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爲什麼到了青春期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反而和別人能夠順利溝通呢?

momo巴巴


本該是孩子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紀,可自己家的孩子卻總是心事重重,鬱鬱寡歡,不僅在網絡世界待一天,還時不時偷摸著在網上說一些特別悲觀消極的話,和孩子溝通卻總是吃閉門羹。做父母的慌了,我家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萬一他做出什麼極端的事情來該怎麼辦?

北京回龍觀醫院的王紹禮醫生給女子力科學社發來緊急通知,孩子心理出問題,爸媽責任大!

孩子心理出了毛病,症狀都不同,可他們的父母卻都很類似,要麼奉行“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好!

” 要麼堅持“我得給孩子最好的!” 還有很多則是“爸媽實現不了的可就都靠你啦!”

這樣環境下的孩子,很容易就不自信、自卑、厭惡、逆反,甚至和父母反目的都有。

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相處,北京回龍觀醫院的王紹禮大夫說:教育孩子要四步走!

一、聽聽孩子怎麼說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問題時更容易受挫,偷偷抹眼淚,父母放下身段,耐心傾聽很重要。

二、和孩子像好朋友一樣相處

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少應酬,多陪伴,敷衍了事要不得。要尊重,不要高高在上,孩子內心的想法,自然願意與你說。

三、問問孩子想要什麼

孩子愛玩就給他們隨性玩耍的時間,生活安排的太滿你都不喜歡,何況是孩子。孩子有什麼特點,就針對性的培養,多問問他們的意見,你都不是龍,還想望子成龍?功利主義太明顯,把最重要的:心理,能力,人格培養

都忽視,對孩子成長可沒有好處。

四、孩子的榜樣

簡單說教可不要,家庭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言傳身教的榜樣才最有用,孩子就是你的鏡子啊!

關注女子力科學社,瞭解更多相關知識~


女子力科學社


孩子為什麼到了青春期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反而和別人能夠順利的溝通?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其中的不同。
首先,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溝通的一方主體為孩子,溝通的另一方或者是父母,或者是別人。而溝通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效果。這不由得不讓我們去考慮,父母和別人到底有什麼不同。是不是這個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溝通效果?
答案顯然是這樣的。
那我們就大膽推測一下,父母和別人到底有哪些不同?
第一,父母是有權威的,是有資源的。因為,從法律上來講,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許多事情,父母可以替孩子做主。這是法律賦予父母的權利。
父母有了這樣的權利,是不是就會有意無意的行使這個權利?大家猜一猜,父母大概率的選擇會是什麼?當然是行使自己的權利了。因為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既然如此,又不傻的父母,哪個不會抓緊時間去使用自己的這個權利呢?
那麼,下一步我們就要考慮的是,在父母行使這個監護人的職權的時候,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顯然,任何一個孩子可能都不希望別人來控制自己,來代替自己作出決定。小孩子也不喜歡,所以,許多小孩在面對父母給自己做出的自己不喜歡的決定的時候,會哭會鬧,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反抗。
幼兒時期的孩子,都是如此。何況青春期的孩子呢?
大家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他要當家作主,他要為自己做主,他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已經有權利、有能力為自己當家作主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會爆發什麼樣的結果呢?顯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在兩方都要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時候,衝突是難免的。
當父母和孩子做鬥爭的時候,結果又會是怎樣的呢?
這個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當然,父母的權勢更大一些,資源更多一些。胳膊擰不過大腿。父母只要動動手指頭,作為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還是無力反抗的。即使反抗,也往往容易被殘酷的鎮壓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怎麼做呢?這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怎麼做呢?
青春期的孩子大概率的選擇自然是迴避衝突。因為反抗沒用嘛?!因為反抗會受到更為嚴厲的鎮壓。
那麼,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回避衝突呢?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只要不溝通,不交流,衝突不就減少了嗎?
哪怕我心裡再有不滿,目前情況下,對我最有利的選擇,只能是隱忍。那我就不講好了。等我將來長大了,我就離開你們,那個時候,我就可以當家作主了,就可以做自己的皇帝了。
這一切,就是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的原因。
各位親愛的朋友,你們對這個話題有何高見呢?歡迎發表你們的高見。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安嶺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孩子的溝通,將他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

讓我們先看看一個案例。

《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希望讓嗯哼捐出玩具來捐助早產兒,她通過4次溝通後獲得了嗯哼的首肯,她不強迫孩子,但是也會堅持做認為對孩子正確的事情,這一點非常值得去思考。

第1次,霍面對堆積如山的玩具,帶著嗯哼將喜歡的玩具和不常玩的玩具分別裝在兩個不同的儲物箱,接著開始了對話:

“媽媽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們留下你平時喜歡的玩具,然後把不常玩的捐給更加需要的人,你願意嗎?”

