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時,圍觀民衆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爲什麼?

鳳凰島老狼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追溯歷史的根源,那根源是什麼,就是中國什麼時候開始產生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僅指近現代。


我們都知道,當一群人合作,一起居住在一起的時候,最早的部落,誕生了。

當一群部落因為一個首領而聚合到一起成為部落聯盟的時候,最早的原始政權誕生了。

當一個原始政權有了階級的劃分,並且根據權利,進行收入的分配時候,階級政權誕生了。


當階級政權中有了高低貴賤,並且在不斷的時間段中不斷昇華這種觀念,奴隸社會誕生了。

當奴隸社會的無產者奴隸,勇於暴動,並且不斷暴動此起彼伏時,統治者開始轉變觀念,給奴隸一定的人生自由,並讓他們有活下去的尊嚴,於是封建社會開始了。

以上我說這麼多,僅僅要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當族群合併到一起,並且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他們就會有共同信念,那就是我和我們。

不要小看這簡單的,“我和我們”這就是民族意識階級意識和國家觀念形成的根源集體意識。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跨度歷五千年,從原始社會部落制,部落聯盟制,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現代的近代社會。在儒道文明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圈內,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我們稱之為漢民族信仰。


漢民族信仰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始,由書同文車同軌,將所有國人,華夏子民統一文化和信仰,生活習性統一之後逐漸形成,並藉助漢朝的威武強大,傳播到世界並深入人心的民族驕傲感和自豪感。

可是歷史總是在波折中前進,有高峰就會有低谷,這裡我無意惡毒的評價滿清,但是滿清的入關,將漢民族文化和信仰,所有漢人的集體榮譽給剝奪了。

於是一幕又一幕奇怪的事情,在中華大地,在外國入侵者眼前,那就是所謂的中國人變得麻木,他們不再認同自己的國家,不再信仰自己的民族,他們只顧著自己的一日三餐。

這樣現實為何會發生?原因無他,持續近300年的奴化教育,以及將人變成犬的過程。近300年的滿清統治,讓中華大地上大多數都是挺不起胸膛做人的人,他們僅僅是一群拖著馬尾巴的犬。

我們偉大的大清朝,能指望這一群拖著馬尾巴的犬,去認同自己民族,認同自己的正確嗎?答案是不可能。

於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朝百姓圍觀英軍艦隊,看到英國艦隊擊沉清水師軍艦時,百姓們居然拍手稱快。英軍上岸之後,百姓居然一點不痛恨他們,反而送來食物淡水。以換取報酬。


於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時候,清朝百姓都饒有興致圍觀。並在看見聯軍出來後,立馬跑去搶奪財物。甚至幫助聯軍搬運財物,以換取報酬。

這一切的根源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就是我之前說的,持續近300年的,文化教育,民不知有國,而國不知有民,民不認國,國不認民,誰認你?

持續幾百年的愚民政策,可謂空前的成功,而且將所有人都帶上不同的道路,讀書人追求,功名利祿,老百姓追求一日三餐?

當追求安逸成為主旋律,安逸第一,才會漠然看待這舉國淪喪。是啊,舉國淪喪,與我有何關,我還是要交稅,我還是要吃飯,我還是要忍受,那麼,所謂戊戌變法的烈士們,又和我有什麼關係?

於是在戊戌六君子的刑場現場,這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圍觀者們,他們關心的僅僅是,這人肉,可不可以入藥,這人血,能不能治好孩子的病,我要花多少錢才能拿到這些東西,而不會關心這些人為什麼會在這裡受刑?

悲哀嗎,恐怖嗎?

