是屬於中國空軍的設計編號,符合中國軍機的命名習慣(規則)。

第三、“20”對中國空軍的意義

殲-20: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一款五代雙發重型隱身戰機,據分析稱,未來或量產約300架,主要擔負中國國土防衛,當前已生產約24-28架;

運-20:是中國研發的一款大型戰略運輸機,一直以來,運輸機機型都是反潛機、預警機、空中授油機的重要平臺沒有之一,也是研發耗資最多的機型沒有之一,當前已生產8-10架(中國年產能約24-30架);

直-20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一款通用型直升機,也就是海、陸都可以用,海軍-可改造艦載預警機、艦載(航母、驅護艦、登陸艦等)多用途直升機等;陸軍-強化機動能力等;此外,還可以軍民兩用,當前已生產了2架技術驗證機,並已圓滿取得成功;

轟-20是“20”編號中姍姍來遲的一個機型,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機型,在中國核三位一體中是空際核威懾的“頂樑柱”。據美國媒體報道稱,轟-20整機已下線,亮相僅是時間問題,整體性能或接近美國的B-21隱轟。

無論如何,這4個“20”飛機在未來10-20年內是中國戰略型空軍體系的中堅力量。


墨墨觀察


設計代號.中間有間隔,是因為設計方案沒有公開,或者下馬.

殲字頭為例.殲8與殲10之間的殲9是與殲8同時代研製的飛機.但設計指標三次改變.從雙23到雙24到雙25根本就脫離國情亂定指標.最後下馬.但為中國鴨翼飛機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殲11就是蘇27中國仿製型.殲12是殲七的縮小型.空中李向陽.最小的超音速飛機.4噸.殲13是沈飛與殲10競爭三代中型機失敗的設計型號.殲14也是沈飛所的.殲15原稱殲11C.後改稱殲15.沈飛海軍航母艦載機.殲16,類似蘇30的戰鬥轟炸機.殲17-19未知.殲20四代重殲.

運字頭有一個運15,是6座的通用飛機現在也沒消息了.但老運9原是一個類似C141大小的大型運輸機.新運9是運8的改進型.原是運8-600,除運20.公開的還有運30.是螺旋槳動力的運輸機.

直升機,直5,米4 民改型.直6,直5改渦軸.直7是14噸大型直升機.下馬.直8仿自超黃蜂.直9引進海豚專利.直10武直.直11,與西科斯基合作的2噸級輕直.但因外形而被人說仿歐洲松鼠.直12-14未知.直15,中歐合研7噸級.直16,17未知.直18,直8的三代改型.直8是二代直.直18是三代直.直19.是直9的串座武裝直升機改型..直20是10噸級通用直.

轟炸機型號隱藏很深.只知道.轟5,,轟6.圖16改型.轟7就是飛豹.轟8四發轟6.後面的就不知道了.

20並不代表2020年.


龍驤虎賁九天游龍


諸位親友,我覺得有多重意義。 第一,代表著正常的空軍序號,畢竟以前從來沒有用過20為代號的飛機。 這幾個項目集中立項,為了體現國家的重視,統一用20為編號。

第二,也可能代表著2020年這個時間節點。有可能這些項目立項時,國家和軍方預判2020年左右國際局勢和地區局勢會出現重大的變化。例如,第二次朝鮮戰爭、中國南海爭端白熱化、中國發動對臺灣的統一戰爭等等。

世界上沒有一個強國是平穩發展出來的,新興國家的成長之路必然伴隨著劇烈的衝突,甚至戰爭。我們中國經過幾十年的臥薪嚐膽,和平發展到現在已經是個奇蹟。後面的路會更兇險,必須最好面對戰爭的準備。

無限風光在險峰。爭取和平,但時刻準備迎接戰爭,讓我們和我們偉大的國家一起成長。


馮繼超107936846


相信友友們在看軍事新聞的時候,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麼一個問題。就是被頻繁提起的運20、殲20和直20、和現在被熱炒的轟20,全新研發的戰機全部都是20,這個20有什麼特殊意義嗎?一般來說,軍機的命名習慣是型別代號➕改型代號➕設計編號➕改進代號。型別代號常見有殲、轟、強、運、水、直、教、無人偵, 代表飛機的類型,改型代號種類跟型別代號差不多。




如殲8添加轟炸機功能,就叫殲轟-8,改進代號一般用羅馬數字或者大寫字母。而這個設計編號,其實就是戰機的代數。就像手機iPhone6、iPhone6s,汽車
幻影2000 桑塔納2000 GT2000 光輪2000 都帶個2000一樣的,我們國家的幾乎所有類型的飛機都是以5開頭的,至於為什麼從5開頭。有人說是象徵中國的工業體系是從50年代開始,也有人說這是表示從無到有。這真的就不確定了,不過這兩種說法好像都有道理。


之後,中國研製殲7、8還有後來的9都是戰績立項的代號。
如殲10,運10都是80年代立項的,現在是20世紀研製的新一代,用20開頭就很自然了。那個年代,由於技術和經濟上的落後,一次只研製一兩個型號。一個研製完了再研製下一個這樣的速度,所以編號都是順下來的。


後來航空工業的進步、技術突飛猛進了,在預研的時候,就預留了很多位置,方便已有的戰機改裝或者升級後有新的命名。比如說我們的殲11、殲15、殲16都屬於側衛系列,保不準還會改進出殲18出來,那麼我們急需的四代機取個整數20開始就挺好的,所以20是為了給前面的戰機升級換代的編號留位置。而運輸機和直升機也是這麼個思維,既然戰鬥機在編號上都進入新一代了。
那麼作為新世紀的運輸機、直升機也一起改成20好了,其實編號只是便於稱呼、便於分別而已,並不一定有著多麼重大意義。我們只要知道它們是中國新研製的,有著強大軍事力量的一批後起之秀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