“我不願意。”

“為什麼呢?”(敲黑板,瞭解孩子的想法很重要,這樣才能雙向溝通)

“我只給你。”

“可是媽媽想給它們給一些更加需要的小朋友。”

嗯哼用哭來表達拒絕。

第1輪,失敗。

第2次,霍轉換一種角度來試圖讓嗯哼理解這件事情背後的意義,接著對話:

“你知道玩具漂流嗎?玩具漂流,就是把你平時不常玩的玩具,或者你喜歡的玩具,跟別的小朋友去分享,因為媽媽在玩具分享這件事情上,從來沒有強迫過你。因為我覺得,你的東西,你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但是如果在你願意的情況下,玩具可以互相交換來玩的,對吧?”,嗯哼不語,霍繼續嘗試從孩童的角度來闡述,“你看這個玩具就是你平時喜歡玩的,但是很多小朋友沒有見過也沒有玩過,我們要不要也讓他們分享這份快樂呢?”

嗯哼強烈表達說不要,說“自己還要玩呢~”

“你的意思是今天不玩,改天還要玩,是嗎?”,(敲黑板,即使孩子發脾氣,霍也耐著性子去理解孩子的想法)

嗯哼繼續表達拒絕,並告訴媽媽不能強迫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能一直逼著。”

第2輪,失敗。

中場休息,霍陪著嗯哼玩了會,試圖緩解兒子的情緒。

第3次,待嗯哼情緒平復後,霍又嘗試從孩子喜歡的活動形式來說服孩子,開始了交談:

“我們今天去當售貨員,把玩具賣給別人,好不好?”

嗯哼走開,自顧自地唱歌,迴避話題。

“我跟你商量的事情,你考慮的如何了?”(敲黑板,直面問題,不要因為孩子逃避而放棄)

嗯哼沉默。

第3輪,失敗。

第4次,霍給了孩子一個有空間的選擇,她將最終決定權給到孩子自己。

“我們過去看看,如果你願意,我們就賣給其他的小朋友,如果你不願意,我們就把玩具都帶回來。”

嗯哼同意,並表達“只相信你一次”。

霍表揚了嗯哼的進步,並在賣玩具的現場上做到了不強迫孩子,做到了說到做到的表率。

至此,大家可以看出來,霍對孩子是非常尊重的,但也會堅守自己的原則,不強迫不欺騙,但是也不妥協不退讓,難怪她被稱為“沒問題媽媽”啦~~~


不管對於幼兒時期,還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需要對孩子充分的尊重,否則上方只能漸行漸遠,無法溝通。


弗爾美媽媽


您好,非常高興可以回答您的問題,借個例子回答您的問題,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十幾歲的孩子愛跟父母“對著幹”,你讓他朝東,他偏向西;你讓他幹這,他偏幹那。爸爸媽媽困惑極了:曾經那麼熟悉的孩子,怎麼突然變得陌生?四五十歲的父母愛跟孩子“較勁”。“我叫你幹,你為什麼不幹?”“我叫你好好考,你為什麼不好好考?”“你是不是成心要氣死我?”男孩女孩苦惱極了:曾經那麼通情達理的爸爸媽媽怎麼突然變得“不講理”?

