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還有比基因測病更「玄」的事兒嗎?

本刊記者 莊靈輝

你知道还有比基因测病更“玄”的事儿吗?

近來消費級基因檢測日益受到資本青睞,但行業內魚龍混雜不說,所謂的基因檢測技術也是飽受爭議。而實踐證明,單純地降低價格並不能贏得行業發展的好口碑,要想盡快推行商業化恐怕還需做更多的技術普及和研發工作。

你知道还有比基因测病更“玄”的事儿吗?

1月17日,北京水母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水母基因”)和《中國國家地理》聯合打造了一款名為“生命圖志”的“祖源+健康”個人基因組產品,該產品是雙方合作的“中國姓氏基因圖譜繪製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了3項祖源基因檢測、286項個人健康基因檢測和一年生命教練指導服務,據稱為國內首創,售價為799元。

近年來,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降低了價格,各種創業公司又結合互聯網技術來提高基因檢測的便利性,如今用戶只需在家收集部分唾液郵寄到基因檢測公司就可以等著報告結果,報告結果可以在手機中查看。價格的降低與使用的便利為基因檢測的商業化帶來了不小助益,引來各方資本的投入。2014年~2016年兩年期間,我國基因檢測行業融資規模就從5億元增長至69億元,翻了十餘番。2017年1~10月又有27家國內基因檢測領域的公司宣佈完成32輪融資,其中披露具體融資金額的有25筆,明確融資金額的共融資50.86億元,單筆融資金額超過億元人民幣的就有15筆。2018年開始,23魔方、WeGene等獲得新一輪融資,其中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的B+輪融資達1億元,由經緯中國領投,方漢王科技、德商奇點和雅惠精準醫療基金跟投。雖然資本日漸看好基因檢測市場,基因檢測的技術創新也在不斷為其商業化加分,但由於缺乏技術普及,加上市場環境混亂,不少公司藉助用戶對高新技術的好奇和信息差進行坑蒙拐騙,導致基因檢測公司的口碑不佳,也就更遑論盈利了。當然,單憑市場的混亂難以否認存在的商機。但如果技術普及和市場監管難以到位,在下一輪高新技術風口來臨之前,基因檢測若沒有開創自身穩健的市場,恐怕也遲早會被推倒在沙灘上。

包測百病莫奢望

基因檢測技術本來在健康體檢方面有些積極的功效,在預防某些特殊的遺傳疾病方面有著一定的準確性。基因檢測本身的主要目的自然也是為了健康,如果這項技術能夠做完備,或者能夠彌補現有各項體檢技術的不足,或許也能夠贏得一片市場。但問題是,就目前來看,由於大部分消費級基因檢測都是單基因檢測,單基因決定的疾病還非常少,除了特殊的遺傳疾病外幾乎很少見,而現代人對健康的關注主要還是一些由於後天因素導致的亞健康類疾病,比如糖尿病、血液疾病和各類癌症等,因此基因檢測技術短期內很難進入健康醫療的核心領域。

問題不止是消費級基因檢測技術本身的限制,更多的還是消費者的認知障礙。普通民眾一般不知道單基因檢測和多基因檢測的概念區別,更不會關心學術層面上這類檢測技術對哪些疾病真有效果,對哪些疾病還處在研究階段。如果貿然消費卻沒取得所期望的效果,再加上市場中渾水摸魚進行坑蒙拐騙的企業也不在少數,自然會給基因檢測技術帶來糟糕的口碑。

你知道还有比基因测病更“玄”的事儿吗?

由於這些問題,消費級基因檢測很難在醫療體檢領域獲得自身的市場。即便是價格幾百元的基因檢測服務,在疾病預防方面的效果跟血常規化驗等傳統體檢方式相比還是沒有絲毫價格優勢,何況基因檢測技術的可信度跟傳統體檢方式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隨著技術的進步,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價格也日益降低,如果技術的普及工作到位,消費者對其技術有了明確的認知,很多消費者或許願意花上幾百塊錢檢測一下自己的基因,更進一步瞭解自己和維持健康狀態。但行業內眾多玩家遲遲不在這方面發力,背後或許是因為其在醫療領域難以有實際的效果,畢竟近年來隨著監管的嚴格,正規的基因檢測服務商都會說明不提供任何臨床參考價值。