就像魯迅先生狂人日記裡所說的,中國人的麻木不仁原因到底是從哪裡來的?無非是統治者要求的。

清於中華民族領土而言,有不可磨滅貢獻,但貢獻也僅限於此,他將民族帶入了,深深的黑暗之中,直到近現代的思想傳播,到中國,五四運動之後民族意識的覺醒,才是之後中國慢慢由沉淪變得甦醒的關鍵。

願以後的歲月永遠不會有如此麻木不仁的人民,願之後的歲月我們都以自己心中的驕傲而自豪。


阿斗不傻


“戊戌變法”是一場血淋淋的幻想破滅教訓,隨著慈禧太后一聲令下,維新派人頭落地。我想有一句話可以總結原因:戊戌六君子,是下個時代的正義,當時舊時代的反叛者。



戊戌六君子(圖示)


其實,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一個道理:歷朝朝代的統治者,都會標榜自己政權是正義的,是絕對權威的,是國家正義的化身。

統治者們為了令被統治下的勞苦大眾,形成這一“認知”,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從精神上和行為上,曠日持久、不間斷的給大眾“洗腦”。

這種“洗腦”一旦久了,經過幾代“薰陶”,洗腦也就基本成功了。人們就會從爺爺輩的“被迫認知”,到父輩的“主動認知”,而到了孫子輩已經幾乎“深信不疑”了……時間,是世間最可怕的武器。

如此一來,多數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就會把一小撮“另類”反叛者,當成是破壞國家的極端分子,破壞了大家的“好日子”,認為這些人“離經叛道”、罪不可赦。

加之在統治者的強勢宣傳及渲染下,反叛者就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所以人們長期被洗腦下所根植的“忠君愛國情懷”油然而生,於是人們咬牙切齒,恨不得生吃他們的肉……

在以上這個前提下,我們再來看“戊戌六君子”慷慨赴義時,當時老百姓的行為就不難理解了

△康有為、梁啟超(老照片)



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敗給了島國小日本,大清自稱“亞洲第一”的龐大北洋水師,一戰全軍覆沒!多年積攢的國家海軍家底,輸個了精光!

此後,西方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使本就落後的中國雪上加霜。在這種“迫在眉睫”大的背景下,國內變法圖強的呼聲強烈,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誕生了!

在光緒帝支持下,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大臣,發動了“戊戌變法”,大刀闊斧,勵精改革。變法觸動了權貴守舊勢力的利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發動了“戊戌政變”,全面封殺變法。結果:光緒帝被囚禁,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斬菜市口……

這一場變法救國運動,僅僅持續了103天,就宣告流產了……所以也叫“百日維新”。尚在稚嫩期的“戊戌變法”,被頑固強大的舊勢力,扼殺在“搖籃之中”。



當“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處斬時,法場圍滿了人頭顫動的百姓,當時人們眼神鄙視、憤怒的向六君子扔爛菜葉、吞唾沫等,指指點點、詛咒聲、唾罵之聲不絕於耳,恨不得生吃了這些“反賊”的肉……



“戊戌六君子”中的譚嗣同,目光掃視人群,傲然挺立,失聲大笑,留下絕命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行刑前向人群說大喊: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原創:峰子哥;點關注 趣史隨時得到!】


峰子奇觀


推薦一本小說,《北京法源寺》。


其實六君子很早就明白,變法的失敗是註定的。而且,他們原本是可以不死的。特別是譚嗣同,他完全可以像康、梁一般暫避於海外,像大刀王五一般迴歸江湖——可以不死的他,為什麼偏偏要死,這是譚嗣同這個人物身上最大的迷團。



譚嗣同曾經對大刀王五這樣提起,自己對於變法有失敗的預感。但是沒有別的選擇。他們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避免走上革命之路,流太多中國人的血。他說:“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再相聚,化為了泥匯在一起。”



有如讖語一般,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滿懷一腔熱血的變法之路,最終以悲劇收場。面對著日本志士們不斷勸說逃走的譚嗣同,朗聲回絕道: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如果你們看了小說或話劇就會明白,戊戌變法本質上是一種戰場上探路的性質。在話劇裡,譚嗣同這樣說:

我們探路,證明了改良之路走不通,我決定陳屍在那裡,告訴大家猛回頭。



而譚嗣同的絕筆詩裡這樣寫: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梁啟超這樣回憶起譚嗣同與他的最後對話: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

