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百姓富生態美」和諧曲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齊門檻腳。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當作地皮磨。”

30年前的赫章縣恆底區四方鄉(現河鎮鄉)海雀村森林覆蓋率不到5%,耕地只有193.33公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33元,惡劣生態和極度貧困導致海雀“苦甲天下”。時任海雀村黨支部書記的文朝榮帶領群眾連年造林護林,海雀30多個風沙四起的“和尚坡”變成了萬畝林海。

種下青山,收穫金山。2016年,海雀村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子”。如今的海雀村林茂糧豐,靚麗的“貴州民居”掩映在綠樹叢中,荒山禿嶺變成了“綠色銀行”,成為畢節試驗區狠抓生態建設、引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生動典範。

“森林覆蓋率僅為14.94%,三分之二以上面積的國土水土流失,四分之一以上面積的國土石漠化嚴重。”上世紀八十年代,生態環境的惡化加重了畢節經濟的貧困。

破解貧困難題,路在何方?1988年6月,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建立,自此開啟了治山治水、治窮治愚探索實踐的新徵程。

奏響“百姓富生態美”和諧曲

畢節市七星關區拱攏坪國家森林公園(黎萬釗 攝)

難題:破解深度貧困“怪圈”

“開荒開到山尖尖,種地種到天邊邊。”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方縣羊場鎮穿巖村土地瘠薄,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為了生活,老百姓大量毀林毀草開荒,土地墾殖率超過90%。農業生態失調,每逢汛期,當地水土流失嚴重,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群眾陷入生存困境。

在面積為2685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每平方公里所承載人口超過200人;貧困人口高達345萬,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有182元;土地墾殖指數高達46.2%,水土流失面積達16725平方公里。這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就是1987年畢節地區的真實寫照。

畢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生態脆弱。加上歷史和自然的原因,地處貴州省西北隅的畢節,曾被聯合國有關機構專家認定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

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上山開荒”和“多子多福”被視作解決生計問題的最佳出路,當地農民把斧頭、鋤頭、鐮刀等生產工具揮向荒涼的大山和瘠薄的土地。持續墾荒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導致畢節生態惡化,陷入了“越窮越生、越生越墾、越墾越荒、越荒越窮”的深度貧困惡性循環怪圈。

但是,畢節仍然有光彩的一面。畢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境內蘊藏著煤、磷、硫等30多種礦產,享有“西南煤海”之美譽,“家底”相當殷實。守著金山捱餓,畢節人急需破解這道難題。

破題:念活生態產業“真經”

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建立帶來了曙光,畢節開始了破解喀斯特地區的世界性生存發展難題,走出了絕處求生的突圍之路。

生態建設是治窮脫貧的突破口。畢節試驗區建立以來,畢節定準生態建設“指南針”,把開發扶貧寓於生態建設之中,讓林業生態產業點面開花,以生態建設促進開發扶貧和經濟發展。

治山治水,治窮治愚。畢節各族人民放下斧頭、扛起鋤頭,從砍樹人變為栽樹護林人、從糧農變為林農,30年如一日,持之以恆堅持綠化不動搖,變荒山為綠山,展開了波瀾壯闊的生態接力賽,破除生態惡化魔咒,戮力同心走出生存困境。

黔西縣林泉鎮山海村積極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發展林業生態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我們引導群眾選擇水西紅寶石軟籽石榴作為造林樹種,利用退耕地實施林下套種香洋菊,保障群眾近期經濟收益,實現減耕不減收。”山海村黨支部書記曾祥榮介紹說,山海村已種植水西紅寶石軟籽石榴超過90公頃,在石榴林下套種藥用植物香洋菊,在石榴進入豐產期前套種的香洋菊每公頃產值超過5.25萬元,石榴進入豐產期後每公頃產值可達22.5萬元。

畢節充分利用山地資源等諸多優勢,念活生態產業真經。破解生態難題,畢節採取“五子登科”建設立體生態,“五種模式”推進畢節綠化,“五輪驅動”發展林下經濟,“五開治石”防控石漠化,“五度法則”防控森林火災,“五改五推”深化林場改革,畢節走上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豐收。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我們充分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將林業生態產業作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助推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產業來抓,著力發展以特色經果林、森林旅遊、林下經濟為‘三大支撐’的林業生態產業。”畢節市林業局負責人如是說。

截至2017年底,畢節市已發展核桃、櫻桃、刺梨、皂角等特色經果林26.23萬公頃;累計接待遊客944.2萬人次,森林旅遊收入達65.9億元;發展林下經濟面積10萬公頃,實現產值34億元;全市林業產值達246億元。

30年來,畢節試驗區大力實施“中國3356”、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10多項生態建設工程,下硬功夫治山治水,生態產業全面開花,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以上,畢節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念活生態產業真經,畢節促使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共融共生。

解題:“綠色銀行”施惠於民

盛夏時節,藍天白雲下的畢節金海湖新區梨樹鎮車壩村,一幢幢青瓦白牆的民居被青山綠水環繞。誰曾想,20年前,這裡被稱作“背篼村”。車壩村走綠色發展之路,開發旅遊資源,在荒山薄土種下蜂糖李、楊梅、板栗等經果林,發展“農家樂”,打造村美民富的新農村。

梨樹鎮努力做好“生態文章”,跳好“生態富民”舞步。近年來,該鎮在保河、車壩、上小河、小屯4個村種上梨樹、板栗樹、核桃樹,形成可以賞花、品果、遊園的鄉村旅遊景點。

“都是享生態的福。”在保河生活了幾十年的孫善倫老人激動地說,“好生態產好梨,暢銷的保河梨讓荷包鼓起來了,我們翻身走上了富裕路。”

綠了荒山富了民。這是畢節試驗區發展林業生態經濟、為群眾打造“綠色銀行”的一個生動樣本。

30年來,畢節試驗區緊緊圍繞“生態立市”的發展戰略,把發展林業生態產業作為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著力建設“生態保護、綠色發展”高地,讓生態成為富民“資本”。

數據顯示,1988年至2017年,畢節市森林面積從40.12萬公頃增加到141.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從14.94%增長到52.8%、森林蓄積量從872萬立方米增加到4798萬立方米,築牢了生態屏障。

讓美麗生態成為富民“香餑餑”,畢節強勁地奏響生態美百姓富的和諧樂曲:到2020年,力爭森林覆蓋率達60%、林業產值達400億元。

編審:陳方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