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時候,英國是日不落帝國,比俄國更強,爲什麼英國沒有像俄國那樣直接逼大清割讓香港給英國?

yukiT


首先,香港島和九龍是直接割讓給英國的,只有新界是租借99年。所以並不存在英國人不尋求割讓香港的問題。另外,南京條約中英文兩種版本當中對於香港島的地位敘述是有差異的。英文當中就是割讓,中文當中則表述為久居。這是因為翻譯為了讓清政府認可,刻意淡化了英文中的表述。但後來清政府又和英國約定外交條約以英文本為準。這就從政府層面上認可了英文版的法律效應,也就認可了對香港的割讓。

其次,中國能夠完整收回香港,不是倚仗條約,而是以國家實力和決心為基礎的。新中國建國的時候就明確宣佈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與香港有關的三個條約自然也包括在內。上世紀80年代,中英雙方進行談判的時候,中國政府明確宣佈不以三個條約為談判基礎。而撒切爾政府則一直希望以條約為基礎展開談判。撒切爾一開始主張以主權換治權,也就是,在形式上承認香港屬於中國,但由英國治理。中方堅決反對。之後撒切爾又提出依據條約,將新界地區歸還中國,但是將香港和九龍繼續維持在英國治理之下。中國政府表示要完整收回,不接受任何分治方案。雙方僵持不下,最後是鄧小平出面,強調和平談判並不是唯一解決方案,必要時中國政府會採用武力手段解決。這才迫使英國政府作出讓步。應當說這個時候,英國正好處於經濟衰退期,國內愛爾蘭共和軍活動頻繁內亂不斷,所以英國政府不得不在關鍵問題上全面讓步。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的馬島戰爭,雖然給撒切爾掙足了面子,但是撒切爾也明白馬島和香港有很大的不同,不可相提並論。中國也絕對不是阿根廷。應當說,以強硬著稱的撒切爾,在當時以理智的態度作出了讓步。

最後,英國和俄國在對外侵略的風格上確實有很大的不同。英國是一個島國,對外侵略的時候,喜歡開闢殖民地。但對於直接擴張領土的意願不大。俄羅斯則不同,對於擴張領土的慾望非常大。有人認為這是蒙古帝國殘留在俄羅斯的影響。另外,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境線,就給了俄羅斯擴張的地理方便。而中英之間,路途遙遠,擴張領土實際上得不償失。英國人尋求香港作為殖民地,本質的目的是為了將香港作為在亞太地區的一個經營的據點。經濟利益是他的主要追求。


zyb38537240


這是因為,英國與俄國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明。(英國並不存在帝國領土不可分割這一說法,也不會把當地人清除乾淨,而後把自己人遷過去)

首先,在整個西歐史上,領土的兼併更多不是以武力吞併的形式,而是以契約來實現更替,譬如說買賣,又譬如說婚姻繼承,典型例子如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如果是俄式統治,早就把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人全部殺光,英格蘭人移民移過去填補空白。

然而,英格蘭人畢竟不是俄國人,俄國人可以在東亞這樣做,而英國不行。

同樣的例子,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之後,如果英王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把北美的獨立者全部屠殺殆盡,那麼美國根本就不會存在。(英國允許蘇格蘭人繼續穿裙子,沒有嘲笑他們更不逼他們背丘吉爾語錄,當然自己也不背)

像英國這樣的統治模式和道德理念,歷史絕非個案,早期的波斯與羅馬,東方的周、漢、唐、宋、明,以及諸多文明國度,都有類似之處,當然具體表現則有差異。

而像俄國這樣的統治模式和道德理念,歷史上也不少,早期的亞述、東方的元,近代的納粹德國與日本,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模式。

其次,在英國看來,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貿易,只要你提供一個貿易點(如香港),然後將你的市場向我開放,一切便都Ok了。至於這個貿易點的歸屬,為什麼一定要割讓給我?租給我可以不可以,當然是可以的。而在俄國視野下就不一樣了,庫頁島你要割給我,外興安嶺要割給我,海參崴你也要割給我,而且一旦割讓之後,你甭指望他會良心發現,若干年後把土地還給你,因為他將土地上的原有人口以各種方式,或明或暗地清除乾淨,若干年後你過去一看,全是大洋馬!

相反英國統治下的地方就不一樣了,香港依舊是中國人,印度也依舊是印度人,甚至英國人到了北美和澳大利亞,也便成了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這個就是英式和俄式兩種完全不同道路的結果。事實上,落後不一定捱打,世界上至今仍有很多民族和國家,你認為他們落後,可是他們也沒捱打啊?可是你若是沙俄的鄰居,捱打就是必然的,區別僅在於什麼時候捱打——你現在覺得自個挺強,可你總有弱的時候,當年大清國就是吃了這個虧。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香港是分三次被英國佔領的:

(英國佔領香港過程圖)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勝利之後,中英簽訂《江寧條約》,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南京條約》。條約裡規定,清帝國向英國割讓香港島。

二、在之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為了保障香港島維多利亞灣的安全,英國又通過《北京條約》強迫清政府割讓九龍一地。

三、到1897年,英國再度逼使清朝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1898年7月1日起租借新界,包括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個離島,也包括整片大鵬灣和深圳灣水域。租期99年到1997年終結。

至此英國完成了對香港的佔領。其中香港島和九龍是被永久割讓給英國了,而新界是租借的。

到了1997年時,新界的租期已至,需要歸還給中國。而香港島和九龍當年是割讓給英國的,屬於英國領土,法理上英國人認為不用歸還。但鑑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決全面收復香港的決心,於是英國藉口以香港島和九龍範圍太小,單獨保留沒有意義為由,將整個香港一併歸還中國。





(馬戛爾尼畫像)

英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佔領香港島,主要是出於在中國沿岸建立個據點,進而發展貿易,並非是想貪戀土地。

早在1792年,英王喬治三世就應東印度公司的請求,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試圖與大清帝國建立現代國家外交關係,以及磋商雙方通商事宜。

當時英國提出七點要求:

  1. 派遣駐使臣進駐北京。
  2. 允許英國商船至寧波、舟山及兩廣、天津地方收泊交易。
  3. 允許英國商人比照俄國之例在北京設一商館以收貯發賣貨物。
  4. 要求在舟山附近小海島修建設施,作存貨及商人居住。
  5. 允許選擇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作英商居留地,並允許澳門英商自由出入廣東。
  6. 允許英國商船出入廣州與澳門水道並能減免貨物課稅。
  7. 允許英人傳教至次年。

其中第四點可以看到,英國人提出希望清帝國能夠給予一個沿岸小島用於英商存放貨物,只不過當時英國人的目標是浙江。

但馬戛爾尼的這次出使,最終因為清帝國的盲目自大而失敗,沒有取得任何成果。

不甘失敗的英國人又在1816年派出第二波阿美士德使團再度訪華,但結果依舊是被當時的嘉慶皇帝禮遇出門。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進攻廣州)

由於對華貿易受限,讓英國商品很難打開中國市場,而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卻在英國市場十分暢銷。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帶來的損失,東印度公司開始向中國傾銷鴉片,從而引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最後英國通過武力,開始了對香港的殖民統治。

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從馬戛爾尼訪華到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是想和清帝國建立一個平等的現代國家關係。既然是平等,首先就必須尊重對方領土完整,起碼錶面上要尊重一下,所以顯然英國並不想過多侵佔清帝國領土。





(沙俄強佔中國外東北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相比之下,俄國的經濟要落後的多,也野蠻許多。此時的俄國還停留在農奴經濟時期,貿易需求不大,對外更多的是繼承了蒙古人式的武力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