這裡的典故並不複雜,公孫杵臼和程嬰是《趙氏孤兒》中的人物。為保住趙氏孤兒和復仇的希望,公孫杵臼先死,掩護程嬰偷生。最終仇報昭雪之後,程嬰為報公孫杵臼而自殺。



月照是明治維新時期的和尚,西鄉是指明治維新的大臣西鄉隆盛。二人在勤王的行動失敗後,月照自盡而西鄉存活。後來西鄉隆盛輔佐明治成就維新大業。



譚嗣同希望梁啟超能夠活下來,繼續救亡圖存,而他自己作為血薦,以盼驚醒無知麻木的世人。



世人果然麻木,對於戊戌六君子恨之入骨,全然不知這些人是為了救他們而死,而這麻木恰恰驚醒了更多的人。他們明白,改良救不了這世道,只能選擇別的路要走。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六君子的死,還是世人的麻木,都是有意義的。

最後,還是推薦大家去看那本小說,或是那部話劇,大家將會明白那個時代的領航者,和他們無奈的選擇。


林海


說起“戊戌變法”,康有為是繞不過去的一個人!


“戊戌變法”雖然只持續了短短的103天,但其初衷的確是為了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用改變政體的方式,扭轉大清朝的國家命運,,,

最早的時候,作為當時真正的掌權者慈禧太后,是支持這場改良的,因為“甲午戰爭”的慘敗,身為執政者的慈禧太后,實際上也陷入了茫然,經過“公車上書”的催化,(實際上31份“上書”,根本就沒有康有為那份)慈禧太后也想通過一場變革來挽救危亡中的大清,

但改良這種事,說說容易,實際操作起來卻是非常困難的,如同榮祿所說:“一百多年的舊制,說改就改?怕沒那麼容易吧?”,但康有為認為:“殺幾個王公大臣也就辦成了!”,榮祿嚇出一身冷汗,他隱隱感覺到:如果改良成功,舊貴族將成為首批犧牲品,,,


慈禧太后最初感覺“戊戌變法”看上去的確很美,也想試試光緒的能耐,但冒進草率的康有為卻越來越不靠譜了,從最初就不成熟的廢除科舉,演變成了後來的“中日合邦”,(有意請伊藤博文來主導變法),甚至大肆鼓吹“中英美日合邦”,,,

如果說這些明顯出賣主權的“改良”,直接動搖了慈禧集團的權力根基,後來的“圍園殺後”則引發了慈禧太后對“康梁”的剿殺,,,

而實際上,“六君子”中,除了譚嗣同是變法堅定的擁護者,目睹了前五位被“鋸頭”慘死的同仁,他仍能高喊: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們有理由相信,譚嗣同對變法的堅持是真心的!而其餘5人只是因為與康梁“過從甚密”而被禍及,實際上,他們對康有為本人也很厭惡!

中國兩千年來的朝代更迭,讓統治者打造出了一整套完善的道德法則來配合威權,用這套針對個人的道德養成體系,對人民進行訓練與灌輸,以達到對個體思想的控制來減輕統治者的管理壓力,法度森嚴的等級觀念貫穿了自上而下的不同階級而無人敢越此雷池,


中央政府對輿論長期的把持,導致民眾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和餘地,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淳樸的人民堅定地認為:“忠君”就是“愛國”,順從統治者的宗旨被視為良民,而逆行者則必是“反賊”,在民眾的意識中,“反賊”就是破壞現有秩序的罪魁禍首,因為目前的“幸福與安康”都是統治者給的,誰反對統治者,誰就是我的敵人!而誰是逆行者?只不過是“當今聖上”一句話的事,至於你具體是怎麼“作亂”的?很多民眾根本不清楚!因為,“逆反”就是原罪!

其實當時圍觀殺頭的大部分民眾,並不清楚“變法”的深層意義,也並不知道最初的“變法”,早已經演變成了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內鬥結果,他們只堅守一種思考方式:對抗朝廷者,必是天下最可恨的人,因此,我必須恨他,我若不恨他,豈不是與他同流合汙?以至於有人慷慨激昂一本正經地表示:臣等深惡六賊,恨不能生啖其肉,活寢其皮,以表臣等忠君報國之赤誠,,,!