這種現象奇怪嗎?並不奇怪。就像宇宙間的星球,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碰撞,“青春期”碰撞“更年期”也是大自然的規律。

只是今天的孩子早熟,青春期“提前”;今天的父母太累,更年期也“提前”。

提早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卻並不成熟的階段,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但他們對成人尤其是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總覺得父母“跟自己過不去”,也因此形成強烈的逆反心理,心靈的大門朝著同齡人開放,卻對成人緊閉。這時候的孩子特別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知心朋友。

提早進入更年期的父母,由於工作、生活壓力很大,面對孩子常常心急氣躁。這時的父母同樣需要關懷,需要理解和諒解,需要知心朋友。

所以,處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兩個特殊生長期的兩代人,有著共同的要求:理解、尊重和溝通!雙方都改變一下自己,情況就大不—樣了。


《中國中學生報》小記者、北京高二學生董誠和他的媽媽杜女士都是我的老朋友。他們母子倆就是在“碰撞”中磨合成為好朋友的。

秘訣一:
對抗變對話,從親子相互欣賞開始。



杜女士說:“以前逛商場,兒子要看光盤,我要看服裝,總有矛盾。後來,我看中什麼衣服,就請兒子當參謀。我偷偷看兒子―眼,他點頭我就試穿。我覺得兒子有男孩的眼光,會把媽媽看得很美,媽媽衣服選得好不好,他—下就能看出來。兒子是我最好的參謀。”


董誠說:“跟媽媽出去特別輕鬆。媽媽能讓我當參謀,我當然得有自信。”

秘訣二:
對抗變對話,親子互相支招兒來轉變。

杜女士說:“我把孩子當成最好的朋友,我有什麼話跟他說,他什麼話也跟我說。兒子大了,有他的思想,要了解他就必須學會傾聽。兒子有時候揹著書包進門:‘‘媽,我跟你說個事。’我不管多忙都聽說完。如果你說:‘炒菜呢,哪有工夫聽你說。’就等於拒絕,下次兒子就不會跟你說了。”

董誠覺得在家裡茶餘飯後聊天是最好的溝通。有一次,他想給學校提意見,不知道媽媽贊成不贊成。所以先試探媽媽:“有節課老師講得很不好,班裡有個同學帶頭向學校反映,您覺得他這樣做對嗎?”

媽媽說:“你是班長,應該由你來替大家反映。”媽媽當時並不知道兒子說的是自己,可她幫兒子支了招兒,卻正合兒子的意。

我問董誠:“媽媽給你支的招兒,你覺得靈嗎?”

董誠說:“還挺靈的,特別是有時候我火氣比較大,說話直來直去,媽媽讓我學會了婉轉表達。”

秘訣三:
對抗變對話,關鍵是親子相互理解。

能坦率地表達自己,又能設身處地對待別人,在這方面,杜女士和她兒子董誠都深有感觸。

杜女士說:“從當媽媽那天開始,就不光孕育了一個生命,更是多了一個朋友。這個朋友一點點長大,我一點點了解他。現在我40多歲,孩子15歲,更年期碰撞青春期,我有時也挺有失落感。兒子總是問:‘媽,您現在怎麼變得這麼絮叨?’我說:‘我也不知道,其實還是挺想讓你心疼媽媽的。’兒子說:‘以後我會好好孝順您。但我現在大了,是一個男孩子,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媽媽向兒子交心,這使兒子非常感動。對於怎樣愉快地接受走向更年期的媽媽,董誠做得不錯,說起媽媽,他的臉上洋溢著幸福。

“媽媽跟我非常平等,而不是高高在上。我已經不喜歡依偎在媽媽身邊,但喜歡媽媽挽著我的胳膊走,因為媽媽就是那樣挽著爸爸走的。媽媽從來不干涉我的事情,女生給我打電話媽媽從來不問。‘三八’婦女節那天,我跟同學一起給各自的媽媽買花,花不是很好,但是媽媽特別高興,說沒白養我這個兒子。”

這對平凡母子總結的三個秘訣,的確意味深長。

歲月流逝,孩子一天天長高,父母一天天變矮。孩子要學會俯下身去,傾聽父母充滿愛的“嘮叨”,而父母完全可以放下長者之尊,高興地說:“終於長得比我們高了!”


幸福人生Miss黎


青春期是人生中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青春期的孩子想努力瞭解自己是誰,並在思想上要獨立於父母。他們的身體和性發育都在成熟的過程中,經歷著他們根本無法控制的生理過程。

生理成熟的過程,伴隨著突然而來的強烈的荷爾蒙變化,會造成情緒的突然波動。同時,在青春期,大腦正經歷著“第二波”的發育,特別是控制情緒的中心—大腦前額葉皮層仍在成熟的過程,青春期的孩子還是主要通過“直覺”來對其他人做出反應、識別自己的感受、做出決定。這也就是青春期孩子比較衝動、易激動、易冒險的部分原因。

在這樣的情況下,通常父母會發現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沒有什麼效果,如何才能找到一種讓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呢?

