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產業突破的關鍵不在光刻機和工藝,軟硬體「大社區」才是關鍵

目前世界最新的芯片製造工藝掌握在美國和臺灣企業手中,分成兩類。第一類目前只剩下英特爾一家,其模式是自己設計集成電路,同時也擁有自己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因此電路和工業可以協同優化,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另一類以臺積電為代表,即代工模式,以通用工藝滿足各種芯片的製造。


芯片產業突破的關鍵不在光刻機和工藝,軟硬件“大社區”才是關鍵​集成電路採用納米級來描述工藝,英特爾最新是7納米,而國內最好的中芯國際才剛剛突破14納米級別,據說與比利時科技企業的支持有關,不知真假。

芯片產業突破的關鍵不在光刻機和工藝,軟硬件“大社區”才是關鍵​即使設計水平一樣仍然會因為工藝代差導致性能差距。芯片製造已形成全球化分工,其最核心的工藝在於光刻機(stepper),目前是荷蘭的AMSL一家獨大的局面。

芯片產業突破的關鍵不在光刻機和工藝,軟硬件“大社區”才是關鍵​國內芯片行業也取得過突破,如“龍芯”已經具備一定實用性。不過多數用戶仍習慣使用“英特爾+微軟”,用“龍芯+Linux”支持的軟件很少。軟件開發投入巨大,如果不能兼容現有軟件,則生態不容易形成,無法實現良性循環,相應產業就做不大。
芯片產業突破的關鍵不在光刻機和工藝,軟硬件“大社區”才是關鍵​中國要想在芯片產業上有所突破,不僅要造芯片,也有相應的驅動、軟件、函數庫、開發框架和各種應用,形成一個“大社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