當這種扭曲的意識戰勝人性的時候,所有愛與恨都由執政者來操控,被左右的靈魂則根本無法確定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善惡界限,圍觀一個根本不值得同情的“反賊”被砍頭,就如同圍觀“殺年豬”一樣,充滿了喜氣洋洋的亢奮景象,,,五馬分屍公孫鞅,挫骨揚灰張居正,千刀萬剮袁崇煥,,,莫不如是!


殊不知,“六君子”在慷慨就義之時,始作俑者早已攜募捐鉅款漂洋過海,周遊列國,以“變革者”的光環,榮華富貴奢侈一生,驚心動魄的103天,只不過是康氏人生歷程中走向另一個輝煌的墊腳石而已,可憐“六君子”的鮮血,正是繪製其下半生多彩生活的顏料而已,,,!

但不管怎麼說,作為首次撼動封建統治的變法犧牲者,譚嗣同最後的陳辭仍然振聾發聵:各國變法,無有不流血犧牲者,今中國之變法,流血犧牲,自我輩始!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冷兵器TILLLINDEMANN


集體宰殺活羊時,不管被宰的那隻羊鬧出多大的動靜,哀嚎或反抗掙扎,其他在場的羊卻都很紳士,或漠然置之,或反芻吃草,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超然態度。

這種公開的行刑方式,古代叫做“棄市”,在最最熱鬧的菜市口或其他繁華所在,

“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完美的從眾心理!有了出色的暴君,何嘗不能量產出色的暴民!

比羊還不如,觀斬的人群,多半還會積極互動,鼓掌歡呼、口水與爛菜葉齊飛,倘若運氣好,見到凌遲的盛舉,還會“食其肉”或者搞點人血饅頭,哪怕合理支出一些費用。

我屬於眾人中的一份子耶,而不是臺上腦袋等著被砍掉的那一位,這是多麼值得欣慰乃至慶祝的一件事!

不容國人專美,古代歐洲的觀刑儀式更是盛大,作為一項傳統節日——英國的“行刑日”那天每每引來幾萬人觀看,狂歡嘉年華散場之後廣場上往往會留下上百具被踐踏而死的新鮮屍體。

統治階級的用意自然是震懾,到了底層民眾這裡,卻被曲解成全民的盛宴,這何嘗不是民眾對統治者的絕妙反擊——愚民的措施當然也可以被用來愚君,互相欺騙嘲弄,誰不會?

但若就此把聖裁判斷成民意,簡直如同阻止我等吃瓜百姓觀看車禍現場一樣螳臂當車。


歷來現實


“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

中國數千年來的封建社會,統治者最為重視的就是民心了,所謂天下大勢,民心所向而已。民心是什麼,民心就是那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的水。

水能幹什麼,水是可以被引導的!如何引導?那就是把它限制在狹小的小溝裡!對於引導民眾,最佳的方法是思想上的控制。封建帝王們數千年以來,一直都在孜孜不倦的對民眾進行思想上的控制。

所以,秦始皇會焚書坑儒;漢武帝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朱熹會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


不得不同意,他們很成功。通過上千年來的不斷努力,“順民”終於形成了。只要不涉及到自己的事情,一切都毫不在意,看到有人鬧事被處罰,心裡反而沾沾自喜,暗道一聲:幸好自己沒有去鬧騰!

所以,當抵禦後金的長城袁崇煥被崇禎除以凌遲時,整個京城的民眾都來看熱鬧,甚至爭著搶著要來生吃袁崇煥的肉!

所以,當慈禧要處決“戊戌六君子”時,同樣的情況再度發生了!

管你什麼戊戌變法,和我有半毛錢關係,叫你鬧騰,掉了腦袋活該!也許這就是當時普通百姓們的想法。


小鎮月明


這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所決定的,封建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皇權統治,給自己的臣民洗腦,讓他們效忠自己,比如李唐王朝硬要把自己和老子聯繫起來以神聖自己,表明自己乃是天命所歸,如有人反對,就是有違天道,所以他們並不認為戊戌六君子是正義的,加上朝廷對他們的罪名,認為是他們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犯了朝廷的法度,才被抓起來問罪的。