01 溝通的首要因素—傾聽

1.用不加掩飾的身體語言表明你傾聽的興趣。當孩子在表達時,雖然看似傾聽,但卻在想著其他事情,這樣的傾聽就沒有價值。

2.尊重孩子眼中的現實,接受孩子看待問題的方式。

3.表現出共情,向孩子表達雖然你並不會以同樣的方式來看待問題,但你能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

4.帶著好奇心,多問一些“還有其他的嗎?”,更能幫助父母進入青春期孩子的內心世界,並理解核心問題所在。

02 提高溝通技巧的建議

1.切不可長篇大論的說教。

2.不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3.多聽孩子說,而不是說服孩子。

4.不要把事情一遍遍的反覆說。

5.不要隨意做出你無法兌現的承諾。

6.不要把你的青春期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

7.不要跟青春期孩子的朋友談論他們。


融和小屋正面管教龍哥


為什麼孩子在青春期希望跟同齡人交流而不是家長?很簡單,這是分離與獨立的第二個重要階段,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發育過程

1、第一次分離與獨立

剛出生時,你的寶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人,他認為他和你是一體的,也沒有意識到在他面前晃動的小手和小腳是他自己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寶寶的生理和心理逐步發育,他會慢慢明白自己是個獨立的小人兒,有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感受。當然,他也會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了。

2、第二次分離與獨立

青春期是童年走向成年的過渡,在這個被稱作“青少年生長爆發”的階段,男孩女孩們對自己身體的熟悉感消失了,由於無法完全理解這股陌生的使自己發生巨大變化的生物力量,一些青少年變得格外易於焦慮。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對自己的生活具有適當的控制感,叫作內部控制點;而把對事物很少或完全沒有控制感叫作外部控制點。對部分青少年來說,由內部控制點轉變為外部控制點正是青春期的一種暫時性特徵。無疑,這種對事物失去控制的感受是令人不快的。

他會企圖找到控制感,他會與父母爭執,贏得在家庭中的一線控制。

他又不確定自己的感覺與思想,因而常常在同齡的同伴中尋求思想的共鳴。

“假想觀眾,獨特的我”是10-18歲青少年特有的心理。

什麼意思呢?

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青少年會持有這樣信念:其他人像我自己一樣關注著我的一切,我和別人都不一樣。

“我臉上長了一顆痘痘,別人一定會看到!“

“我剛才摔倒了,他們肯定都在背後笑話我!”

”我昨天沒洗澡,同學們肯定能聞到!“

”男生總是盯著我看,一定是他們注意到我的胸發育了,我必須駝背含胸!“

等等等等,每天從早晨起床洗刷、挑選衣服鞋子,吃飯後仔細照鏡子看嘴角、牙齒,一直到放學媽媽去接他穿的是不是很丟臉,他都非常介懷。

他們認為其他人,特別是同伴一直在關注他們、評價他們,並且對於他們的想法和行為都很感興趣。這樣的信念導致了對自我意識的強調,對他人想法的過度關注和對於現實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應的預期。假想觀眾使得青少年們必須時刻保持警覺以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導致尷尬、嘲笑或拒絕的行為。

家長與青春期孩子無法溝通的原因除了生理原因,還有以下幾點:

1、中國父母普遍缺少學習意識,孩子一天天在長大,在變化,而父母卻沒有變化,思維定勢,固執,觀念陳舊,不能和孩子很好的同步成長,自然就少了交流的話題。

2、父母在孩子面前擺架子,一定要樹立家長威信,不能說服孩子時就以武力解決,粗暴對待孩子,傷害孩子的情感,導致親子感情疏離,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不願意和父母交流。

3、父母在自己不懂得地方裝懂,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時不願意傾聽,不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導致孩子想說又無法說,乾脆不說,免得出現家庭衝突。

4、孩子在和父母的相處中瞭解了父母的交往模式,知道自己說了不會見效,父母也不見得聽,於是關起了自己的心門,不再和父母訴說,事實上,孩子本來是想說的,但是,父母不給機會。

5、青春期孩子成長的特點,需要自己的空間,需要被尊重,需要自由,需要被理解,被認同,一旦這些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就對父母失望,出現隔閡。

