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蘇:多方位考量「抄底」邏輯

A股近期跌跌不休,“抄底”聲音不斷響起。雖然有行情總在絕望中產生的經驗之談,但即使相信現在已是絕望之時,市面上充溢的“抄底”分析也多有誤導之處,讓投資者忽略了許多風險。

筆者注意到,許多文章以市盈率水平分析鋼鐵、機械、製造、銀行等重資產行業,從市盈率低得出估值低等結論。其實,專業人士都明白,更合理的方式是,用市淨率而不是市盈率去衡量重資產行業。而且,重資產行業通常是週期性行業,每股盈利隨著行業的週期景氣度起伏而波動。經驗豐富的投資大師,早已提出在市盈率高而不是低的時候投資週期性行業。因為市盈率高時對應著較低的每股盈利,意味著行業處於景氣度最差的時期,此時反而是投資風險較低的好時機。

重資產行業在A股中所佔比例較高,投資者需要具體分析各個資產項目的情況。有的公司是固定資產、廠房設備規模較大,比如一條生產線可能需要投入數十億元甚至數百億元,未來面臨不小的折舊風險;有的公司是應收賬款、票據等流動資產金額巨大,蘊含著隨時爆發的減值可能性,尤其是在當前降槓桿嚴監管的金融大環境下,目前陸陸續續有一些經營不善的公司。這些公司天生不會享有較高的市盈率水平,能夠跳舞的大象永遠只是少數。

另一個常見的邏輯是關於市場重要機構的動向,比如外資機構或者一些知名投資人,但幾乎所有人都忽視了資產配置才是首要考慮因素。曾經有朋友說了解到某投資大佬買了某個大宗商品品種,他計劃跟隨賺大錢。其實,你只知道這位資金規模龐大的投資大佬配置了某一類品種,而不知道他最主要的資產配置在哪裡,很容易陷入巨大的投資風險之中。事實證明,幾個月後有媒體報道該投資大佬在其他的投資品種攫取數億元利潤,而朋友瞭解到的大宗商品投資則是鉅虧。

英國投資大師鄧普頓在業界曾以投資國際股票市場而聞名,他在亞洲多個國家都有成功的投資經歷。考慮外資機構是否看好中國A股市場,不僅要觀察他在A股追加投資的絕對金額或者新開賬戶情況,更要了解這些資金在該機構中的比重是否較大。退一步而言,即使該外資機構像鄧普頓一樣有成功的海外投資經歷,也不代表此次投資就會帶來確定性收益。

投資者還需考慮的情況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可以使用豐富的金融工具來管理風險。有的時候,市場上不存在某類金融產品,機構投資者還能夠專門設計、創造並交易。知名投資人王亞偉曾說,“風險控制手段不同,對於某些股票,我會做風險對沖。”他還建議,以後減少對基金經理買什麼股票的關注,因為這就像知道老中醫今天在藥房里加了什麼,明天減了什麼,是毫無意義的。

簡單地說,估值方法需要投資者根據行業進行遴選,首要關注市場機構的資產配置而不是某個投資動向或者交易絕對金額,以及理解機構投資者的不同理念和風格。諸此種種,只是考量市場是否見底或者見頂的一些角度,還有更多的因素需要投資者努力發現和謹慎研判。

(作者供職於證券時報)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