所以那個時候的民眾,根本搞不清楚戊戌六君子被殺的真正原因,就算知道,也未必能明白他們這份慷慨激昂,這份為國為民死而後已的精神,他們可能還認為是不自量力,是謀反的逆賊,平頭百姓們已經被洗腦,被統治了許多年,他們平時沒事就是串衚衕,有事就起鬨架秧子,看到戊戌六君子要被砍頭,還覺得有熱鬧可看,他們是一群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明朝他們喝袁崇煥的血,食其肉,清朝對六君子扔臭雞蛋,爛菜葉,民國又折磨死抗日名將,再到後來的和父母劃清界限,以表明自己的忠心,歷朝歷代都不缺不明真相亂站隊的吃瓜群眾,區別只在於他們對當事人傷害的嚴重程度有多深,死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那些傷害自己的人,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死。



前不久跳樓自殺的姑娘,有多少圍觀群眾在喊讓她跳下來並最終釀成了悲劇?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簡直不可想象。還記得高圓圓和趙又廷的定情電影《搜索》嗎?一樣的語言暴力,最後女主自殺,而六君子在慷慨激昂中被殺,結局都是悲慘的,作為一個吃瓜群眾,事件還沒有明朗之前,不要亂站隊。


軍事一點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單,斯德哥爾摩效應。

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比如,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這個名字源於1973年8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Norrmalmstorg中心的銀行搶劫案,持槍歹徒挾持幾個銀行職員於保管庫裡,六天後,人質被警方解救出來,詭異的事情發生了,離開保管庫後,幾名人質反而將劫持者掩護起來,保護他不受警方的傷害,此後甚至拒絕提供不利於綁匪的證詞。更為離奇的是,其中一名女人質還由此愛上了一名劫持者,等他獲釋後就要嫁給他。

類似的案件還有很多。

比如美國的一起綁架案,持槍歹徒綁架了幾個女性,押著他們和警察對抗。在轉移人質期間,警察曾經做過圍堵。奇怪的是,人質竟然和歹徒一條心,對救援的警察大吼大叫,甚至扔石頭砸警察,掩護歹徒順利突圍。

清末的愚民們,其實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患者。

魯迅小說中,革命者夏瑜為了救國救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結果愚民們反而對他破口大罵,甚至用夏瑜烈士的鮮血治病。

道理都是一樣的。


薩沙


“戊戌變法”是歷史上有名的維新運動,又叫百日維新。


公元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將光緒帝軟禁於中南海涵元殿,然後下詔太后訓政。自此,自6月11日始,歷時103天的維新運動以失敗告終。而“戊戌六君子”,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卻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

然而,在“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時,圍觀民眾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場面呢?有書君認為共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清政府和民眾的守舊思想。

1、清政府的蠱惑,蓄意鎮壓變法。

在封建社會的人們,思想受到了很大的禁錮。對於思想腐朽的老百姓來說,國家最高領導者說的話才是最具有權威的,百姓把他們當成“正義”的化身來敬仰。而作為統治者,他們希望民眾的思想可以擁護他們,並且對他們有利的。



俗話說:誰掌控了民心,誰就能把握住時局。


因為清政府是當時滿清最高的統治者,說的話做的事,百姓自然會無條件、母庸質疑的順從和相信。百姓們被統治者不斷的進行灌輸,導致在精神上、行為上被徹底洗腦。所以,百姓們理所當然的就會將這些破壞國家制度的“恐怖分子”,當做壞人、危險人物來進行提防和攻擊。

2、百姓愚昧無知,根本不問政治。

戊戌六君子被大清給渲染成為了十惡不赦的人物,對百姓說他們意圖是想要顛覆國家政權,是陷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逆賊亂黨。


而對於這些沒有接受過思想教育的無知愚昧的百姓們來說,看到這些逆賊亂黨被抓,都感到非常的痛快,有的還拍手稱快,並且對於大清所謂的正義和愛國之情從此油然而生。

對於戊戌六君子的慷慨赴死的行為,百姓們是永遠不會理解的,也根本無從認識,只是在跟著清政府隨聲附和的。


當戊戌六君子被押到菜市口進行處斬時,圍觀法場的這些愚昧百姓們,眼中充滿著鄙視,心中充滿著憤怒,並向戊戌六君子扔爛菜葉,吐唾沫,群眾罵聲淹沒在了整個菜市場,恨不得生吃反賊的肉......句句都是非常的難聽。