所以 ,學習青春期心理,瞭解和掌握每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多欣賞和肯定孩子,多鼓勵少批評,這樣有助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水亦田


我忘記自己青春期是什麼樣子的了。反正,“代溝”這個詞由來已久,孩子們從網絡和生活中接觸到,會先入為主;其次,父母過度焦慮,孩子們的世界和我們不同,有時候大人靜不下心來走入孩子們的世界,導致孩子們和成人之間有距離感。當然,時代的產物也導致我們的思想存在差異。另外,當青春期真得撞到了更年期,還是爸爸要多挺身而出一些,讓媽媽退居二線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不然,孩子只會認為媽媽太過嘮叨和囉嗦,而且總是不在一個頻道上。

當然,青春期多少有點叛逆,這就和我們說與親近的人反而疏遠,與疏遠的人反而親近是一個道理。正因為熟悉了,所以毫無顧忌,對家人是如此,對陌生人反而溫情百倍。其實,人性的無常誰又能說得那麼清楚呢?


啟明星138717721


 “為什麼昨晚電視又看到那麼晚?”“你怎麼又在偷偷玩遊戲?”“老是丟三落四,你就不能長點記性呀”……您是否有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您是否常常因為他的種種行為發火?這些話是否已經成為您的口頭禪了?那麼您可要小心嘍,當責備、批評、埋怨成為交流的高頻率話語時,那麼你們之間的溝通已經遭遇瓶頸了。

  平心靜氣 積極傾聽

  “媽媽這次數學我考了80分……”沒等孩子說完,媽媽便暴跳如雷:“才考了80分!你一定沒有好好複習……”等到罵完了,孩子才輕輕地說,“這次考試特別難,我考了第三名。”這是一個很平常的生活場景,試想那孩子說完後還會願意跟媽媽說什麼嗎?

  要想話說得好,首先要學會聽。孩子並不是不想把心裡話告訴你,而是每次都被急匆匆地打斷。要讓孩子覺得你很在意和重視他的想法,你就要學會積極傾聽:

  要注意你的肢體語言,不要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面對孩子,面對面或並肩坐是最好的選擇,眼神要有間斷地注視著孩子,並不時點頭表示理解和接納。

  找到重點 鼓勵表達

  在交流中,最好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敘述,但當孩子滔滔不絕或者不知該如何表達時,你就該適時插話,“我想你的意思是不是……”“那麼這件事你怎麼想呢?”幫助孩子一起找到你們所談話題的中心,在找到以後不要迫不及待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應先問問孩子的想法。

  “你囉裡八嗦到底要講什麼啊”“這種小事有什麼好講的,趕快去看書!”如果你如此粗暴地打斷,就別怪孩子以後不願理你嘍。

  寬容至上 真心包容

  孩子一回家就躲進房間?跟他說話愛理不理?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怎麼能用這種態度對我!一不小心,也許您又要發火了。冷靜冷靜,你也有過青春期,想想你的父母當年是如何地包容你,也試著努力站在孩子的位置體會他的感受吧!

  專家建議,多對孩子“放電”——“回來啦,冰箱裡有你愛喝的飲料噢”、“試試看我煮的你愛吃的紅燒肉”,也許孩子不會立刻被你“電到”,但他們可不是木頭噢,相反還很敏感,只是不善表達,你的關愛會在他們心中累積,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你的耐心守候。

  甩掉責備 巧用鼓勵

  也許你會說,我也常常表揚孩子啊,但為什麼沒有起到推動的作用呢?批評有學問,表揚也很有講究。有時家長雖然說了好話,但卻畫蛇添足:“這次考得不錯嘛,如果上一次你也這麼認真就好了。”“這頁字寫得很好嘛,如果前一頁也寫得這麼幹淨就好了。”不要否認,你是否常常加上類似“如果……”之類的後半句。這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卻會讓孩子產生消極心理。

  專家指出,父母對孩子的過失“念念不忘”,這對實現鼓勵效果是最大的阻礙。在評價孩子是多挑一些好的說,把不好的留給孩子自己說。拿到成績單先說最好的那科吧,“這次你的語文考得不錯嘛!”孩子會有些慚愧地說:“可是我的數學不太好。”“沒關係啊,繼續努力,相信下次會和語文一樣好。”你看,親切自然的鼓勵就這樣表達了,是不是很簡單呢?