各種包裝與娛樂

如果說基因檢測的健康體檢聽上去還算正經,祖源追溯還有點意思的話,行業內的部分玩家卻顯得有點不務正業了。近年來類似單身基因、天賦檢測、基因配對、基因測早戀、網癮等讓人哭笑不得的基因檢測項目不時竄出,生生把一項高新技術娛樂化了。當然為了商業化,高新技術自降身段變得娛樂化也無可厚非,但如果缺乏相應的技術和理論支撐,即便消費者抱著花錢圖個樂呵的心態,事後也總會有點被騙的失落。人民日報在去年年底就曾發文批評,天賦基因檢測涉嫌坑蒙拐騙,應該禁止把研究階段的技術引入市場。

業內人士都說基因檢測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至少在檢測方面不會有什麼技術難題,問題是出在檢測結果的分析和解讀上。由於缺乏臨床證據和經驗,單靠技術研究很難定下一套靠譜的解讀標準,這也是目前市場上魚龍混雜的原因之一。因為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又缺乏實踐檢驗,很多企業會拿報告做文章,要麼聳人聽聞騙取錢財,要麼胡言亂語忽悠消費者再次消費,其中大部分娛樂性質的基因檢測項目就屬於後者。

不過,消費者也不可能一直被忽悠,就算這些基因檢測公司能夠把自己的技術炒成一門玄學,相信基因檢測“包治百病”的人還是少數,相信其能夠“知過去未來”的恐怕就更稀奇了。

你知道还有比基因测病更“玄”的事儿吗?

另外一些聽上去相對靠譜的娛樂化的商業模式,落地也有困難,比如最近炒得很熱的祖源追溯項目,花幾百塊錢去測一下自己的祖源對多數人來說都是樂意接受的。但由於目前中國的基因樣本數據庫不夠大,並且各個學校與企業的樣本互不開源,準確測知祖源的條件顯然還不具備。其實,已經有不少很多消費者都對祖源檢測結果表示過失望,比如大部分消費者都的檢測報告裡都有一句“XX%(經常是99%)屬於北方漢族”,這樣的結果對漢族而言顯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因此,在技術和市場環境完善之前,短期內消費級基因檢測恐怕還是會處在自娛自樂的階段。

你知道还有比基因测病更“玄”的事儿吗?

期待技術成熟時

科技產業進入市場都難免會面臨技術研發跟進、配套設施建設以及實踐數據等種種難題,即便其中有部分企業在踏實做事,也很難改變市場的混亂狀態,消費級基因檢測也不能例外。比如目前的檢測結果解讀方面,一份個人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的文件將近100G,除缺乏相應的臨床數據外,相配套的解讀算法、專用芯片等研發都在初級階段,而大部分基因檢測公司本就不熟悉大數據處理技術,這些都需要自身紮實的研究和臨床試驗,和加強內部與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才能解決。

實際上,目前多數基因檢測企業都在加緊開展這些合作,比如水母基因2018年的重點工作就是跟各個行業的知名企業合作,探尋新的增長點。其和《中國國家地理》聯合打造的“祖源+健康”類基因檢測項目就屬於跨領域之間的合作,是一個所謂“人文和科技的結合”。水母基因的CMO姜曉峰還表示,“在2018年,我們希望跟更多的合作伙伴合作,推出類似這樣的產品出來”。

當然跨界合作是一方面,基因檢測自身領域內的數據融合與統一也是十分緊迫的事。比如,統一各個學校與企業的數據樣本,合作開發國內基因數據,建立全國性的基因數據庫,類似“99%屬於北方漢族”這樣雞肋的測試結果就會減少很多。

23魔方的CEO周坤曾經斷言:“未來五年內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會迎來快速發展,預計到2022年,中國將有5000萬人口接受檢測。”姜曉峰也表示,希望釋放基因檢測的價值,給普通人帶來美好生活。當然,如果真的能夠把基因檢測技術做成熟,為普通人帶來福利,或許大部分消費者還是願意為其買單的。

備註:本文有刪減,若需《中國職業經理人》文本閱讀,請聯繫本社

宋先生:023-65356251 手機:13206174097

你知道还有比基因测病更“玄”的事儿吗?

推動建立中國職業經理人制度

推進建設中國特色職業經理人隊伍

推行建造中國職業經理人公共服務市場體系

推廣培育中國職業經理人新文化和社會生態環境

為職業經理人服務 為企業服務 為會員服務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訂閱更多精彩內容

你知道还有比基因测病更“玄”的事儿吗?
你知道还有比基因测病更“玄”的事儿吗?

歡迎關注重慶職業經理人協會官方微博獲取最新資訊

中國職業經理人雜誌

Chinese Professional Manag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