另一方面是戊戌變法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1、靠山選擇失誤。


他們將希望寄託在無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光緒,只是名義上的皇帝,最高權力實際上依然為慈禧所壟斷。


變法中建議裁減官員,直接觸犯了朝中大臣們的利益。雖然大臣們懼怕皇上,但有慈禧太后撐腰呀。他們跑到頤和園,跪到正在看戲的慈禧太后身旁,哭哭啼啼,攪擾了慈禧雅興。


慈禧一怒之下,下令捉拿叛黨,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等六位志士仁人被押解到宣武區菜市口砍頭。光緒帝被慈禧囚禁在了中南海瀛臺。

2、脫離廣大群眾。


維新派主要領導人對民眾力量認識不清,只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的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康有為曾在《日本變政考》裡有一段比較“精闢”的回答:

之所以反對中國開議院(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主流派都主張“尊君權”,“以君權雷厲風行”變法,拒絕開議院),主要原因就在於中國民眾的“民智”低下。


事實上,在改革的具體措施中也沒有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對於百姓來講,戊戌變法屬於社會上層人物的變革,並不能為百姓帶來直接利益。


百姓自然會以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去看這件事,再加上清政府思想的影響,百姓認為他們的變革會使自己陷於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讓百姓沒有了安全感。


歷史經驗證明,失去了人民大眾支持的改革往往是無法成功的。


3、做事過於激進。


維新派在實施變法上有些激進,如大量裁減冗官就屬於冒進措施,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又沒給失去職位的官員安排出路;再如,因王照上書被阻,又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都做得操之過急,缺乏考慮,並且失之過重。


綜上原因可見,康、梁等人雖然滿腔熱血、才華橫溢,可是在政治上不夠成熟。導致的結局就是,持續103天的變法救國運動就此宣佈流產了,六位君子慘遭殺害,而且出現被百姓圍攻、唾棄與謾罵的慘狀。

縱觀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改革都會受到重重阻撓,成功的改革者往往對時局有深刻的瞭解和認識,善於平衡、團結各種勢力,推動改革的前進。

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長而又坎坷的。透過重重歷史煙雲,自1840年以來,中國一直在民主的道路上步履蹣跚、艱難前行。



維新志士們的吶喊、抗爭使古老的中國在民主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戊戌變法雖未成功,但卻促進了社會和思想文化的發展,值得後人學習、借鑑和思考。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戊戌六君子”是很正面的形象,但這不過是經過後來加工過濾後的信息,在當時來看,他們是社會不穩定因素,是動亂分子,是政治的蛀蟲,臭不可聞!(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在近代很長一段時間,似乎“亂”才是主流,誰要是阻礙了別人造反、耽擱了別人製造動亂,似乎就是落後分子,似乎就要被打倒,至少應該被批判被教育,以提高其覺悟。

造反有理成了近代社會的主流,真是不知道這是哪門子的真知灼見。殊不知只要動亂只要造反,動亂者、造反者死不足惜,但帶給普通百姓的痛苦,才是最要命的。

平常人是無辜的,中國的封建社會歷來不主張百姓參政議政,稍有嫌疑者都可能招來滅九族的大禍。


因此,對於政治層面的事情,普通老百姓並不太關心,甚至誰當皇帝,都要在特定的場合才會知道,他們的關心的只有平日裡的一日三餐。

每次的亂可以說帶給普通百姓的都是血腥的殺戮、飢餓和死亡,太平天國怎樣,義和團運動又如何,口號喊起來都是高大上,都是為國為民,結果乾的全是傷天害理讓老百姓沒法活的事情。

但是從造反有理這個觀點出發出發,還是可以得出很多顛倒是非的結論,比如說康有為成了“聖人”,戊戌變法平白無故就成了革·命·行為,但是對於他背後對社會帶來的危害,對普通百姓生活的影響,卻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他們說為了社會進步,為了百姓幸福,但百姓卻沒有答應,也很反感他們的無理介入。因此,即使放到現在,還是會有很多人“唾其面,啖其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