聽說吧心理諮詢


孩子越來越大,本以為可以放心一點,去過更關注自己的生活,沒想到孩子依然不省心,尤其是在青春期,想與孩子們好好說說話,都很困難。

做家長的,突然發現自己在孩子面前變得不那麼權威了,有時甚至覺得孩子的知識面比自己都廣闊。孩子開始變得難以捉摸,更發現在青春期的孩子根本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反而和別人能順利溝通。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覺得原因如下:

一、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理解期,4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深愛期,直到50歲才真正瞭解自己的父母。10歲到20歲之間是代際衝突最為激烈的時期。

有人說:“12--17歲這個年齡段可以讓父母衰老二十歲!”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孩子是最讓父母操心、擔心和傷腦筋的。

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有其發展的自然特點,屬於正常的發展階段,做父母的應該瞭解這一點並且以實際行動去理解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不僅生理變化明顯,而且心理變化突然且不易把握。具體表現有:

(1)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我”的體驗和感受前所未有地多而深刻。兒童期對成人的依賴與順從變少,經常誇大自我優點或自我缺陷,但仍然期待自我體驗的豐富與正確。

( 2)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認和尊重,希望擺脫成人的約束,渴望獨立。

(3)他們既“多愁善感”又“喜怒無常”,這讓家長手足無措。孩子處於感情變化迅速階段,父母有時應付不過來,所以難以溝通。

( 4)同齡人之間的關係是這一時期生活中特重要的內容。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受同齡人影響,而且將同伴間的關係維護很看重,甚至有時因朋友間的友誼不惜與父母鬧矛盾。

(5)青春期的孩子儘管能力並不充足,但再也不願意再像“小孩子”一樣服從家長和老師,他們希望像“大人”一們做決定並且行動,因此經常固執地與父母頂撞,只是希望自己能獨立自主地行事,體驗自由的感覺。

( 6)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非常關心自己性別角色的展現,期望獲得更的接納與認可,更多欣賞,甚至開始憧憬屬於自己的一份唯美愛情。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部分,每個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及心理還有自己更獨特的地方。

由於青春期生理、心理變化的突然性、多樣性、特殊性,不僅使青少年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那麼家長要想和孩子好好溝通,就要改變以前的心理和方法。

1、正確認識孩子在青春期的特點及表現,心態平和一點。

2、多傾聽孩子,並尊重孩子意見,適度放權,讓孩子感受父母的理解與放手的自由。

3、支持孩子與同齡人交往,接受現狀,適度引導孩子交良友,擇其善者而學之。

4、父母也要不斷地學習,跟上時代節拍,讓自己的生活更豐富,與孩子溝通的內容也就更豐富有趣了。


超級飛俠說育兒


我上大一,是個正當青春期的boy~~所以,我來談談吧(*^ω^*)

首先,就是代溝問題,因為生活年代,思想,價值觀,人生觀,時間觀的不同,父母和孩子很容易產生代溝,這就產生了溝通的阻礙。而和其它同齡朋友在一起時就沒有了代溝問題。

其次,就是青春期的叛逆問題,這個問題很普遍,也就是逆反心理,你讓我做什麼,我就偏不做,你讓我不做,我偏要做。這個並不是病態,而是青春期心理成長的必要階段。

然後,就是教育方法問題,有的家長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而青春期的我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並不願意被束縛,所以可能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從而頂撞父母,導致隔閡。

再說,就是我們青春期孩子的性格問題,可能有的孩子不願意表達自己,性格內斂,這就導致和父母溝通不善。

還有,就是家庭環境,如果有個單親或者不和諧的家庭,又怎麼和父母好好溝通呢?

總的來說,是多個因素造成這種現象,但是這個問題的說法過於絕對,在青春期的我們也有很多和父母的關係很好,溝通很棒吖(比如我~~)只要父母和孩子相互理解,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我們多孝順,父母多關愛,這樣怎麼可能溝通不善呢?同理,也並不是青春期的我們和他人就一定好溝通,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人總是感情動物,所以,沒有改善不了的溝通,只有不恰當的方式方法~~~

希望能幫助你哦(๑ ̄ ̫  ̄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